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光标公司危机(公关遭遇315)(1)

每年的3月15日,众多企业都是严阵以待,力图将“315”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这其中,作为中国本土诞生发展起来的北京蓝色光标品牌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色光标”,300058.SZ)一直充当着一线灭火队员的角色,其主要客户有百度、网易等等互联网企业。

作为一家依靠运作IT客户起家,以提供公共关系服务为基础的品牌管理服务的现代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在其业务模式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到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蓝色光标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本土规模最大的专业公关代理公司之一,并成功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在这样的一个重要节点上,3月14日,一篇名为《蓝色光标哦,所谓亚洲最大公关公司,如此坑害老员工,良心真的不会痛吗?》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不到24小时,阅读量破10万。

被“离职”的员工

该文作者“小员工”,自称在公关公司蓝色光标工作两年,控诉蓝色光标为了达到不用付出成本补偿员工的目的,使出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员工主动离职。

蓝色光标公司危机(公关遭遇315)(2)

15日一早,该员工在公众号上哭诉其在蓝标受到不公待遇。根据其描述的内容,该员工在蓝标工作了两年多,突然被公司要求主动离职,且公司不会给其任何补偿。该员工在文章中称,公司HR威胁他:“公司希望你自己主动离职,今天就走。否则我们将会以严重违纪为由开除你,不会给你任何赔偿,给你半天的时间好好考虑下。如果你不配合,我会叫保安把你赶出去。”

浏览留言发现,留言精选第一条竟然是Oscar的回复。有趣的是,该文末表示:在这里质询一句蓝标CEO Oscar,蓝标企业文化中的 第一条:“员工第一”,您还记得吗?Oscar的回复竟然是我不记得了。而在蓝色光标里,Oscar称呼的只有其法人代表、董事长和CEO 赵文权。

在中国资本观察(ID:zhongguozibenguancha)记者联系其公众号时,并无回应,留言表示由采访意愿的话可以与记者联系。但并没有回应记者,下午16时左右,该员工删除了公众号内容。

记者从其他相关渠道了解到,蓝标其实自去年开始就在大量清退员工。通过调离不同工作组、换岗等等隐性模式。一位已经离职的前员工表示,蓝标进行了大裁员,很多业务组进行了调整,通过降低岗位等等模式,员工感觉到不“爽”后等待员工主动离职以达到节约赔偿金。

对此,蓝标COO肖中云回应称,此事仅仅只是个案,目前公司正在与这位员工沟通,预计公司很快将对外发布正式回应。

随后,记者再查看公众号内容时,发现该内容显示已被发布者删除。不过,众多的网站转载还是可以浏览到该公众号内容。不知道发布者删除是不是上文肖中云提及的鱼该员工沟通后的结果。

过度并购是诱因

“之所以大量清退员工,与近几年的企业的膨胀有一定关系。”前述离职员工表示。根据资料显示,上市之初,蓝色光标就因既不是高科技企业、又缺乏高成长性而上创业板而受到质疑。

但自2010年2月上市以后,蓝色光标在其后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利用超募资金频繁收购、急骤扩张,超募资金使用完大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公司员工数为743 人,到2016年,增至6758人,6年间员工数增长809.96%。相应地,员工支付薪酬总额上,蓝色光标从2010年的1.08亿元,增至2016年的19.38亿元,涨幅1694.44%。

鉴于员工的大幅增加,再加上蓝色光标大举并购,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但相关项目尚未盈利。因此,直接影响到其利润。

据蓝色光标历年财报显示,2017年蓝色光标实现营业收入152.52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了23.81%。但公司营业利润却出现了大幅下降。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2亿元,相比2016年的6.40亿元,大幅下降了62.20%。

2016年,蓝色光标实现营业收入123.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6.40亿元,较上年增长844.84%;实现扣非净利润3.48亿,较上年增长49.79%。蓝标的巨幅利润波动,直接来源于快速的并购扩张。

再往回看,2015年蓝色光标仅实现净利润6777.22万元,相比2014年的7.12亿元,大幅跳水90.495%。

在波动厉害的利润方面,蓝色光标表示要依靠业务创新和业务协同重点提升业务毛利率,经营利润的增长要快于业务增长速度。但是,2017年其20%多的营业收入和三倍营收降幅的净利润,蓝色光标似乎并没有找到这个业务创新点。

不管怎么说,倡导企业文化员工第一的蓝色光标,在对待员工的事件上似乎已经触犯众怒。甚至有人留言表示,“这个算不上危机,他们(蓝色光标)早就臭不要脸了,这是血虐外地来京务工者的架势。”

蓝色光标公司危机(公关遭遇315)(3)

从当天股票的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未受到此事件的影响。3月14日,蓝色光标收于8.02,3月15日开于8.03,收于8.19,涨幅2.12%。

记者 珉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