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最早建于北宋哲宗元祐2年(公元1087年) 。人们对这个皇帝和时代不太了解,但要是说苏东坡,黄庭坚被发配,流放的年月,就是在那时,可能就会有大致的时空穿越坐标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1)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2)

据说当时是为保存《石台考经》《开成石经》而建立的。至今已有近千年时间了。最早不叫"碑林",因为经常有人拓帖,碑石发黑,当地人叫"墨洞"和"碑洞"。随着历代碑石不断的收藏积累,直到清嘉庆年间才出现"碑林"的说法。

在这近千年间, 经过战乱,地震等天灾自然的侵蚀,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文物古迹已变为废墟,甚至成为我们的传说,独独西安碑林却完好保存至今,并不断的发展完善。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3)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4)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5)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6)

据史籍记载和统计,从宋代到现在,经过历代官方,有识之士的建设修葺,捐献,扩建。现在碑林已有七个碑室,藏有碑石,墓志,经幢,石雕,造像,碑刻画等石碑1600余通,完整保存了我国历史上许多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书圣,书法艺术大师的艺术刻石。为研究书法史 经学史,宗教史,文化历史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它和兵马俑,大雁塔(雁塔圣教序),法门寺博物馆等一样。成为西安古代文化的名片,更是中国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的典范。

在碑林博物馆每个展室,都或多或少存有我们书法人都临过的碑帖原刻石,许许多多四面八方的游客,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来西安碑林这里,亲眼看看自己临摹过的法帖,到底长什么样子。来了,还真的有诸多意外的收获。 因为拓本和翻印过程中,纰漏和印刷水平差异性还是有的,有些笔法,点画的细微处,非在原碑前才能恍然大悟。

比如二展室,就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碑刻。如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郭氏家庙碑》,《争座位稿》,还有我们熟悉的《僧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碑》等等 均陈列于此。瞩目碑刻前,令人顿生高山仰止的肃然静穆神圣感。端详神往,流连忘返。

今天主要介绍一通很有传奇色彩,也可以说"闻名中外"的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说它传奇,是因为围绕此碑,确实有许多真实的历史故事。也有很多文学家专门著书,记载描述过此碑的历史。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7)

二十世纪初在清代光绪年间,丹麦人傅里茨·何尔谟(Fritz Halms)千方百计得到此碑,准备运往伦敦。当时已经被西方文化窃贼,偷梁换柱,包装完备,正准备想偷运出国,由于西安当地爱国人士,官员,文化学者全力抗争,才在千钧一发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千方百计守护了此碑石。

据史料《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末出土于长安城西,即就近矗立于金胜寺,清季有西人访得此碑,依样模刻,以重金贿赂僧。欲以新刻易原碑,僧大骇!鸣诸官而止。且以城外难于防护,乃移此碑置碑林。西人运新刻者以去。"

读到此段,感慨颇深,象敦煌石窟里的书法文物藏品,有多少不就是这样被西方劫掠,扬尘而去而空留一声长叹?

西安碑林这块碑的文化底蕴和史学价值等同于大英博物馆的罗赛塔石碑, 实际上它是世界级的珍宝!

此碑于唐 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 景净撰刻,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明天启年出土后,就引来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关注的目光,争相 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 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碑拓片(当罕见碑刻遇上赝品险遭替换盗运)(8)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 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

这块石碑上大意是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波斯国来的传教士叫 阿罗本,他 拜谒了唐天子 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 《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 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 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用叙利亚文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