○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前天,湖广渔夫看到有网友在平台上呼吁,普通话中要增加街字的gāi读音,因为全国多地,街字读gāi(该),不读jiē(嗟)。

湖广渔夫不由想起十年前百位农学家上书要求“粳”字改读音的事,结果如何了?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1)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2)

(截图:2016年出版的、至今最新版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88页,关于粳字的注音jīng。)

粳字,普通话注音为“jīng”(精)。

湖北等水稻主产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粳”字是形声字,左边“米”取意,右边“更”为声符,“粳”发gěng音才合理呀。

花梗的梗读“gěng”,粳稻的粳咋就成“jīng精”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粳米读成“jing米”,与精加工而成的“精米”音相混,生误会。精米对应糙米,粳米对应籼米。粳读“精”,不便于交流。

以前,湖广渔夫与湖北广播电视部门的同志曾讨论过这个字的读音。

“你们播音时,把粳稻念成精稻,湖北听众听得懂吗?”

“这个没办法,我们必须按字典正音,读jing。”

10年前,包括袁隆平等12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水稻界186名专家,联名上书,要求将粳字读音修订为“gěng”(三声,同梗)。

十年过去了,湖广渔夫特地找来2020年最新版《新华字典》查看,“粳”字已经新增了一个读音“gēng”,但是,仍然保留了jīng(精)读音。并且,注音geng是一声“更”音,而不是三声“梗”音。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3)

专家当年的要求只满足了一部分。“粳”字并没有统读为“gěng”,只是增加了一个读音。同义,双音。“双黄蛋”!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4)

新版《新华字典》截图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5)

新版《新华字典》上,注音一声

(截图:2020年最新版《新华字典》,粳字注明为双读音。)

事情来龙去脉,且听湖广渔夫细细说来。

北方主食以麦面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长江流域种水稻有7000年历史,而东北种水稻仅百余年历史。

水稻分籼(音仙)稻、粳稻。

籼稻米,粒型长,做饭发头大,松散。

粳稻米,粒型圆,黏性强,胀性小。

但东北地区,基本不分籼稻、粳稻。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6)

粳米

粳读什么音?普通话以北方语言为基准,注音为“jīng”,即“精”音。

这个注音出乎很多人意料,大家以为是“梗”音啊?

大学农学教授上课,讲“粳gěng稻”,台下学生纠正:

“老师,您错了,是jīng稻。”

“……?”

“不信?查《新华字典》呀。”

教授好尴尬,也好委屈。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7)

湖北有个知名科学家张启发,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也是水稻育种专家。2011年他发起了改“粳”字读音行动。

张启发院士从古籍辞书、科学内涵、民俗习惯等方面,对“粳”字读音做出考证,认为“粳”应读gěng(梗)。

其他农业专家也认为,《新华字典》对粳的注音不妥。

2011年10月23日,国内水稻界186名专家,联名要求《新华字典》,将现行“粳”(jīng)字读音修订为(gěng)。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当年也在这份联名建议书上签名。

据媒体报道,张启发院士将这份联名建议书呈送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新华字典》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这么多的农学家,为何要去较真一个字的读音?原来,这涉及到中国水稻能否争取到国际命名权的“大事”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8)

谈到籼稻和粳稻的国际学名命名,中国农学家好郁闷。1928年,日本学者率先把栽培稻种分为两个亚种,一个以印度命名,一个以日本命名,并沿用至今。

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种的国家,也是世界稻种最重要的原产地,却在命名中被排除。

张启发院士在建议书中指出——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9)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10)

专家研究古代字典辞书后,发现粳在古代读gěng。

古代读gěng,你现在读jīng,这就把我国粳稻种植悠久历史割断了,影响其重新获得国际命名。

但改普通话汉字的读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虽然专家说粳在古代读gěng,但普通话不是以古代发音为依据的啊。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面对水稻专家的质疑,当时《新华字典》修订组有回应:粳,《广韵》古行切,平声庚韵,见母。此字北方多读细音,南方多读洪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细音jīng,故现代汉语类辞书遵从《审音表》注作jīng音。

好在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百名农学家的建议,组织语言学专家对粳字注音进行了再考查、再论证。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洪君发文认为,

“粳”所属的原塞音声母字,明清以来的变化趋向是开口geng而不是齐齿jing,北京音的文读也同样是geng而不是jing。当《审音表》(1985)将“五更”“打更”等异读词中的“更平”也统读为gēng之后,“粳”实在没有理由再统读为jīng了。

即认为可以改为geng音。

普通话审音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同时考虑了历史演变的合理性和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将粳的读音确定为gēng。

取jīng的声调,gěng的声韵。

为什么声调是第一声,不是第三声?

因为专家考察了粳字在全国的发音情况。

北方和南部沿海地区,多读第一声,西南、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多读第三声。

审音组专家最终确定粳读为第一声。

(不是湖北湖南那个调![捂脸][捂脸][捂脸])

读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你有何启发?(十年前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上书改读)(11)

目前,《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还是2016年出版的第7版,没有更新。第8版尚未推出。

2020年6月,新版《新华字典》(第12版)出版,“粳”字增加了一个读音gēng(一声),但把粳字的字义解释却放在了jīng音内。

一字双音,不知以后电视播音员读粳稻时,是该念jīng,还是gēng???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