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大美青海(大美青海入画来)(1)

中秋节当天,青海西宁市中心一只成年雌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鬣羚在河道饮水时被困,经热心市民向野生动物救护部门打电话后被及时救护。这只中华鬣羚迅疾成为当地的网红“动物明星”,这一救助事件也成为西宁市民假日期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华鬣羚在西宁市区首次出现,说明西宁周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数据也能证实这一点。9月7日至9日,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监测团队对总面积508.7公顷、流经城区39.1公里的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为期3天的常规监测。“通过观测,我们发现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及水质明显改善,水生动植物种类增多,鸟类数量多达1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种,湿地鸟类78种,湿地公园彰显生物多样性之美。”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在林区观察现场说。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市周边乃至市区出现野生动物的情况会逐渐增多,为了让这些动物得到最好的保护,请市民遇到类似情况,第一时间选择报警,不要围观野生动物,以免它们受到惊吓而受伤。”西宁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相关工作人员呼吁。

被誉为西宁市母亲河的湟水河不仅贯穿西宁城,还惠及青海省40%的人口。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主任宋秀华说,自2018年12月湟水河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以来,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海湖湿地海绵化改造等项目,总投资超20亿元,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于1989年启动实施的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是西宁市乃至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示范工程。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地荒山造林,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此同时,西宁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世界旅游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围绕打造“高原花城、森林西宁、魅力夏都”森林城市建设目标,集生态保护、生态休闲、生态科普及森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西宁环城国家级生态公园已见雏形。

“6年来,我们累计投入资金41.73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09.52万亩。构建的连接城乡森林网络园林绿地面积增加到483.6公顷,建成27个精品公园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认定国家森林乡村36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乡村14个、校园绿化66所、重点区域绿化12处,乡镇道路绿化覆盖率达72%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3.72%……”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常黎民细数“绿色数字”背后的喜人变化。

8月31日,在“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介绍:“总面积达到19.07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肩负重大责任,不负重大使命,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裸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三江源头碧波荡漾,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

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4.5万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在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青海争当“排头兵”“领头羊”,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来源:作者: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