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家喻户晓的《水浒传》,让大奸臣高俅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

小说中,他逼走王进,陷害林冲,毒死宋江,双手沾满了梁山好汉的鲜血,可谓罪行累累、恶贯满盈的第一人。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高俅,真的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之人么?

众所周知,北宋一朝有“六大奸臣”之说,号称“六贼”,这六位可谓是奸臣中的佼佼者,然而,高俅竟然不在其列。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1)

高俅像

而且不仅如此,在历朝历代的众多奸臣中,高俅还是少有的寿终正寝的恶人,这也让始终秉持着“恶有恶报”的世人多少有点忿忿不平。

所以,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很多时候,善恶的结局,与想象中是完全不同的。

南宋学者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记载: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院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俅本来是苏轼的一个书童,聪明伶俐,擅长抄书。后来,苏轼调到中山府为官后,就把高俅赠送了曾布。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2)

苏轼像

书童怎么还能送入呢?其实,在古代,送书童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出手一向大方的苏轼,更是对此习以为常。

当时,曾布和苏轼的关系非常好,但由于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与苏轼分属两个阵营,为了避嫌,曾布就婉言谢绝了。

也许曾布不会想到,他的这次谢绝,间接造就了北宋的一大奸臣,因为,苏轼转手又将高俅送给了时任都太尉的王晋卿。

有时候,很难相信这世间的一切不是因果造就,一向性格耿直、快人快语的苏轼,就这样为这个王朝的覆灭,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3)

曾布像

当然,这件事也不能怪苏轼,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王晋卿除了他这个好朋友外,还有另一个好朋友。

而这个好朋友,就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端王赵佶,也就是未来的宋徽宗。

其实,宋徽宗赵佶继承皇位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或者也可以说是天意,因为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宋朝的“优良传统”和“尴尬现实”。

由于宋哲宗25岁就撒手人寰了,当时他还没有子嗣,按说这种情况,可以在临终前,从兄弟的孩子中过继一个继承大统就好。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4)

王晋卿像

但在当时,兄弟们的孩子还都年幼,难以胜任皇帝的位置,又因为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有传皇位给弟弟的传统,所以宋哲宗只能从他的兄弟中选一个继承皇位。

要说起来,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已经是极小了,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宋神宗共有14个儿子,怎么也不会轮到排第11位的赵佶。

可是,在宋哲宗去世前,这14个兄弟中,有8个已经死了,剩余为数不多的人选中,由于赵佶诗词绘画才华出众,受到了垂帘听政的向太后的赏识,便因此而上位。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5)

宋徽宗赵佶

当时的向太后一定没有想到,在诗文书画上极具天赋的赵佶,在治理国家上,却是毫无章法、一塌糊涂。

话说回来,赵佶和王晋卿的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在做端王的时候,有一次,赵佶想刮胡子,但是没有找到刮胡刀,要说找不到,派人再去买一把新的也就是了,可他偏偏想到了王晋卿。

赵佶记得,好友王晋卿家中也有一把样式、做工差不多的,便派人到王晋卿府上去取,希望可以借他的刮胡刀一用。

刮胡刀这种东西,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私人用品,赵佶肯去找王晋卿借用,二人亲密的程度可见一斑。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6)

宋徽宗赵佶书画作品

王晋卿也大方,他告诉来人,自己还有一把全新的,可以拿给赵佶使用,于是王晋卿便派高俅带着刮胡刀,给赵佶送去了。

下面的事情,史料就有了详细的记载。

高俅来到端王府后,看到赵佶正在欣赏一场蹴鞠比赛,也就是最早的“足球赛”,高俅没有打扰赵佶看球,站在一旁,也专心看了起来。

没多一会儿,赵佶发现这个书童不太对劲,不仅很用心地观看比赛,而且脸上还时不时地出现轻蔑的表情,于是便好奇地问道:“这个玩意儿,你也会玩儿?”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7)

古代的蹴鞠比赛

“小人不才,会踢两脚。”

“既然会踢,那下去试试。”

“小人不敢,怕丢人现眼。”

“让你去你就去,少啰嗦,快点!”

高俅“被逼无奈”上了场。结果,这小子不仅会踢球,简直是精于此道。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球场上以一敌十的超级巨星。

赵佶无获至宝,派人告诉王晋卿:“你送的刮胡刀,我很喜欢,送刮胡刀的人我也很喜欢,索性就都留下了。”

就这样,高俅就留在了赵佶的身边,成了他的亲信。后来,宋徽宗登基后,高俅也跟着一起“鸡犬升天”、“位列仙班”了。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8)

蹴鞠是古代非常流行的运动

高俅凭借着在球场上的一技之长,短短几年时间,就连升数级,最终官拜“太尉”,掌管“三衙”。

所谓“三衙”,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的总称。是替皇帝招募、管理士兵的机构。

别看只是一个招募、管理的文职,却是大宋军队真正掌握实权的“掌门人”,反观林冲,尽管有着“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头,但充其量就是一个军校教练,是给军校打工的。

这样想来,林冲之所以被高俅整得很惨,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官衔和权利,可是差着十万八千里,有着云泥之别呢。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9)

林冲像

当然,作为一个“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的王朝,让一个“球星”成为国家军队的最高长官,这种事在那些正直的官员眼中,简直不成体统。

于是,满朝文武集体上疏,要求宋徽宗罢免高俅的官职,另选贤德。

按常理,群臣集体上疏这种情况,皇帝必须要认真考虑了。可是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宋徽宗只用了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

“你们谁能像高俅一样,把蹴鞠踢得那样灵巧,我就让他接替他的位置!”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10)

宋徽宗绘画作品

听了宋徽宗的话,作为今人都不免要吐槽一下,大哥啊,他球技再好,不过就是一个踢球的呀,你让一个踢球的管理军队,这不胡闹吗?

听说皇帝为自己力战群臣,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高俅立马火力全开,来了个军队大改革。

读过《宋史》的人都知道,在宋朝的军事制度中,军权是三权分立的:皇帝拥有“统兵”之权,枢密院拥有“调兵”之权,三衙拥有“管兵”之权。

所以,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根本用不到“统兵”和“调兵”,那么大权自然落到了负责招募、管理、训练军队的三衙手中。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11)

贪图享乐的宋徽宗时代

然而,在高俅的管理下,拥有“管兵”之权的三衙,竟成为了一个为国家创收的部门,而高俅本人,也在其中赚了个盆满钵满。

高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和平时期的宋朝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第一,去除士兵奋勇杀敌的升级制度,改为拥有一技之长,或是有工匠手艺的士兵优先升级。

第二,允许士兵不参加日常训练,但是,必须交付一定数量的“免训费”。

第三,允许士兵做买卖,专职兼职均可,前提是必须要缴纳一定的税金。如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那么军队也要参股。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12)

北宋灭亡后,南宋疆域大幅缩减

第四,实在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经济头脑的士兵,也不能干吃军饷,他们要去卖苦力,为“国家”干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收”的手段,总而言之,高俅的“治军”理念只有一个核心——挣钱!

在这样的军队管理制度下,士兵的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料记载,宋金签署“海上盟约”后,大宋皇家禁军奉命出征,配合金人去收复燕云十六州。

结果,在出征时,京城百姓惊讶地发现,作为大宋最精锐部队的皇家禁军,竟然是一群废物。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13)

公元1126年,宋徽宗、宋钦宗双双被俘

别说提刀打仗了,很多士兵就连上马都不会,好不容易连托带扶地上了马,也是死死抱住马鞍,动都不敢动一下,生怕摔下来。

试想,当时见到此情此景的宋朝百姓心中该是多么的凄凉,自己的身家性命、妻儿老小,就交给这么一群废物来保护,这搁谁能放心呢?

所以,尽管高俅在北宋的大奸臣中,并不是名列前茅的,但不得不说,正是在他的管理之下,北宋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也不算是完全虚构,有高俅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落草为寇也实属难免。

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从苏轼小书童到皇帝心腹)(14)

《水浒传》人物像

不过,《水浒传》交待了梁山好汉们的最终归宿,却没有写到高俅的结局,或许施耐庵是故意将高俅的结局漏掉,因为高俅的结局实在令人忿忿不平。

在钦宗登基后,与高俅摩擦不断的六大奸臣之一——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

而高俅则因徽宗南渡时,被童贯强令不准渡江,从而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到徽宗与钦宗的父子权力斗争之中。

后来,高俅病死于靖康元年,算是寿终正寝。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依靠“球技”上位的奸佞小人,竟然得以善终。

佛家说三世因果,也许,这里面有我们看不到的业障轮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