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大年初二我们就去看了。

一直没分享,因为我神烦别人剧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不剧透,又说不透,所以一直没写。

这几天,网上因为《满江红》各种骂战,抄袭套路、儿童不宜、逻辑漏洞......不绝于耳。

我今天不聊商业套路,电影美学,节奏鼓点,选角贴合与否。

我是育儿博主,我不歪楼,我只说说已经带孩子看了“儿童不宜”的《满江红》,中途也没带孩子离场,到底会怎样?

孩子因为有血腥暴力、“软色情”就学废了?还是学到学会的东西更多?

我觉得,关键在于看完电影后,咱们家长如何引导,是否做了充足的电影观后服务。

其实,一部《满江红》,孩子因此能拓展学习到的东西真的可以有很多。

1

共情体验

《满江红》够通俗,有搞笑有悬疑,有小情也有大义。

出了影院,我问胖豆,你觉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用一个关键词形容?

他想了想,说:舍生取义。

很好,说明,12岁左右的孩子是可以看懂家国相关的大主题的。

胖豆早就会背《满江红》。

满江红适合6岁小孩子看吗(带娃二刷了儿童不宜)(1)

电影最让人心潮澎湃的就是最后传诵《满江红·写怀》部分,通过传令的方式由秦侩替身引领着进行齐颂,这是一种传承和传递,放大了仪式化和隆重感,非常独特。

“他们能记住吗?要不要我再背一遍?”

胖豆情不自禁的小声跟着桃丫头他们背诵,如果不是因为在影院,我相信他一定会背得慷慨激昂,因为气氛烘托到位了,血已热。

有人抹掉历史,就一定会有人铭记于心。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普赫纳在《文字的力量》里写到的一个细节:

“为了让她的诗(《安魂曲》)得以存留,它必须被分享,被其他人记住,阿赫玛托娃小心翼翼地召集她最亲近的朋友,十几个女人,然后向她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直到她们熟记于心。”

这种能激起人一腔热血、让人泪目的桥段,大人小孩儿都能深度共情。

我们都知道共情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不止对写作有利,还对孩子责任感的塑造、人际关系都影响深远。

共情能力怎么培养?

也许那一个个能成功点燃他的笑点,泪点,沸点的电影桥段,就是一次次触发。

同时被触发的,还会有探寻更多故事的强烈欲望。

2

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

胖豆说,我以为《满江红》是演岳飞的故事,没想到与岳飞无关,不对,好像又与岳飞有关。

他对岳飞的故事充满了好奇,缠着我给他讲讲。

我从靖康耻给他讲起。

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国军队攻破汴梁(今天的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宗室贵戚后宫嫔妃、公主以及汴梁城的贵族妇女,合计3000多人一起被押往金国,不是为奴就是为娼......

这就是岳飞词里说的:靖康耻。

我告诉胖豆,他正在读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靖,杨康的康就是靖,康之耻的意思。

父母起名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不要忘记靖康之耻,亡国之痛。

北宋被灭时,所有宗室子弟都在都城汴梁被抓了,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侥幸没被金国抓走。

后来赵构逃到南京,在应天府登基重建宋朝,史称南宋,那个时候的南宋上到朝廷,下到普通百姓,都想有朝一日能够北伐,打跑金军,收复中原。

那时南宋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另一派是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

岳飞率宋军连打了13场胜仗,收复了大片失地,打得金军闻风丧胆。

岳飞准备乘胜追击,围攻故都汴梁,他对将士们激动地说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而。”

关键时刻,他却收到了从临安接连发来的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撤军!

当时岳飞气得浑身颤抖,把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岳飞回去后,秦桧决定以谋反之罪处死岳飞,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此愤愤不平。

他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

秦桧来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回答:“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张宪设计为岳飞收回兵权,这件事虽然不是很明朗,但大概也许有吧!”韩世忠怒怼:“这种揣测的罪名,怎能让天下信服!”

据说岳飞被狱卒打得都渗出血来,但他的供状上只有八个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审问岳飞的人都落泪了,表示不能再审了,他自己都不信这样的人会谋反。

但最后岳飞还是被处死了,死在了除夕夜的前一天。

可悲可叹。

3

追问、思考

胖豆听完岳飞的故事,问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抗命?继续攻打金兵,收复中原呢?

我说好问题,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人追问的问题。

我反问他:你觉得他想过要抗命么?

胖豆想了一下,非常笃定的说:肯定想过,不然,如果第一道他就听了的话,为什么皇帝要连发十二道金牌呢。

这逻辑没毛病啊。

那你觉得他最后为什么还是回去了?

胖豆开始耍赖:会不会因为他傻乎乎的,愚忠啊?

岳飞怎么可能傻?他武能带兵打仗,文能一篇压两宋,他不光会写壮志难酬的《满江红》,也能写清新细腻的《小重山》。

(我之后还趁热打铁,让胖豆背下了《小重山》)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胖豆问:那你说为什么?我真的很想知道啊。

没人知道岳飞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辗转反侧,但我猜,他不得不回,只因为他是忠肝义胆的岳飞啊。

岳飞从小最喜欢儒家经典《春秋》当中那些仁义故事,他自小就养成了忠心为国、正直敢为的性格品质,十几岁就被母亲在背上刺上:尽忠报国。

这样的岳飞,怎么可能置朝廷的最高指示于不顾?

统兵大将在外德照不归,一旦抗命,就是谋反,岳家军就成了叛军。

以报国为名而行叛国之事,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的,他也不会忍心生死与共的将士一起背叛国的罪名。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胖豆说:还是太可惜了,假如岳飞抗命了,继续和金兵打,说不定他们就真的收复失地了呢!

也许吧,但历史没有假如,而历史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4

BUG也可利用

胖豆说他最喜欢这个片子的反转,太牛了!

我认同,确实是电影的一大亮点,多重反转,让观众的好奇心始终保持忠角和奸角的演技厮杀。

尤其是结局对秦桧背诵满江红的不合理性以及合理性的反转,可以说设计得极为巧妙。

但不得不说,有些反转,经不起逻辑推敲。

我问胖豆,你仔细想想,能找出里面的BUG么?

学编程的娃一听找BUG,瞬间兴奋了,说他必须要二刷,好好找找。

于是我陪他二刷了,反正过年闲着也是闲着。

二刷后,胖豆很兴奋,找出了很多他认为有大BUG的地方,比如:

1、秦桧去看墙上的密信时,只带了一个侍女,孙均和张大两个人都没有把握杀他,杀了张大只为换取秦桧信任。但最后孙均上楼决杀的时候,秦桧身边可是有两个侍女的,二对二,赢不了,一对三,不是更难赢了么?

2、 金国使者的书信是最重要的证物,刘喜要带着他去刺杀何立?万一没成功怎么办?何立直接交给秦桧了怎么办?刘喜怎么能确定信会重新回到自己人手里?

3、 如果孙统领最后说的是真的,张大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把刀架在秦桧脖子上逼他说出岳飞遗言,那为什么瑶琴匕首当时却要真的去杀秦桧?

4、何立前面很厉害,后面好像智商下线了,孙均没有刮掉张大后背的字,他在面前都看不出来么?明明知道瑶琴跟张大是一伙的,还相信了她,带她去见张大,最后自己被杀死了。还有何立那么凶残的人,为什么却没有杀桃丫头?

.......

说真的,关于何立放过桃丫头这一点,我有点感谢编剧,最后让桃丫头活下来了,说明阴险的何大人,还残存了一丝良心,可能因为我喜欢张译,不想“他”坏得那么彻底。

其实,他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真的BUG,每一个都有没有合理的解释,其实没那重要,就当带孩子玩儿了烧脑游戏。

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能够去发现,去思考,敢质疑。

这,是多好的锻炼娃思辨能力的机会啊。

另外,反转手法,适合拍电影,看得人拍手叫绝,其实,同样也适合孩子平时用到作文当中去啊。

我最近就给胖豆留了个随笔练习,让他用反转手法写一个故事。

电影已散场,学习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满江红适合6岁小孩子看吗(带娃二刷了儿童不宜)(2)

孩子学习,绝不仅仅只是学习课本知识点这一个维度,其实可以很多元。

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都潜藏着无数锻炼孩子各种能力的机会。

每一次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愿意了解,探讨的时刻,都是最好的学习时机。

毕竟,任何高级的学习方法都比不上“孩子愿意学”。

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那些机会,顺势而为,往往会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