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古代很长的一段都被称之为长安,同时也是很多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十三朝古都,是后人对于长安地位高度评价。在古代能够享受如此殊荣的,除了长安估计也就只有洛阳了。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吸引众多开国皇帝的喜爱,将国都定于此地呢?

自然环境

长安能够成为十三朝古都,跟它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长安定都的王朝有哪些(为何会有十三个王朝定都长安)(1)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来讲,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关中平原,汉以后,这一称呼才被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一带所取代。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是以肥沃的关中平原为资本,开展了与山东六国的激战。

在长安定都的王朝有哪些(为何会有十三个王朝定都长安)(2)

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并非是在关中称帝,而是在山东定陶称帝。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多数是跟他从山东(崤山以东)出来的。正如项羽那般"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些将领从内心深处都希望刘邦定都在山东,这样自己就能光宗耀祖了。

刘邦本人也曾考虑是否定都山东,此时他的手下有个叫做娄敬认为山东之地不适合定都,于是便请张良出山劝说刘邦。张良自然也是不认可定都山东,他向刘邦进谏定都关中地区(特指西安,秦咸阳附近),史载"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在长安定都的王朝有哪些(为何会有十三个王朝定都长安)(3)

从张良的这句话,可以透露出两点。

第一点是关中平原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发达的农业足以支撑起帝国都城庞大的人口日常消费需求。

第二点则是关中地区的军事优势,秦国在战国时期能够多次抵抗住六国的合纵,靠的就是关中地区地形上的优势。

关中地区跟四川盆地有点像,四面环山,仅有几个缺口可以进入,同时在这几个缺口又有像函谷关、萧关、武关这样的军事要塞守护。这就造成了关中地区里面的势力可以随时出击,关外的山东势力只能攻破这些军事要塞才能够占领关中地区。

在长安定都的王朝有哪些(为何会有十三个王朝定都长安)(4)

关于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仅是张良有所认可。

到了唐朝时期,著名的中兴名将郭子仪曾评价关中地区:"右控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后有清渭、浊河之固"、"神明之奥,王者所都。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秦汉因之,卒成帝业"。如此高度的评价可见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

人文环境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之外,关中地区还是一个人文文化发达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守天下,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中地区在很早之前就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我们所熟知的大荔人、蓝田人便是这其中的代表。

到了商周时期,周部族日益强大,商纣王时期,武王伐纣更是关中地区一次伟大的兴起。作为周人的发源地,镐京成为了王国的中心。

在长安定都的王朝有哪些(为何会有十三个王朝定都长安)(5)

西周末年虽然关中经历了战乱,但是在秦人的努力之下,关中地区再一次成为了山东士子的朝圣地。

随着秦汉在西安的建都,关中地区成为了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帝国的文化中心,此时关中地区人文文化不可谓不发达。

随便一提的是西汉时期,为了建设长安,中央政府还建设了很多陵邑,为了补充这些陵邑的人口,把东边的豪强,有钱有文化的人,强行地迁移到陵邑,称之为"强干弱枝",让他们离开故土前来建设首都。

这些人迁移到关中之后,不是自己一个人或者一家人,而是一族。甚至很多给他服务的人都会随之而来,看上去只有几户几个姓的人,但实际上很多。

同时这些迁移过来的人原来所在故地(比方说山东、齐鲁这些地方,都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而文化发达很多集中在这些有钱人或者有实力的人的手上。因为当时读书识字的人也是以这些人为主,因此他们来到关中之后,也把他们的当地文化带到了关中,将关中的文化更多地弘高,所以当时陵邑地区的文化发展其实很高。

正是因为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人文文化,所以才吸引了历朝历代皇帝前来长安建都。




每当有读者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推荐,我都推荐他买蔡东藩写的《历朝通俗演义》。

在这套书中,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