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不尚贤,使民不争”,出自《道德经》第三章。意思是,不标榜有才德的人,让老百姓不去争夺功名;贤就是有才有德的人,这样的人懂得道,做事符合规律,因此《道德经》认可贤才,也鼓励人们悟道,都成为有才有德的人。然而,《道德经》反对尚贤。尚与上下的上的意思相同,就是把贤才捧为人上人,给予他们特别的名和利。为什么《道德经》提出不尚贤呢?
尚贤是用名掩盖了贤的本质。贤是本质,尚贤是给贤加上一个名,然后引导人们去争这个名。做到贤是需要真才实学,而名是可以操作的。例如电视剧吸引人是本质,而收视率就是名,提高一个电视剧的水平很难,但收视率造假就容易多了。类似的,能力是本质,文凭是名;学术水平是本质,职称级别是名。最为极端的例子是现代艺术,一些普通人看起来毫无艺术性的现代艺术品,因为一些专业人士的吹捧就成为新一代艺术的代表。《道德经》提出不尚贤就是引导人们去关注本质,不要去争夺虚名。
尚贤的贤未必是真贤。贤是按照规律做事,而按照规律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因为做事完全符合规律,所以让旁观者看不出他的作为。就像扁鹊的大哥,上医治未病,因为掌握了疾病的规律,所以在病人尚未发病的时候就采用预防的手段避免了发病,这是最高明的医生。然而在世人看来反而不如扁鹊能够治疗病入膏肓的患者。事实上扁鹊的名气也远远超过他的大哥。如果世人能做到不尚贤,有悟性的医生就会去治疗未病,而不会受到名气的诱惑。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不显山露水,但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一味尚贤,这些人的工作就会被埋没。例如一个城市对扫除黑恶势力重拳出击很有成效,另一个城市默默无闻,那么哪一个城市的治安管理更好呢?哪一位公安局长更应该得到晋升呢?
尚贤具有时代属性。尽管各行各业都有贤才,但尚贤既然是人为的,就会有所倾斜,要做到百花齐放,完全公平是不可能的。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推崇的贤才。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人们都是学习俄语,而改革开放之后英语人才供不应求。然而人的天赋是无法随时代而改变的,如果为了追逐名利而埋没了自己的天赋,即使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也不过是用别人的躯壳度过了一生。
但是不尚贤,如何提倡大家向贤者学习呢?这个不用担心,智慧有其自然的魅力,按照规律做事就可以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吸引别人向他们学习。例如中世纪的教士们本来抱持着批判的态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最终倒向真理。所以,《道德经》提倡探求世界的本质,按照规律做事,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而不要将自己的一生浪费在追求虚名上。
这就是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我是李书僮。欢迎关注我。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三章 不尚贤 虚其心 弱其志 老子是愚民吗?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十九章 抛弃仁义和智巧 回归质朴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