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仪式的必要性仪式,是敬始慎终的责任宣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理性看待仪式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理性看待仪式感(杂谈仪式的必要性)

理性看待仪式感

杂谈仪式的必要性

仪式,是敬始慎终的责任宣言。

私人做事有行仪式的,我想到的最早事例是孔子招收学生要收“束脩”。孔子收门徒,除了年龄限制,没有其他条件,就是收一“束脩”。脩就是腊肉,一束是十条。不多不少,就是一束。不像别人,如郑国的邓析、宋国的墨子,他们收学生有的要衣服,有的要粮食。而孔子不管贫富,一律收一束脩,这就具有了仪式感。在公事方面,最早见《尚书》记述的商汤灭夏的汤誓;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的牧誓,还有春秋时期秦穆公在战斗失败后,召开大会总结失败教训的秦誓。今日读来,仍极具仪式感。

仪式的功能首先在于能唤起参与者的责任、规矩和自豪感。无论个体、组织或社会,行事有没有仪式感,效果有很大不同。比如汉高祖刘邦初建汉朝时,就是靠仪式感建起皇帝权威的。刘邦本是秦朝泗上一亭长。亭,也就是相当于是现在的村。刘邦在战胜了主要敌对势力项羽后,诸侯尊推他做了皇帝。他的政治基础和班底鱼龙混杂,素质不一,其主要成分构成是家乡子弟、刘的亲属朋友、投诚人员、和沛县小吏,如萧何,曹参等。马上夺天下与马下治天下是两回事。做了皇帝的刘邦首先对怎样管理朝臣就伤透了脑筋。刘邦的政冶高层也心中无底,刘邦只好仍以战争时形成的“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的观念来管理群臣。于是每临朝就一片混乱,“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刘邦)患之”。儒者叔孙通对刘邦说:陛下,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并提建议说:“臣愿与弟子共起朝仪”。已大伤脑筋的刘邦立即同意:“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意思是说:你尝试一下吧!但要使人容易朋白,也要考虑我所能做得到。得到刘邦的指示,叔孙通组织了三十多个有关人士,领着皇帝刘邦左右近臣一百多人,“为锦蕞野外”,演习了一个多月。刘邦观后说:“这些我能做到”。于是下令群臣练习,同时发出指示,要在下月按练习的朝仪大会群臣。

“十月,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引自《史记叔孙通传》】仪式完毕,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当廷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太常,就是掌朝廷礼仪的官。当时人们说:“孙叔通是圣人啊,他知道当今社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由此可见仪式的重要性。

仪式,可使参与者得到仪式和责任感,从而对事对人对已甚或对国家事业立一份责任和目标心,执敬始终。正如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事大事举仪式,旨之大也。

人生在世需要仪式感。作为人,生活中不免做种种事情。大有事业事,小有工作学习生活事,还有与朋友交往事。凡事不必举仪式,但凡事内心的仪式感不能没有。孔子在回答仲弓“问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仁”,是孔子讲的人生修养努力的一个大目标概念,其内容非常丰富。在这里,孔子是对仲弓问的“怎样具体实行仁”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孔子说的“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在邦”、“在家”,意思就是说无论在家、还是在国做事,内心都要有仪式感。所以,听了孔子的教导,仲弓就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说:“我虽然不聪明,但让我照这话去做吧!”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论语》其语,多是孔子从凡人的角度 ,针对凡人对己、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的做事,应持的态度和行为所讲的。这是《论语》给我们留下的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愿我们多吸取《论语》精华,在丰富的现代生活中,每个人拥有生活的仪式感!

学校开学在即,朋友在准备开学仪式。说起仪式的必要性,我和朋友谈了以上意思,现记在这里,是为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