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极始知

我与春风皆过客原诗(淡极始知花更艳)(1)

花更艳”,这一句出自薛宝钗的《咏白海棠》一诗(第三十七回)。全诗如下: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花实为咏人,尤其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一语双关,道尽了薛宝钗这个形象的特点。那么薛宝钗的“淡”体现在哪呢?

我与春风皆过客原诗(淡极始知花更艳)(2)

一为情趣之淡。

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到梨香院寻王夫人,见王夫人和薛姨妈正话家常,“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䰖(zuǎn)儿”,这是周瑞家里眼中的薛宝钗。第八回中写宝玉眼中的宝钗:“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zuǎn)儿”,“(所穿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这两人眼中的宝钗有共同点,不施粉黛,家常朴素,这正是宝钗的“淡”处,正如其母薛姨妈所说“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四十回中贾母到了薛宝钗的房中,“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慢,衾褥也十分朴素。”“雪洞”一词,道出了居室的特点,可谓淡到了极点。

封建社会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恪守封建女德的典型。品格端方,随分从时,沉默寡言,着装淡雅,不施粉黛,工于针黹,正是封建社会女子的完美样板。

二为情欲之淡。

我与春风皆过客原诗(淡极始知花更艳)(3)

黛玉行酒令失言,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样的“淫词”,别人未理会,同为少女的宝钗却唤了来,“你跪下,我要审你”。并且给黛玉好好上了一课,“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一点让我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套己套人,在这一点上,二人是“貌离”而“神合”的。封建社会要求女子无才就是德,以恭顺为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用所谓正统思想箝制人民。而薛宝钗小小年纪,不仅自己信奉封建道德,自觉服从,还要约束他人,这想来不让人不寒而栗吗?她的情欲之淡源于对封建道德的自觉服从。

情欲之淡的第二个表现是对金钏之死的态度上。

当听到金钏的死讯,宝钗的反应是“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面对王夫人的忏悔,一再安慰王夫人,说金钏是自己落井,又说就是赌气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算可惜。并且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给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并且大度地拿出自己的衣服,让王夫人赏给死去的金钏。这一节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宝钗,一个薄情寡义,一个通情达理,她的爱实际是有等差的爱,墨子主张兼爱,抨击儒家的有等差之爱。在宝钗眼中,金钏是奴才,死不足惜,若是这死有抗议的成分,就更不可饶恕了。

情欲之淡的第三个表现是她对宝玉的爱。

同样是看望被打的宝玉,林黛玉是“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真情流露,一览无余。而且听闻凤姐来探望,赶紧出后院而去。宝钗则不然,大大方方地托了一丸药来,且说到“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时,后半句咽了回去,“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不是不爱宝玉,只是她的爱和黛玉不同。她的爱是发乎情止乎礼,理胜于情。黛玉的爱是火,热烈而至于自伤,她无法接受爱的背叛,爱是她的生命,所以得知宝玉大婚,她气绝身亡。而宝钗则不然,她的爱是冰,冷静,理智,她要的是婚姻,是名分,宝玉的心中只有黛玉,她早已深知,却能冷静地接受他人的安排,接受这无爱的婚姻。爱在她那里,其实早就名存实亡,存天理,灭人欲,她未老先衰。当宝玉悬崖撒手之后,她也只能象李纨一样,独对青灯,空帷独守,“珍重芳姿昼掩门”了。

我与春风皆过客原诗(淡极始知花更艳)(4)

简而言之,宝钗的“淡”,正是她接受封建道德的要求,按这种道德的标准自觉地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封建正统人士眼中最完美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她的“淡极”,才使她成为众花中之更“艳”者。只是可惜,这更“艳”之花,也难逃悲剧命运。曹雪芹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否定完成了对封建社会、文化的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