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歌是被几千名歌手,被演唱上万场这首歌就是《送别》。朴树曾唱《送别》时唱着 唱着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声。朴树曾在一次采访中,朴树提起《送别》时说:这样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他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弘一法师做的一首词,这是对他极高的一种评价, 我何这首歌传唱了一百多年,还是经久不衰。这就得回顾一下弘一法师的一生。

弘一法师的俗名叫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清朝末期他的祖辈是做盐商生意,家里还有钱庄(现在的银行),所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与最上层人士交往,接受的也是上等教育。曾经的生活也是非常混乱,经常出入梨园,与一些名伶产生恋情教他们唱腔,谈过很多女朋友,按照整理来说这种富家子弟应该很享受这种生活, 但是他不一样。十几岁时他做过一首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意思是:人生在世,一瞬间,飘忽而过,就如西沉之日,无限美好悄然离去。荣华富贵,也不过是白驹一闪,草上之霜,阳光普照里便没了。意在表达时间流逝,生命短暂,名利云烟,也表达了珍惜光阴之感。

26岁时他的母亲重病,在他出门为母亲挑选棺木时,母亲去世,他没有做好与母亲告别的准备,当自己至亲去世时这个痛苦是非常难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他母亲的去世给他带来非常大的打击,也决定与之前的二十六年告别,远渡去日本留学,在留学这几年接触到了西方的音乐与美术,回归后做过几年老师,也培养出非常出名的学生像中国近代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等。丰子恺曾经说过:“如果让李叔同的人生再重新走一遍的话出家还是他必然的归宿”,他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可以说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已经徜徉了,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孤独的,不知道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应该要往哪里去,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应该往哪里走。

39岁时偶然一次机会他到杭州虎跑的定慧寺去断食就是现在的辟谷,在寺院里住了17天,这短时间里接受到了香火的熏陶,看到了寺里僧人的日常生活,他好像知道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相处的方法,他决定要出家,在这之后他日本的妻子多次到寺院求见他,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但是每次都是避而不见。之后通过很多关系,在某天清晨,西湖的湖面上两舟相向,日本的妻子站在船头看着眼前的丈夫问到,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当世人形容弘一法师的一生时是这样评价的,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39岁出家之前李叔同风度翩翩,伴随他走了半生但是在他出家之后世间再无李叔同,行走在人家的肉体可能就是他的一个躯壳他就叫做弘一法师世间再也没有李叔同。

在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他的好友许幻园因为资助民主运动破产,跑到李叔同院子外对着院子大喊,“叔同,叔同,我破产了,我幻灭了,我要离开了”连院子都没进,转身而去,只剩下雪地里一排脚印,这时李叔同走出院子,看着友人离去的背影,默默留下眼泪。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都是不断在告别的过程中,与自己告别,与身体告别,与家人告别无可奈何这些缘聚缘散,我们永远是无可奈何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都将经历爱恨繁华,也终将不留痕迹地离开,只是弘一法师比我们更早地看到了这一步,他将他一生当中最感动,最悲伤,最繁华的瞬间都留在了盛大的尘世里,他将自己的心也埋在了这个尘世里开出花来。所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是否唱出他的心声(这样一首歌哪怕一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