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洞考古现场 通讯员 贺存定 摄 |
蓝家寨遗址发现的部分六畜骨骼 通讯员武仙竹摄 |
玉米洞遗址远景 通讯员 贺存定 摄 |
我市“十二五”期间
十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
重庆人爱吃
先秦时期已养猪养牛
商报记者 刘晓娜
巫山县玉米洞遗址里发现了用牙齿做成的工具、巫山县蓝家寨遗址发现了“六畜”遗骸材料……昨日,市文物局通报了我市“十二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项目情况,巫山县玉米洞遗址、渝中区太平门遗址、永川区汉东城遗址等10处考古发现从22处遗址中脱颖而出。
古人怎么做装饰?
用黑曜石雕刻装饰品,没金属工具能雕刻出来,很不容易
发现地点:巫山县曲尺乡
大水田遗址,位于巫山县曲尺乡,考古发掘面积共计1300平方米。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白九江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大溪文化、商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六朝、唐宋遗迹470余处,其中墓葬258座。在该遗址,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五六件用黑曜石雕刻的装饰品。黑曜石材质坚硬,在当时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能将这些图案雕刻出来,真的很不容易,可见五六千年前人类社会的艺术、工艺水平都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还有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几座“双人叠葬墓”,初步判断可能是夫妻合葬,以“一人在上、一人在下”的重叠方式呈现。以往看见过男女“一前一后”的布局,“这种双人叠葬的方式过去在大溪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很少见。”白九江说。
你知道牙器用来做啥?
远古人用牛的门牙做成刮削器,用来肢解动物和刮树皮
发现地点:巫山县玉米洞
你或许知道远古人类通过打制石器来进行生产生活,那你知道牙器是用来做什么的?昨日,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贺存定介绍,在近年来对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3件珍贵的牙器,即用动物的牙齿来做的工具。
其中两件是用牛的门牙做的刮削器,也就是用来肢解动物、刮树枝树皮的工具。另外一件是用犀牛的牙釉质做成的刮削器。“因为犀牛的牙齿很大,远古人类仅取其最坚硬的牙釉质来做工具。”贺存定介绍。
这些牙器是哪个时期的工具?贺存定说,目前在玉米洞发现的地层堆积约6米深,地层年代从40万年前到1万年前不等。“这些牙制工具出现的具体时期还不能断定。”贺存定说,目前玉米洞的探坑还没挖到地层最深处,也就是说其地层年代或许还早于40万年前,那么这3件牙器的年代也有可能更早。
古人类只会钻木取火吗?
火塘遗迹旁出产燧石,古人也可能用燧石打击产火
发现地点:巫山县玉米洞
除了牙齿做成的工具外,考古专家还在玉米洞遗址里发现了远古人类用火的痕迹。
在玉米洞内8000年~10000年前的地层,发现了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不规则“火塘”,据推测应为古人类使用过的火塘遗址。遗留下的灰烬层较薄,但能够看出人工用火的痕迹。
古人在洞穴内是如何生火的?是钻木取火吗?贺存定说,不排除钻木取火的可能,但也有可能是燧石打击产火,“因为玉米洞附近正是出产燧石的地方。”燧石是一种含硅质较高的石头,由于质地坚硬,打击碰撞之后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
在玉米洞发现的石器中,含硅质较高的石灰岩也成为制作石器的原材料。“石灰岩原本质地不硬易风化,是不适合作为石器的,但含硅质的石灰岩不仅质地较硬而且抗风化能力很强,所以玉米洞中发现的石器90%都是用石灰岩做的。”贺存定说,在巫山龙骨坡遗址以及贵州观音洞遗址也发现过用石灰岩做成的石器。
先秦时期巫山已养“六畜”
在古文化遗址,发现了猪、牛、马、鸡、狗、羊等家畜遗骸
发现地点:巫山县蓝家寨遗址
不得不说,“十二五”期间,巫山的考古发现堪称一块“富矿”。此次评选出的十大考古发现中,有3处出自巫山。
位于巫山县大昌镇的巫山蓝家寨遗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收获是一批丰富的东周时期的动物骨骼。其中,发现了喜马拉雅水麝鼩、小臭鼩、微尾鼩、白腹管鼻蝠等多种小动物骨骼标本,这是在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考古遗址中首次发现这些动物骨骼标本。
“这些小型哺乳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适合多种生物的共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武仙竹介绍,他们在蓝家寨遗址发现的小型哺乳动物骨骼标本,一部分与人类居住的遗址距离较近,说明了当时人类与这些野生小动物相伴生存。
此外,在蓝家寨遗址还发现了先秦时期的猪、牛、马、鸡、狗、羊等家畜遗骸材料,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六畜”齐全的古文化遗址。
“以马为例,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主要是在北方养殖。而在三峡地区发现马的遗骸,说明先秦时期三峡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武仙竹介绍。
十大考古项目点击
巫山县玉米洞遗址
位于巫山县庙宇镇,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连续地层堆积代表了古人类完整的演化序列,对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尤其是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巫山县大水田遗址
位于巫山县曲尺乡,发现了以大溪文化为主体的古代遗存。
巫山县蓝家寨遗址
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发现了一批丰富的东周时期动物骨骼。
永川区汉东城遗址
位于永川区朱沱镇,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城墙、道路、给排水系统等,可确认为唐、五代、宋初的万寿县城,宋元时期汉东镇及汉东水驿所在。
合川区钓鱼城范家堰遗址
位于合川区钓鱼城,发现了南宋官式建筑群、拱券结构门址、军事工程类的大型蓄水池及排水涵洞。
渝中区太平门遗址
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共清理了城门、城墙、道路等各类遗迹33处,时代涵盖宋、明、清三个时期。
忠县临江二队遗址
位于忠县洋渡镇,共清理明代炼锌炉、灰坑、柱洞等共125个遗迹,对探寻三峡地区乃至我国炼锌技术的产生、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彭水县中井坝遗址
位于彭水县郁山镇,共发现明清时期盐灶、蓄卤池等各类盐业相关遗迹36座,完整反映了明清时期井盐制盐生产的工艺流程。
小南海工程文物考古调查
共确认地下文物点121处,包含古遗址64处、古墓葬57处,时代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等多个时期,有效填补了渝西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考古工作空白。
九龙坡慈云寺遗址群考古调查
发现了慈云寺寺庙基址、慈云寺僧人墓群、竹林院僧人墓地等明清时期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