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子旭和好朋友们一起放风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子旭和好朋友们一起放风筝(子旭闯荡傲来国)

子旭和好朋友们一起放风筝

第二十五章

  

  次日,灏园的幕僚们果然找来了专门从事玉石加工的匠人。

  匠人试用了凸透镜,听说是工匠们用砂子烧制出来的,以后要多少有多少,惊讶得舌头都几乎缩不回嘴里。

  子旭三人的想法是希望匠人将这块透镜打磨并加上一个托做成手持放大镜,如果做成了以后还有大量的订单给他做。

  匠人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用一块布包着透镜放进一个木盒里,小心翼翼地捧着盒子走了。

  匠人刚走,老徐就带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了。一见面,老徐就让少年给叔叔伯伯们行礼,子旭有点懵,府医则干脆制止老徐,说道:“别急着行礼,先把来龙去脉说清楚。”

  原来少年是他的儿子,昨日刚到。

  “难怪昨天没见你踪影,原来接儿子去了啊。”助手拿腔拿调地说话,在说“儿子”两字时还特意拖长声音。

  老徐只是摸着头嘿嘿地笑,一边吩咐随从们大箱小箱地往书房抬箱子。

  子旭急了:“你这是干什么?”

  老徐讪笑这说:“前阵子你不是找石膏吗,我在信里提了一句,犬子就顺便买了几箱带过来。另外这几个箱子装的是犬子的行李,以后他在你的书房里住一段时间。”

  这下子三人全直直地看着老徐不说话,老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哼哼唧唧地说:“先住几天,我在旁边再盖一间,盖好就搬过去,行不?”一边说,还一边打躬作揖,“犬子年幼无状,请诸位多多关照。”

  子旭直翻白眼,你的儿子你不该带回自己家里关照吗?送我这里算哪门子事?

  但是看着老徐一脑门的欲说还休,三人都自动选择了闭嘴。

  助手去安排加建房间的事宜,好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空地。

  子旭和少年打开箱子,府医先拿走了几块生石膏,“有借有还。”府医一本正经地说。

  一边拿还一边问:“这石膏是你们本地产的?”

  少年回答说:“也是也不是,我在府学的一个同窗他们家专卖这个,听他说他们家在东郡有一座山,整座山都是石膏矿。”

  府医笑着对子旭说:“这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过来。”

  子旭兴致勃勃地邀请少年一起架炉子炒石膏,少年是个好奇宝宝,在子旭的指挥下汗流浃背地挥铲炒石膏,一边嘴里还不停地问,子旭还指望直接从他的同窗那里直接得到熟石膏,所以对少年那是非常地有耐心,有问必答。

  有了石膏,子旭就打算多做几个曲率的透镜,美滋滋地计划做一个三棱镜、一个望远镜和一个显微镜。

  少年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还很勤快,子旭只须站在一旁做君子,动动嘴巴,少年就能完全领悟,并做出子旭希望达到的效果,一天相处下来,子旭就已经喜欢上了少年,把他的全名徐应星简化成“阿星”这种亲密的称呼,并带动助手和府医甚至侍女都叫他阿星。

  第二天,子旭和阿星带着石膏模具去玻璃作坊。阿星这个好奇宝宝自然也要亲自动手吹制玻璃,阿星实在是太有美感了,他的双手也实在是太稳了,看了一遍工匠们的操作之后,他竟然仅凭借铁管和剪刀两样工具就制成了一块圆形的凸透镜和一个薄如蝉翼的荷叶边玻璃盘子,连工匠们都连连赞叹。

  阿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连额上的汗水在笑容的映照下都闪闪发光。阿星兴奋地对子旭说:“先生,如果把有颜色的东西一起熔进来,是不是可以做出彩色的玻璃啊?”子旭笑着吩咐作坊账房去找一些铁锈和铜绿来。

  不一会儿,果然有人送来两个小纸包。子旭打开纸包,把两小撮的铁锈和铜绿倒在操作台上摊平,让阿星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

  阿星一点都没有犹豫,动作流畅,成品出来竟然是一个红花绿叶缠枝图案的果盘。

  作坊账房赞叹不已,连连问阿星师从何处、在那里高就等等,很想招揽的样子。待弄清楚阿星的身份后,就立刻改口欢迎阿星随时到玻璃作坊来玩。

  助手回家看到摆在餐桌上的彩色水果盘,大为惊讶,把盘中水果全拿出来放一边,端起盘子翻过来翻过去地看,啧啧称奇。子旭好笑地说:“你是要买椟还珠怎么地?”

  助手也笑起来,放下盘子说:“我是想,应该也可以做出有彩色图案的平板玻璃吧,如果装在窗户上,那房子得多炫目啊。”

  阿星眼睛闪着星光,问助手:“明天我去做几块,能不能就装我那间的窗户?”

  子旭迟疑地说:“一下子上哪儿去找那么多颜色鲜艳的矿粉啊。”

  阿星说:“染坊啊,染坊总是常备那些的,这里应该有染坊吧。”

  助手于是立刻吩咐人去找彩色矿粉。

  

  玉石匠人花了两天时间就把一个带银把手的放大镜送到子旭手中。匠人是个细致人,不仅把毛糙的地方给打磨得光滑如镜,连原来的曲率缺陷也磨平滑了。拿着放大镜看东西,没有一点变形,再完美不过的工艺。府医立刻将这把放大镜据为己有,理由是他的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

  府医的要求正是子旭打算要做的事,于是子旭把玻璃工坊送过来的透镜全摆在桌上,让府医一片一片地分别放在左右两只眼睛前面试看,找出两片他自己认为最清晰的透镜放小木盒里,比划着眼镜的样子让玉石匠人给府医配一副。

  玉石匠人赞叹:“真是奇思妙想啊。”当即表示这并不难,比做夫人小姐们的珠宝首饰简单多了。

  原来你把眼镜当作首饰啊,子旭立刻就觉得心里有万马奔腾呼啸而过,怎么看这匠人怎么不舒服。

  阿星这个好奇宝宝却不是匠人这么好糊弄,他缠着子旭要探求放大镜背后的原理。于是子旭只好拿出几张白纸,一边画光路图一边巴拉巴拉。

  阿星拿着透镜和三棱镜在阳光下比划,眼里熠熠发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星不仅跑玻璃工坊,还要跑首饰作坊。一天功夫,阿星就从首饰作坊那里带回了府医的银框老化眼镜,府医戴上后拿起一本医书看,忍不住留下了热泪。

  子旭忍不住吐槽:“用银子做镜架也太贵了,有钱也不该这么浪费,铜就可以了好吧。”

  过几天,阿星带回来一副望远镜,但是他们还没捂热呢,石灏就带着人冲了进来,一把抢过子旭手中的望远镜,就朝着窗外看来看去,子旭没好气地喊:“拿反了,目镜物镜都分不清。”

  石灏也不答话,把手中望远镜反过来再看,嘴巴立马就圆了,让人恨不得塞个鸡蛋进去。

  看了一会,石灏一声不吭,拿着望远镜就冲上兵士们的瞭望台。

  从瞭望台下来后,石灏就立刻让人把望远镜打包快马加鞭地送往京都,同时吩咐管事们到处收罗玉石匠人琢磨透镜。

  石灏这样雷厉风行的样子把子旭一群人给看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子旭心里又万马奔腾了,没办法,只好不断地跟自己做心理暗示:你是王爷,你说了算,我不跟你抢,反正抢也抢不过。

  不过石灏的做法还是见效神速,第二天就做出了好几副望远镜。子旭心中的不满也就渐渐压了下去。

  过了几日,得知兵部和钦天监都来了大额订单时,正在喝茶的子旭和助手、府医几人也不由得佩服石灏的见识和果断。子旭和阿星是以制造复杂玩具的心情来做望远镜的,在制作过程中相互炫耀自己的知识和手艺就满足了,人家就能立刻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难怪他能做大股东,子旭和阿星就只能喝点汤水。当然这点汤水也足够子旭和阿星做个富家翁悠哉游哉地继续做玩具,所以子旭和助手、府医三人也就喝茶感叹了一阵子而已,并没有萌生什么别的想法。

  阿星转头就全力以赴去为他的窗户做彩色玻璃。

  十几天后,阿星如愿以偿地从子旭的书房搬到安装有彩色图案玻璃的窗户的房间去睡了。

  每块玻璃的图案都不同,组合在一起看就是八仙过海系列故事。子旭的庭院每天都人满为患,大家的目的当然是看阿星的窗户,连书院的夫子和学员们也来看。有两个学员受图案的启发,竟然合作把八仙系列故事画了一百多副,每副图的旁边写上一两句话说明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一百多幅画挂在学院的墙上,两人一时在学院内风头无俩。

  终于传到子旭的耳中,子旭和阿星也去学院看画。

  画风和阿星的完全不同,人物、景色全都是线条白描,寥寥数笔,却很传神,仿佛八仙的形象就该是画中的样子。

  妥妥的手绘漫画啊,子旭也被这两孩子的才华镇住了。

  从震惊中醒过来的子旭当然是立刻找《灏园日报》和灏园印刷作坊跟俩孩子签订版权合约,把他们的作品印刷成漫画书送去各个书肆售卖,同时在《灏园日报》上开漫画专栏,连载漫画故事。

  《南山日报》后来也跟风开辟漫画专栏,画了一个光头有胡子的冬烘先生,每日里出来针砭时事或闲话日常,滑稽好笑,也颇得读者好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话题。

  子旭和老徐平辈论交,其实比阿星也就大一两岁而已,阿星虽然称呼子旭为先生,但显然也不是出于尊敬,他明显就是把子旭当作一个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而已。

  阿星那无处安放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了子旭口中的显微镜。显微镜的支架可比手持望远镜复杂多了,但灏园别的不敢说,各色工匠人才可是应有尽有,从京都来的时候就带了一千多,前段时间从徽郡闻风而来的难民中也有不少工匠。

  这人啊,就是这样喜欢扎堆。越是有人去住的地方,四面八方就越是有人拖家带口来此地谋生、居住。

  灏园的范围越来越大,原来春城的所在完全被新城包围,成为了新城的一条内街,唯一一条不是水泥路面的内街。甚至连总督府都有个别胆大的兵士家属搬到助手的营造社建造出来的带店铺宅院经营和居住。

  助手的学徒和营造社的匠人小工越来越多,规模直逼他京都的师父。

  春城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城,要寻找合适的工匠就更容易了。

  花了一些时日,子旭和阿星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显微镜。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来临,子旭从室外水池里舀来一碗水,小心滴一滴在载玻片上,自己现看了一下,立刻让位给阿星看。阿星一边看一边嗷嗷乱叫,搞得助手和府医心慌意乱,抢着要看。

  “哎呀,水里面原来还有这么多小虫子啊,难怪……”显微镜下的世界极大冲击了府医的世界观。

  子旭觉得府医的反应实在是太可爱了,于是换一片载玻片,滴一滴凉白开,让府医再看。

  两相比较之下,府医还要什么不明白的,病从口入嘛。府医发挥他“医未医之前”的理论,请子旭把两滴水的显微图像画下来,当晚就写了一篇关于水为什么要煮开喝的文章给《灏园日报》,文章自然引用了子旭画的两张对比图。

  阿星把显微镜当作好玩的玩具,一片叶子、一根树枝、一块石头、一团泥巴……反正他能找来的各种各样东西,无论什么都被做成切片来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东西画下来,如果看不清楚,就立刻对显微镜进行改进,就这么玩了两个月,阿星做出了二十多台显微镜。

  终于有一天,阿星做出了一台倍数足够看到植物细胞结构的显微镜,子旭连着观察了草履虫、蚯蚓、桂花树叶和蕹菜梗的切片,确定能够清晰地分辨细胞内部结构。

  这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完全依靠手工工艺制造出来的如此精密的仪器。这么好的东西,不拿他做一些成果出来,简直是天地不容。

  子旭从府医的弟子和书院的夫子学员中找了一些擅画者来专门绘制细胞结构图,而府医和他那些懂得解剖的弟子们更是不断发掘显微镜的潜力,每天都在《灏园日报》上更新他们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