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港爆炸现场强调说总理的话,充分阐述了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及时、准确、恰当地通报事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事故通报又称作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事故通报又称作什么(事故通报如何说人话)

事故通报又称作什么

“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港爆炸现场强调说。总理的话,充分阐述了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及时、准确、恰当地通报事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通报事故时,却一次又一次因事故通报严重欠妥,而遭到有关媒体批评和网友的吐槽,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一些例子

去年12月15日,河南长垣县皇冠KTV发生火灾,当地发出一篇126个字的通报,其中讲述当地县领导如何高度重视、亲自到现场指挥内容的文字数量却占到了74个。该通报发出后,遭到多家新闻媒体批评,在网络上也遭到网友吐槽甚至谩骂。

今年8月31日,山东东营滨源化学公司发生爆炸事故,东营市政府发出的事故通报,先是称“部分死亡人员遗体爆炸时形成碎片”,紧接着说“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这篇通报,被新华社批评为“不说人话”。被批评后,东营市政府不得不删除了相关网页。

事故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应该如何通报事故情况?今天我们和大家做一些探讨。

能不能说“领导高度重视”?

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指示批示、赶赴现场、指挥救援,这些都是可以在通报中体现的。但是事故发生后公众关心的是事故的伤亡情况、经济损失、对环境有无影响、会不会发生次生事故、采取了哪些措施等,而非领导如何重视。换句话说,地方政府领导如何重视那都是领导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是公众的关注点所在。

因此,事故通报中虽然可以提“领导高度重视”,但应该是一笔带过,而不是浓墨重彩,更不是通篇只谈领导如何重视!

事故通报应该重点说哪些问题?

通报事故时,应该把已获知的、准确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人员伤亡情况、应急救援情况、当前救援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事故影响等说清楚。力求做到两点:一、公众看到通报后能够明白事故的有关情况,二、通报发出后解答了公众的疑惑而非加剧公众的猜疑和质疑。

由于事故现场可能比较复杂,因此不可能一次性把事故情况全部掌握并通报,但可以分批次循序渐进地通报,争取每一次新的通报,都能解答一部分公众的疑问。

事故原因不能随便通报

事故发生后,很多“外行”会对事故原因特别关心,但事实上,事故发生之后并不能很快得知事故原因,事故原因应当由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清楚之后再对外通报。

所以,在没有掌握准确的事故原因时,切不可随意公布事故原因,错误的通报不仅不能起到回应关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被误读,引发舆论事件。

如何通报才叫“说人话”?

事故通报除了要及时、准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恰当”。何谓恰当?首先措辞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如东营通报事故时称“部分死亡人员遗体爆炸时形成碎片”就极为不妥、缺乏人文关怀,此类惨烈的画面描述容易引起公众心理不适,不必在事故通报中出现。

此外,事故通报者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发出通报之前先想一想“如果我是伤亡者家属,我看了这样的通报会是何种心情”。在这方面,东营也是一个彻底的反面教材。是个人都知道,发生事故之后遇难者家属处于悲痛之中,此时通报还说“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也难怪新华社会批评东营事故通报“不说人话”!

地方政府和公众应该互相理解

事故通报,是一份必须坦诚相待的工作。如果地方政府在事故通报中能够做到以人为本,能够做到及时、诚恳、准确、恰当,相信公众也不是无理取闹之人非得挑刺。相应地,公众对事故通报的期待,也应当尽可能切合实际。如要求地方政府在事故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公布事故原因,本身就是强人所难的。

事故通报要“说人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少一点官话套话,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高度重视,多一点事故详情;少一点高高在上,多一点换位思考”。

觉得不错?请点赞!有话要说?请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