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们以前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呢,你们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这是《新三国》中曹操的台词,同时也同样适用于历史上的曹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曹操教我做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曹操教我做人(曹操我就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曹操教我做人

“也许你们以前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呢,你们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这是《新三国》中曹操的台词,同时也同样适用于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又名吉利。太尉曹嵩长子,大汉开国功臣曹参后人。他本可以一世无忧,安稳的做个世家子弟——承袭父爵,继承家产,有钱有权有势!然而他并没有选择一世无忧,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匡扶汉室、兼济天下。

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报效汉室

面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张让,曹操痛恨张让胡作非为、凌辱汉帝,只身前去行刺,差点命丧黄泉。这也成为《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原型。

曹操担任洛阳骑都尉时,经常严打违反乱纪的京城权贵,并用五色大棒当场杖毙了无视法纪、仗势欺人的蹇硕叔父。蹇硕是谁?那可是当时只手遮天的大人物。没多久,曹操便被排挤出京了,做了个顿丘令。

后来,曹操凭借家族背景,再次进入朝廷,做了典军校尉。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曹操、袁绍等人密谋,欲趁十常侍失势之机,诛杀祸乱朝纲的宦官。然而何进拒绝了曹操的建议,听从了袁绍让董卓进京的愚蠢建议。

密谋失败后,何进被杀,袁绍逃跑,狼子野心的董卓率军进京。进京后的董卓,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居然还杀了太后和皇帝,自作主张立了个傀儡皇帝——汉献帝。

曹操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董卓的高官厚禄。跑到陈留,曹操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号召各路诸侯讨伐祸国殃民的董卓。

曹操与各路诸侯如约在枣津会盟。然而,各路诸侯各怀鬼胎,面对董卓的西凉军踌躇不前,没人真正为汉室着想。

曹操愤然,亲自率军与董卓军死战。奈何寡不敌众,曹操差点成了董卓部将徐荣的刀下鬼。

鬼门关走一遭的曹操明白各路诸侯不成事,于是率军离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伺机而动。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回去后,占据了兖州,整编了一支青州军,先后击败了称帝的袁术,欲图霸业的吕布等部。

董卓被王允等人弄死后,郭汜和李傕挟持了汉献帝。汉献帝在郭汜和李傕的手上日子并不好过,经常食不果腹,还要忍受他们的凌辱。

汉献帝通过身边近臣颁布勤王讨贼的诏令,结果只有曹操一人带兵应诏,迎回汉献帝,并迁都许昌,开始了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迎回汉献帝后,自为司空,总揽朝政,继续东征西讨。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又大破乌桓,逐渐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大汉丞相。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的《蒿里行》,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可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汉丞相,竟成了窃国的汉贼。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看的出来的”。同样,曹操也是如此。试问汉贼骂名出自谁口?当然是曹操的敌人。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敌人亦是如此。比如陈琳的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就将曹操骂得是狗血淋头。

当时的曹操的确是位极人臣,总揽朝政,与皇帝只是差了一个名号而已。

可是曹操不这样做,会如何?自古以来,大多功高震主和势大于主的臣子只要一味顺从,其下场都不太好。更何况汉献帝身边有那么多人想弄死曹操,当朝国丈董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以曹操必须得这样做,才能维护汉室,又不会死。如果没有曹操,东汉统治或许会提前结束,天下也会更乱。

正如曹操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没有曹操,仅凭汉献帝是不行的,因为汉献帝没有变乱为治的能力,他只适合做太平皇帝。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曹操灭吕伯奢满门时对陈宫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曹操的敌人大肆渲染,渐渐成了抹黑曹操的有力点。

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就将其理解为“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直接体现出了曹操的野心和自私。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我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难道别人没有对不起我的地方吗?”

纵观曹操一生,的确没有对不起汉室的地方。汉献帝受辱时,只有曹操将其迎回许昌,尊其为大汉天子。汉献帝在曹操手中整日里锦衣玉食,除了曹操没人敢动他。

汉献帝在身边人的鼓动下,屡次想要置曹操于死地。曹操只是杀了那些挑事的人,并没有对汉献帝不利。

其实曹操有没有汉献帝影响都不大,毕竟汉室宗亲又不是只有汉献帝一人。比如董卓之乱时,袁绍等人就想拥立刘虞称帝,虽然被刘虞自己拒绝了,但也反映出汉室宗亲有资格称帝,所以拥立汉献帝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像刘岱、刘晔等汉室宗亲也是一直支持曹操的,曹操大可以选择拥立这些人。

但是曹操没有,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其中的一个女儿曹节和汉献帝更是琴瑟和鸣,白头偕老。

面对众人的劝进,曹操不愿篡汉称帝,也不愿寒了手下人的心,只能说了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丕篡汉称帝是必然的,无论势力还是能力,曹丕都强于汉献帝。

曹操临终遗言并没有什么军国大事,只是让其家人学点手艺谋生,更没有交代曹丕篡汉称帝。

曹丕本身就野心勃勃,据说曹冲就是被曹丕弄死的,而曹植也差点被曹丕弄死。为了权力,亲兄弟都能杀,更何况汉献帝呢?

曹丕篡汉称帝后,大多汉室宗亲都还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而汉献帝依旧保留的皇帝待遇,与曹节欢度余生。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像汉献帝这样能保留皇帝规格的,也算不错。

而一直以匡扶汉室自居的“大汉皇叔”刘备,一听到曹丕篡汉称帝,立马宣布汉献帝已死,自己理应黄袍加身。

可想而知,汉献帝如果在刘备手中,或许还不如在曹操手中。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曹操一生用自己的方式匡扶汉室,兼济天下,其功绝对是大于过的。

纵使面对各种流言蜚语,曹操依旧坚持自己,正如一位西方先哲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遭受种种非议,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收获。

“ 也许你们以前看错了我,可是现在呢,你们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人生路上,不必在意他人眼光,大步向前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