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筱■兰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看不见的远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看不见的远山(沉默的远山)

看不见的远山

兰筱

■兰筱

年轻时的父亲,个子不高,瘦削的身材,面容白皙漂亮。夏天的时候,永远是两件衬衫换着穿,一件白色的,一件浅蓝色的,给人的感觉清爽洁净。

而今,93岁的父亲,每天坐在藤椅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整理母亲买回来的菜。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干瘦的胳膊像两截枯柴。面容更加清瘦,眼神也泛着浑浊的光。当母亲从厨房出来,坐到他旁边的藤椅上,见电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或者新闻之类时,母亲便会伸出手说:“拿来!”父亲便放下手中的菜,伸手拿了遥控板放到母亲手上。于是电视上出现了母亲爱看的电视剧。而父亲同样波澜不惊地边整理菜,偶尔抬头看看屏幕,见母亲开怀大笑时,他有些僵硬的脸上便会露出温和的笑意。

记忆中,父亲就是一座沉默的远山。但无论山林如何寂静,总有偶尔的音韵在心间流淌。

大概四五岁吧,睡意朦胧的我被一阵琅琅书声吵醒了,是父亲在我耳旁诵读诗句。原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叠看图识字那种卡片。但父亲不知道,那天清晨他那琅琅的吟诵,已然在他小女儿心中埋下了喜爱文字的种子。

及至我以后的岁月里,静心看书是我唯一的爱好。

父亲是旧时代的高中毕业生,写得一手好字,钢笔字、毛笔字都可与我后来见过的有些字帖比美。只是,正如母亲说的:“他是茶壶里装汤圆儿,肚里有货,却倒不出来。”我们兄妹四人,除了我偶尔能聆听到他的教诲之外,父亲对三个哥哥可以说是漠视。

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父亲每天晚上都会坐到我床上替我暖被窝。虽然我是父母唯一的女儿,但我从不敢在父亲面前撒娇,他的神情总是让人感觉到拒绝二字。所以他这一看似无意识的行为,令我心里特别感动。前不久和母亲提起这事,母亲根本不相信,说那是不可能的。但不知为何,记忆深处,我终不能忘怀不苟言笑的父亲施与我的这一温暖。

父亲虽然寡言,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关注。于是我但凡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都会特意拿去给他看。他也只是接过去而已,事后并不会说什么。直到后来搬家,我看到一本剪报,里面竟全是我发表过的作品,那一刻我莫名的眼圈红了。也许,父母的赞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吧。

近些年,偶尔回家,父亲总是提醒我注意身体,还告诉我哪些是长寿的穴位,说养生要趁早。我总是笑,说:“爸爸,您这是在说我也老了吗?女人可是最害怕老的哈……”于是父亲也腼腆地笑起来。

父亲对我们的养育,仅限于每月按时上交工资给母亲,此外,他不赌钱,不喝酒。年轻时抽最便宜的“经济烟”,六十岁后渐渐的烟也不抽了。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报、杂志。年老后看的多是养生方面的书籍,什么《黄帝内经》之类的。他会按照书里说的,再自己摸索着去调养自己,但倘若要让他具体讲解出来,他铁定是做不到的。因此无论是母亲还是我们兄妹四人,我们都已经适应了他漠然的状态。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自己回家就会找母亲,如果母亲不在,立马会问父亲:“我妈呢?”这同样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但有件事,让我对父亲的看法有些许改观。

那年小哥没考上高中,暑假时父亲带我去探望一个远房亲戚,是父亲的表姐,八九十岁高龄了,寄住在养女家里。养女是一名教师。

记得晚饭后那养女带我去散步,留下父亲与他表姐聊天。路上碰到一位同事,养女与之聊天时很有些抱怨的话语,只言片语中,好像是说父亲想让儿子来这里上学,理由竟是为了照看他的表姐,还说要看干脆就领去看吧,好像我们照顾得不好一样……

我一下感到了一种尴尬的氛围,赶紧返回养女的家中,悄悄去拉父亲,说我们回去吧。但父亲却不走。然后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便看到父亲在养女的面前变得拘谨,时不时地露出讨好的神情。

结果可以预料,先不说养女有没有能力办这件事,就是父亲给的理由已经让别人筑起了一道高墙。

回去的路上,望着父亲沮丧的面容,十二岁的我竟能感受到他的悲哀。我很想伸手去携扶他,但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但有一点我却明了在心:父亲并非不爱我们,他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于是我在心里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父母争光。

在父亲的儿女中,我可能是最令他头痛的一个吧。从高考时择科开始,到婚嫁时择夫结束。父母都是很民主的人,大事情上,他们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采纳与否都是自己的选择。

高中毕业前我们分文、理科班,理科是“快班”,也就是成绩排名前面的学生组成的班,而文科则称为“慢班”,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当时按成绩我自然是分到“快班”的。我的各科成绩中,语文最好,数学中上,物理化学连中等都算不上。所以父亲当时建议我学文科,还说“史、地”他可以辅导我。无奈我被“快班”的面子遮住了双眼,固执的结果是当年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

轮到交男友时,我也是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为之,结果更是令父母伤心不已。但在人生的低谷,父母还是原谅了我当年的任性,宽容地接纳了我和儿子。为了帮我照顾儿子,不善家务的父亲独自来到我工作的地方,承担起接送儿子上幼儿园、买菜做饭等诸多事情。现在想想,不管是我高考择科之错,还是婚姻择夫之过,父亲从未责骂过我,反而是用行动一直给我敞开着回家之门。

不得不说,在我心里,父亲从来不是什么“超级英雄”,他在为小哥求学被拒绝时的无助,以及日常在母亲面前表现的“耙耳朵”,无一不让我对他充满怜惜。现在想想,父亲的一生都充满了“禅意”,他与世无争,对爱情、亲情不即不离,对生活信奉极简主义,从不家长里短,对子孙的事情,信奉“儿孙自有儿孙福”,平时绝不会干预谁,但谁有困难也会鼎力相助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絮叨”的母亲让我感到家浓浓的爱,而与寡言的父亲相伴,那份宁静则让我莫名觉得心安。

很喜欢吕德安的《父亲与我》这首诗,值此父亲节来临之时,我想唱颂给父亲,并祝耄耋之年的父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我们并肩走着/秋雨稍歇/和前一阵雨/像隔了多年时光/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支细枝条/像过冬的梅花/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依然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走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