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学原文】布兵/精甚,上/乃壁1庸城,望布军/置陈2/如项籍军,上/恶之3。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4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5,遂大战。

——《史记·黥布列传》

1.壁:军营,名词用作动词,扎营。

2.陈:同“阵”,列阵。

3.之:代词,它,指“布军置陈如项籍军”。

4.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5.之:代词,他,指黥布。

翻译

黥布的军队非常精锐,刘邦就在庸城扎营,见英布军队列阵一如项羽的军队,刘邦非常厌恶。和黥布相互看见,远远地对黥布说:“何苦造反啊?”英布说:“我想当皇帝啊!”刘邦生气地咒骂他,随即大战。

英布反叛刘邦为何而反史记(黥布戏刘邦官逼民反时官才是首责)(1)

【悟原理】

解惑

1.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汉三年刘邦派随何劝降了黥布。汉四年七月,刘邦封黥布为淮南王,并和他一起攻打项羽。

2.汉五年,黥布攻占了九江的几个县。汉六年,黥布和刘贾到九江诱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一起率领九江兵与刘邦会师垓下,消灭了项羽。

3.汉七年、八年、九年,黥布都朝见刘邦。

4.汉十一年秋七月,黥布造反。

5.汉十二年十月,发生了这件事。

6.此次大战之后,黥布败走,逃到番阳,被人杀死。

英布反叛刘邦为何而反史记(黥布戏刘邦官逼民反时官才是首责)(2)

启迪

一、裂土封王

1.安抚封王

汉元年,消灭秦国之后,项羽分封诸侯,把黥布封为九江王。

汉三年,黥布被随何说服,投靠刘邦。项羽得知消息之后,发兵攻打黥布,黥布战败,逃到了刘邦那里。直到汉四年七月,刘邦才封黥布为九江王。此时刘邦封黥布为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黥布帮自己一起攻打项羽,是出于安抚、拉拢的意图。

2.军功封王

黥布被刘邦封王之后,开始为刘邦卖力,最后和刘邦一起消灭了项羽。此时,刘邦再次与黥布剖符定封,确定他淮南王的地位。这一次封王的目的是对黥布军功的奖励。

二、助汉不助楚

前文我们讲过,项羽和黥布的关系出现隔阂的主要原因是黥布没有亲自去帮助项羽,很大程度上在于黥布过惯了安逸的生活,不想再提心吊胆地冲锋陷阵了。那现在黥布为什么会为了帮助刘邦而再次披挂出征呢?黥布与项羽的感情肯定不与刘邦的感情要深厚得多,他现在前后不一的做法不合常理。我认为,原因还是出在黥布自己身上:

1.在楚功成名就。跟随项羽的时候,黥布已经被封为王,他不需要再奋斗就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所以他才不愿意再亲自领兵出征帮助项羽。

2.在汉从零开始。而他投靠刘邦,是在被项羽打败之后,一无所有的孤身一人。一直到刘邦要利用他攻打项羽的时候,才再给他封王,就说明此时的黥布是零基础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因此,此时的黥布是迫不得已地为了将来再次过上安逸的生活而为刘邦领兵出征。

三、相安无事

汉六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一直到汉十一年,这五六年的时间里,刘邦作为皇帝、黥布作为异姓诸侯王,都相安无事。其中黥布还连续三年前去朝拜刘邦,可见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最起码表面上看起来还是非常融洽的。

四、兔死狗烹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到了汉十一年,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让黥布不得不铤而走险。

1.韩信被杀

汉十一年春,韩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吕后诛杀,这时,黥布就感到了恐惧,因为他和韩信、彭越是消灭项羽最大的功臣。

2.彭越被醢

汉十一年夏,彭越的手下劝彭越造反,彭越没有同意,但是这件事还是被刘邦知道了。最后彭越被杀,灭三族。杀死彭越后,还将彭越剁成肉酱,也就是——,并把彭越的肉酱赐给所有的诸侯。

3.黥布恐慌

当彭越的肉酱送到彭越的淮南国时,彭越正在打猎,一见到彭越的肉酱,大惊失色。此时的彭越切实感受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凉,于是他暗中令人聚集部队,同时侦查临近城市的动向。

韩信莫名其妙地被杀,彭越有名无实地被醢,当初消灭项羽的三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到如今只剩下黥布一人,换做是谁也知道,下一个就轮到黥布了,因此,黥布此时的所作所为是出于求生本能的反应。

五、刘邦亲征

黥布手下有一个中大夫叫贲赫,得罪了黥布,便跑到长安告发黥布要谋反。刘邦派使者到黥布那里调查这件事,黥布心虚,便把贲赫全家都杀死,起兵造反,这时是汉十一年秋天七月

1.刘邦强行

刘邦得知黥布起兵造反的消息后,由于此时他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平叛,但是由于此时是刘盈保住太子之位、刘盈争夺太子之位的关键时期,在商山四皓的策划下,吕后说服刘邦,让刘邦亲征。

2.刘邦问计

刘邦在决定亲征之后,召集大臣们商议。武将们都说直接发兵攻打黥布,把他活埋了,他还能兴风作浪吗?然而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悍将,绝非浪得虚名,刘邦也深知这一点,于是找来滕公夏侯婴商量。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原来楚国令尹薛公。

3.薛公谋划

薛公告诉刘邦,现在黥布造反,有上中下三条计策。如果黥布采用上计,那么太行山以东,就不是刘邦能守得住的了——言外之意刘邦局势就万分危急了;如果黥布采用中计,那么刘邦和黥布作战,谁胜谁败还不好说;如果黥布采用下计,刘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薛公接着说,黥布一定不能采用上计、中计,必然只能选择下计,因为黥布是受过刑的骊山囚徒出身,通过自己的勇猛善战达到了裂土封王的地位,他是不会考虑老百姓以及为将来打算的。

薛公的意思无非就是黥布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我们在前文将黥布归顺刘邦,被刘邦召见时,黥布的态度瞬间就能转怒为喜,也说明过这一点。

4.刘邦发兵

在听到薛公的分析后,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刘邦拖着病体勉强出征。黥布此时已经攻占了荆王刘贾的地盘,并渡过淮河打败了楚国的防御军队。当黥布听说大军到来之时,黥布率军迎战。

六、壮士绝唱

两军在蕲县西面的会甀相遇,刘邦见到黥布的部队非常精锐,便到庸城驻扎,以避其锋芒。

1.项羽余威

站在城上望见黥布军队和项羽或者是一样的列阵迎敌,刘邦感到非常厌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项羽战斗力之强,在他死后,仍然影响着他原来的部下,并且还能令他的老对手侧目。

2.黥布绝唱

刘邦远远地问黥布为什么要造反,黥布的回答却是斩钉截铁:“想要当皇帝!”话虽这么说,但是实际上,黥布只是为了自保,不想重蹈韩信、彭越的覆辙罢了。如果他真的想当皇帝,他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必须有长久的打算,必须有充分的准备——然而他都没有。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很简单,事已至此,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这么说就是为了气刘邦。

3.黥布身亡

刘邦听了之后果然大怒,一边大骂黥布,一边指挥军队作战。两军一交战,黥布战败。渡过淮河,又多次作战,依旧战败。无奈之下,黥布只带着几百人逃走了。等黥布逃到番阳时,被当地人杀死了。

七、身后慨叹

随着黥布的身亡,韩信、彭越、黥布这三大开国异姓王都被刘邦铲除了。虽然三人都是刘邦消灭项羽的重大功臣,虽然三人都在同一年(公元纪年)被刘邦杀害,虽然三人都是以谋反之罪被载入史册,但我认为,黥布的死比韩信、彭越更有气概。

韩信是没有谋反而被诬陷谋反,最后被杀;彭越是有谋反之名而无谋反实,最后被醢;到了黥布,他自己知道,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为何不来个鱼死网破呢?同样是死,窝窝囊囊的死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来得更痛快,也符合他悍将的性格。

英布反叛刘邦为何而反史记(黥布戏刘邦官逼民反时官才是首责)(3)

应用

1.侧重于薛公对黥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时候,对对手的了解、对自己的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双方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根据双方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飞。

2.侧重于黥布的谋反,我们可以看出,黥布的谋反实在是被刘邦逼出来的。联系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上级与下级难免会有误解,会有矛盾。难道出现了矛盾都是下级的过错吗?虽然说上级能成为上级,是有他过人之处,但是又有多少上级是酒囊饭袋呢?因此,当现实生活中上下级出现矛盾时,不一定都是下级的过错,做上级的必须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只有自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发自内心的改正,才能带领他的团队前进,否则一味地责罚下级,归罪于下级,这样的上级难得人心。不得人心,团队就无法带好,就毫无竞争力可言,如果这样还想团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简直是天方夜谭。

——本文史料来源《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黥布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