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千拉面现状怎样(味千拉面跌下神坛)(1)

日式快餐界的初代网红正在走下神坛?

近日,味千拉面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味千中国第三季度同店销售同比下降11.1%,快速休闲餐厅业务销售同比下降14.7%,这已是味千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同店销售下滑的情况。

此外,味千2022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8亿元,同比下滑33%,净亏损1.07亿元。

犹记得2018年味千拉面还曾喊出“要将味千打造成一个百年品牌”的口号,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就开始走上了亏损、关店的下坡路。截至今年上半年,味千拉面的门店数量已经缩减到600多家。

曾经荣登过福布斯最具潜力餐饮连锁品牌的味千拉面,如今为何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

味千拉面现状怎样(味千拉面跌下神坛)(2)

虽然名字听起来十分日范儿,但味千拉面却是个纯正的中国品牌。

作为很多中国消费者关于日式拉面认知的“启蒙者”,曾经的味千凭借差异化的定位迅速在中国市场走红,化身日式拉面的代表品牌,并一举成为第一家在香港及海外上市的中国餐饮品牌。

而味千的没落,始于2011年的那场“骨汤门”丑闻。

从创立之初,味千就以“五十年大骨熬汤”为宣传,将自己定位为高端日料。在那个一碗中式拉面卖5元的时代,味千的产品单价就突破了30元。

可是,后来一则“拉面汤底为浓缩液勾兑而成”的曝光新闻,将味千“大骨熬汤”的故事撕得粉碎,品牌声誉一落千丈,市值也在三周内蒸发近80亿。

而且,多年来单一的产品形式、同质化的口味,也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新鲜感,不再愿意花高价去买一碗低成本的拉面。

味千拉面现状怎样(味千拉面跌下神坛)(3)

与此同时,众多新中式面馆的崛起,也挤压了味千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内餐饮业的狂奔式发展,各色新中式面馆遍地开花,涌现出了和府捞面、陈香贵、张拉拉、西贝莜面村、重庆小面、马记永、遇见小面等一大批优质的面食品牌。

与味千相比,每一个入局的新玩家都自带更具特色的人设光环。比如,和府捞面主打“书房里的中华捞面”;西贝莜面村则将西北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重庆小面用川渝味道征服食客的味蕾......此外,在门店设计方面,新中式面馆们也都是独具匠心。像是遇见小面就在门店设计中融入了码头、洪崖洞、龙门阵等具有重庆特色的江湖元素,并结合不同地域特点,打造出了有“小面展览馆”之称的深圳会展店、海滨风情的厦门曾厝垵店等。

这些新品牌、新形象的冲击,使得味千拉面老龄化、同质化的问题更加凸显。

再有就是,随着“懒人经济”的发展,预制菜逐渐在C端消费者中推广普及。不少人表示,与其花好几倍的价钱去吃一碗勾兑的拉面,不如自己购买性价比更高的预制菜包。

因此,像拉面说、阿宽这样口味不输成品拉面的速食拉面成为了大家的新宠。

味千拉面现状怎样(味千拉面跌下神坛)(4)

纵观近几年的餐饮市场,除了味千之外,吉野家、丸龟制面等日式快餐品牌也在不同程度地式微。

今年9月,吉野家旗下拉面品牌花丸乌冬面宣布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丸龟制面也于近期在内地进行了全面闭店。

不仅如此,博多一幸舍、神田川拉面等曾经风靡一时的日式面馆都相继出现了闭店情况。

究其原因,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

不可置否,早期的日式快餐确实赶着时代窗口期收割了一波红利。但随着国人消费的升级,更新迭代速度和质量都跟不上发展步伐的日式快餐自然就无法再满足消费者的核心诉求,衰败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日式快餐们也曾努力尝试自救之法。比如,味千对自家门店进行升级,开发IP主题店,还研发出了自热外卖,但这些试图拥抱年轻消费者的举措最终都收效甚微,拉面江湖的“变阵”已不可阻挡。

只能说,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符合时代的品牌。

“味千们”走下神坛的背后,折射出的既是整个日式快餐的困境,也是品牌变革与市场发展之间的艰难博弈。

国内拉面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味千们”在国内的掘金之路还能走多远呢?

味千拉面现状怎样(味千拉面跌下神坛)(5)

编辑:鞠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