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突破10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在疫情在国内出现反复的背景下,202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且公务员考试、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均创新高,反映出2022届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市场前景的担忧,而在疫情背景下留学渠道受到极大影响,叠加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归国潮,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1)

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言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22年学子们在为学习奔波繁忙时,对其工作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

应届毕业生的择业方向

企业就业及考研占人数大头,找工作“卷”!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2)

从此次的毕业生调查来看,考研人数呈上升趋势,较上一年上升了6.57个百分点,反观选择企业就业的人数却呈下降趋势,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找工作更卷更难。综上,许多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等其他形式来缓冲自己的就业平台期。

疫情影响仍有不确定性,毕业生就业期望下降!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3)

专家曾指出: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形势并没有得到缓解,疫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用人企业并不会因为疫情网开一面,反而会加重招人要求,增加上班时间。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许多毕业生不得不更改自己对于工作选择的标准!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4)

毕业生薪资较去年提升,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5)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6)

应届生期望薪资较去年高,但仍低于疫情前,主要于4k-8k。可见2022应届毕业生整体薪资期望仍未突破疫情前。

“新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增强!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7)

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22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珠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8)

新一线城市近年来迅速发展、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生活节奏适中、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岗位需求也逐渐增多,也为毕业生迎来了新的选择。加上新一线城市针对以应届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才制定的优惠政策,购房优惠、落户、现金补贴等手段不拘一格,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例如天津的引才政策表明,企业和高校的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的合同,为学生缴纳了保险费满足三个月的条件,政府按照一个人1000元人民币的标准下发补贴;成都近些年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对人才需求量也求大大增加。关于人才安家补贴,符合外籍条件的技能急需紧缺落户人才,办理落户后,可按照《成都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分为A、B、C、D四类,从引进的次月起发放安家补贴,共补贴3年。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只有新鲜血液的源源不断地涌入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才有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出新的价值。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高期望""慢就业"加剧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已经从"要找到一个饭碗"转变成"要找到一个金饭碗"。简单说,不着急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本人对工作的期望值高。既然一时之间无合适的工作,更多的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继续深造。

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互联网 就业"模式尚需完善

"互联网+"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行业进行了优化升级转型;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适应当下的新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

但当前"互联网+就业"模式建设应用还不够充分、就业指导服务方式还不够科学等现实之困。要让"互联网 + 就业"模式成为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新样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实现路径。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10)

领导层力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

大学生增强对此的适应度

析清自身优势,制定大致目标:

搞明白自己的优势与性格,比如你是学市场营销的,你性格喜欢安静,就往市场分析策划方面发展,如果你性格外向,就往营销策划方面发展,同样这个专业,却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如果选错,那工作起来就会特别痛苦。

确定职业理想,明确职业道路:

确定职业理想不是让你空想,幻想,而是先想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比如你想做人力总监,你就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你想做公务员,那就去学行测申论。

多做实习实践,提升技能阅历:

企业都向招聘有经验的员工,这样可以快速上手,为公司创造效益。进行实习实践,一来可以检验你所做的职业选择;二来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职业知识;三是积累职业经验,为日后毕业入业做准备。

了解职位要求,及时调整融入:

有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根本不明确所要应聘或实践的职位的要求,甚至也不衡量岗位与自己性格等是否合适,最终导致应聘失败,或者做起来很痛苦,最后辞职或者转岗。

掌握专业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没有掌握最够强职业技能,就很难有不可替代性,从而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影响自己的晋升与发展。如果这个工作谁都能做,你永远就是可能被淘汰的对象。如果这个工作只有你能做,你就能跟老板升职加薪。

未来5年就业难度(史上最难就业年)(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