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亚的伊拉克是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之一,伊拉克在近代之前一直以农业为主。两河平原主体部分基本位于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伊拉克全境。可以说伊拉克的农业先天条件得天独厚。伊拉克是人类早期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伊拉克在近代之前一直以农业为主。但是伊拉克的农业生产早已辉煌不再,如今粮食已经到了不能自给的程度。

伊拉克粮食种植图解(位于两河平原的伊拉克)(1)

伊拉克两河平原大部分已被沙漠覆盖

伊拉克领土面积相当于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相当于河南省,粮食却不能自给

伊拉克领土面积为44.1万平方公里,接近我国的黑龙江省(46万平方千米)。目前伊拉克总人口为3931万,比我国的黑龙江省人口(3789万)略多。伊拉克的纬度和我国的河南省接近,大致在北纬30度-36度之间。而我国的黑龙江省则纬度较高,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作物。

伊拉克可耕面积约为1,15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0%~3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伊拉克目前只有800万公顷(合1.2亿亩)土地用于农业,其中每年耕种的土地还不足一半,看起来伊拉克的耕地面积和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相当,尽管其人口仅约河南省的40%,但伊拉克粮食生产却不能实现自给。近年来,伊拉克却成为了中东地区仅次于埃及的第二大小麦进口国。进口小麦占伊拉克总需求的60%至70%,进口大米占其需求的90%。伊拉克每年要花120亿美元在食品进口上。

伊拉克粮食种植图解(位于两河平原的伊拉克)(2)

伊拉克的农村和椰枣林

为什么曾经的古代文明摇篮、农业文明发祥地的伊拉克在新世纪农业颓废到难以自给呢?

气候变迁,降水减少,干旱导致农作物巨幅减产

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立的关键时期,自然条件是适宜的。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是一片林木繁茂、垄亩青青的绿野;也曾经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人烟稠密。

但今天的两河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显然已经大相径庭。这里气候干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像所有的荒漠地区一样,降水稀少且温差较大。比如如今的伊拉克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气温为0摄氏度左右,且常年刮西北风,冬季凉爽、多雨,空气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每年六至九月为最干燥的季节,月平均降雨量为1毫米。即便最湿润的三月,平均降雨量也仅为28毫米。

伊拉克粮食种植图解(位于两河平原的伊拉克)(3)

伊拉克的小麦通常未及自然成熟便被高温晒干早熟

由于干旱和高温,伊拉克的农业状况日益恶化,缺水使伊拉克的冬季农作物减产70%。自1998年1月至1999年3月,伊拉克全国各地的降雨量仅为过去50 年平均降雨量的33%至42%。在此期间,伊拉克两个主要水库的蓄水量锐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发电能力。伊拉克农业状况恶化。

耕种严重依赖河水灌溉,土壤盐碱化,耕地质量下降

由于两河流域开垦较早,缺乏科学的耕种,年复一年的耕种,日复一日的灌溉,土壤中的盐逐渐增多,出现了土壤盐碱化的趋势。经常性的洪水对农作物的危害远不及对土壤的破坏,洪水加速了土壤盐碱化的进程。在水位高的时候,盐分在潮湿的土壤里通过吸湿作用被带到地表;当水分再次蒸发后,便留下了更多的盐结晶,加重了土壤的盐碱化。当地表变成盐碱地时,农民种植更多的抗盐碱作物。直到他们都不能生长,随后就附近的土地就会被开发,直到同样的过程发生。正是由于几个世纪的这种变化,在现在的沙漠地区,有成千上万的山丘。那些从前以的繁荣的村庄和大城市,如今被风沙淹没地表的土丘上。

伊拉克粮食种植图解(位于两河平原的伊拉克)(4)

破败的伊拉克农村

1970年以来,超过40%的可耕地变成了荒漠。传统生耕作方法和灌溉方法无法开拓这片荒漠,由於农业部门的落後技术,规划不足,土质退化和土壤盐分增加等因素,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不过随着伊拉克就是日趋稳定,以及政府的兴农促农政策,目前伊拉克的小麦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不过依旧受到气候的制约,年产量在300-600万吨之间剧烈波动,由于降水及时,伊拉克今年小麦产量达到600万吨,而伊拉克的小麦实际需求为690万吨,今年已经向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采购约100万吨的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