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从其大体为大人11.15[原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孟子告子上节选完整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孟子告子上节选完整版(孟子详释172告子上15从其大体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节选完整版

11.15从其大体为大人

11.15[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11.15[通释]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成为大人物有人成为小人物呢?”

孟子说:“依从那大格局行事成为大人物,依从那鄙陋的认识行事成为小人物。”

公都子又问:“为什么有人依从那大格局行事有人依从那鄙陋的认识行事呢?”

孟子说:“眼睛耳朵这器官不思考就被物蒙蔽,耳朵眼睛触及事物就为事物误导了啊;心这个器官可以思考,思考就能获得真相,不思考就不能获得真相。这是上天给我的,先确立了那大的格局,那么小的格局就不能抢占了:这就是人成为大人的原因。”

11.15[注释]

①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成为大人物有人成为小人物呢。钧是人也,判断句。钧,同“均”,同样。或,有人。大人,大人物,居上位之人。小人,小人物,位卑之人。

②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依从那大格局行事就成为大人物,依从那短视的眼光行事就成为小人物。从,动词,依……行事。大体,事关大局的道理,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小体,浅薄鄙陋的认识,格局不够,境界不高,短浅的视野。

③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依从那大格局行事有人依从那短视的眼光行事呢。

④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眼睛耳朵这些器官不会思考常会被外物蒙蔽,物接触物会被误导就是了;心这个器官可以思考,思考就能获得真相,不思考就不能获得真相。第一第三个“之”,代词,这,分别复指耳目和心。蔽,蒙蔽。于,被。前一个“物”指耳目,交,接触。后一个物指耳所听目所视之物。引,被……误导。第二个“之”代词,它,复指后一个物。而已矣,助词连用,增强语气,就是了。第四个“之”,代词,指真实的事物,即真相。

⑤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这是上天给我的,先确立了那大的格局,那么小的格局就不能抢占了:这就是人成为大人的原因。此天之所与我者,判断句。此,代词,指能思考的器官(心)。之,放在“天”与“所与我者”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我,不确指代词,任意之人。乎,相当于“了”。夺,抢占。

11.15[解读与点评]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依从那事关大局的道理行事有人依从那鄙陋的认识行事呢?答案是,人的格局、思想境界、人生态度不同。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是什么意思?眼睛耳朵这器官不会思考,听到或看到的只是表象,眼睛耳朵会被物的表象蒙蔽,所以耳朵眼睛触及了事物表象,没有思考,就为事物表象所误导;心这个器官可以思考,思考就能获得真相,不思考就不能获得真相。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前一个物是耳目此物,后一物是耳目触及之彼物。耳目此物不思考,就会为彼物之表象误导。

同样来解析《孟子》本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我反复“思”的结果,悟出了真实含义。有学者对本章解释得很含混,是钻研得不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表达的意思很清晰明确:心是上天给我的,在心中先确立了大格局大境界,那么小的格局就不能抢占了:人有了大格局大境界,这就是有人成为大人的原因;当然,小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格局不够、境界不高,所以,他只能是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就是“先入为主”,告诉我们,早期的环境选择、教育引导很重要。

本章谈的“大人”“小人”是做人格局层面的“大人”“小人”,可能与道德层面或权力位置层面形成交叉关系。“大人”也未见得全是位高权重之人,见多识广的有影响力、受人尊重的人就是“大人”;有的人虽居上位,但其心胸狭隘,依然是“小人”。孟子当然是“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