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广府学会顾问委员张镇洪《广府文化与百越族文化的关系》「其实,珠玑并不是广府人的根,也不是广府人的祖地,如果大家认同我们是古百越族的子孙后代,那么古百越族的起源中心——广顺一带才是我们的祖地」

广府人是楚人后代吗(广府人和南越狸獠)(1)

近代史学家谭其骧「岭南名为中朝之土,实在俚帅统治之下者,垂百余年云,此为俚族之极盛时代」

广府人是楚人后代吗(广府人和南越狸獠)(2)

唐代名臣魏征《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怀、曰俚、曰僚、曰瓴,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三国东吴太守万震《南州异物志》「俚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

北齐文学家魏收《魏书》「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南史》「广州诸山并狸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之」

唐代史学家姚思廉《陈书》「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也。形荞眇小,而胆气过人,有勇力,善骑射,梁大同中,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僧明与兄天合及周文育嵭为安兴所启,请与俱行,频征俚獠有功,为新州助防。天合亦有材干,预在征伐。安兴死,僧明复副其子子雄,及交州土豪李贲反,逐刺史萧咨,咨奔广州,台遣子雄与高州刺史孙冏讨贲」

唐代名臣魏征《隋书》「俚人率直,尚信,勇敢自立,重贿轻死,巢居崖处,尽力农事」

《广东通史》「俚人随山洞而椟,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中原人往来」

元代官员刘鹗《惟宾集》「户口数十万,徭,獠半之」

南宋作家祝穆《方舆胜览》对广东各地的描述

潮州:夷獠遂生

肇庆府:夷獠杂居土旷民惰,不力于耕

南恩州:与夷僚杂居,瘴疠以春州为首,耕种多在洞中

德庆府:夷獠相杂

南宋县尉周去非《岭外代答》「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居于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杂为音声,殊不可晓,谓之蒌语。二曰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三曰俚人,史称俚獠者是也。此种自蛮峒出居,专事妖怪,若禽兽然,语音尤不可晓。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五曰蜑人,以舟为室,浮海而生,语似福、广,杂以广东、西之音。蜑别有记」

刘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明年,南越徼外蛮夷献白雉,白菟。至十六年,交址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攻郡」

东汉官员杨阜《南裔异物志》「俚在广州之南,俗呼俚为黎」

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人《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之而弃之无用」

广府人是楚人后代吗(广府人和南越狸獠)(3)

晋代作家裴渊《广州记》「狸獠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而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豪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叩竟留遗主人也」

唐代名臣魏征《隋书·地理志》「诸蛮铸大铜鼓,俗好相杀,多构仇怨,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

广府人是楚人后代吗(广府人和南越狸獠)(4)

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卷握之资,富兼十世。尉他余基,亦有霸迹,江左以其辽远,蕃戚未有居者,唯宋随王诞为刺史,领郡如左

南梁史学家沈约《宋书·夷蛮传》「广州诸山并俚、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世祖大明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四年,檀表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将军如故。遣前朱提太守费沉、龙骧将军武期率众南伐,并通朱崖道,并无功,辄杀檀而反,沉下狱死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南史》卷七八《夷貊传》「广州诸山并俚僚,种类繁炽」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南史》卷五一《萧励传》「萧励为广州刺史,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未几降附」

唐代史学家姚思廉《陈书》卷九《欧阳颖传》「左卫将军兰钦,南征夷僚,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

《吴书·薛综传》「今日交州虽名初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末绥,依作寇盗,专有亡叛逋逃之数」

晋代文学家张华《博物志》「交州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

宋代《广韵.里》「俚,赖也,聊也,又南人蛮属也」

广府人是楚人后代吗(广府人和南越狸獠)(5)

李默《羊城今古》1990年第2期,刊登了张寿祺先生《从民俗学考析广州俚语「佬」字》一文,拜读之后,受益良深。文中提出「追溯‘佬’这个名称的起源和演变,与古南越语言有亲缘的关系」,为探讨「佬」的起源提出很好的启示。现从地方史研究所接触到的材料,谈谈「佬」字来源,请学者批评指正。

追溯「佬」的来源,必须追溯到古代居住岭南的民族獠(音老)

据,《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踞,乃其旧风。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事农。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诸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俚人犹呼其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

广东方志与史籍有不少俚、獠分称的记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千里」

《太平御览》引《南州异物志》

  「(南朝)陈:区伯虎,南海人,官至新州刺史,抚绥民獠,政得人和」

清道光《肇庆府志》「广州番禺县,常有俚民牒诉,云:……」

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中宿县俚民巢居鸟语,不娴贸易之宜」

《宋书・良吏传・徐豁传》

然而亦有不少史籍,以俚獠并称的记载,「广州诸山俚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南史・林邑国传》

史籍亦有俚、獠通称的记载「(唐)邓文进,南海人,家素雄于财,宾客至千人,因择其勇略者,使捍乡井,俚洞夷獠,闻风悚服」

阮元《广东通志》「东汉威帝立高兴郡,后为夷獠所据,梁讨平俚洞,置高州」

《舆地纪胜》俚獠通称,进而混之为一,成为俚即獠或獠即俚。从以下对比资料可以见到

「(汉)番禺为都会,商贾凑集……加以夷獠丛杂,习尚轻悍。」《广州人物传》

(南朝・梁)「胡颖,梁世仕至武陵国侍郎东宫直前,出番禺征讨俚洞」

明黄佐《广东通志》「(南朝)梁大通元年,兰钦南征夷獠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

《陈书・欧阳传》(南朝)「梁大通三年,萧励为广州刺史,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未几降附」

《南史・萧励传》

有些史书,称之为夷獠、蛮獠,如:

「薛世雄,开皇时,数战有功,炀帝嗣位,番禺夷獠相聚为乱,诏世雄讨平之。」(隋书・薛世雄传》)

「(循州)风俗织竹为布,人多蛮獠。」(《舆地纪胜》)

又有峒獠、山獠之分:

黄佐《广东通志》峒獠卷谓:「峒獠者,岭表溪峒之民,故称山越。」

「山獠:峒獠不可羁縻者,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亦无年甲姓名,以射生为事。《(桂海)虞衡志》所谓蛮之荒忽无常者。」(阮元: 《广东通志》)

史书记载又有獠、玮病仓

《靖州图经》载:「蛮皆盘瓠余种,故其族类尚有玮病獠之号。」

道光《云南通志》土獠卷载:「按《华阳国志》南中志屡言及鸠獠。」

《新唐书・南蛮传・南平獠(下)》称:「戎泸间有葛獠。」

史籍记载,缺乏民族学之分类,故其记事,为不致混淆,当记载獠事时,其前冠以地名,以示有别。如:

(隋)仁寿元年十一月,「潮、成等五州獠反,高州酋长冯盎驰诣京师,请讨之。」(《资治通鉴》)

(唐)武德七年六月,「泷州,扶州獠作乱,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击平之。」(《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五年,「高州总管冯盎入朝,未几,罗、窦诸洞獠反。」(《资治通鉴》)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春正月,「春、泷等州獠陈行范,广州獠冯瞒、何游鲁反,陷四十余城。」(《资治通鉴》)

(明)「景泰四年夏六月,巡按御史盛l谕降泷水獠。」(民国《罗定县志》)

宋以后史籍,记载广东少数民族事,大都不书俚而书獠。俚已专指黎族。

獠是岭南土著,是南蛮,是蛮夷之族,不论文化艺术与物质文明都比不上中原氏族,封建及中州南来之士大夫卑视之,因而作为族别的「獠」字,也就蒙上了侮称含义,而成为贬义词。

《峒溪纤志》谓:「獠人处于岭表海外,射生为活,吞噬昆虫。」

唐时六祖惠能前往黄梅拜五祖为师,据阮元《广东通志・惠能传》记载:往黄梅参礼五祖,问曰:汝何方人?对曰:是岭南新州百姓。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獠,若为堪作佛? 」意思是你是岭南蛮子,那能学佛。这里隐约的见到其鄙视獠人。

明显地把「獠」当为辱骂之词,莫过于唐朝武后骂褚遂良,「何不扑杀此獠?」(《唐书・褚遂良传》),「獠」字确实成为贬义之词。

而「獠」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化为「粮」,而后为「佬」。 《嘉庆重修清一统志》桂林府仡佬条:「仡佬,一名仡獠。」

古代广州诸山俚獠种类繁炽。番禺夷獠丛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明黄佐《从化县志序》「谓:隋唐为冯盎所据,宋为羁縻溪洞,俗杂椎结。」随着时代发展,中州人民大量南下,獠人不少融化为汉,部份分化为瑶,明代史书已很少见广东獠事,清代史籍则不复见矣。

以上简介了岭南、广州獠的历史概况,是说明广州府俚语「佬」的历史背景,广州人士用「佬」称呼之历史地域原因。

虽然广州獠人已消失400余年之久,但獠文化的影响一直至今。佬(獠)这个词随时代发展,由本义而引申义也在发展。从上述獠的历史材料看,除对某地人称佬,沿历史习惯称谓,以示其为某地人,不含贬义外,而对当地乡间人称佬,则是中州对土著岭南獠人的称谓,含有贬义。同样对外省人称佬,也含贬义。至于对劳动行业、流浪汉、有恶习不务正业的人称佬,一般也是含贬义。

对于洋人称番鬼佬,则有其演化过程,封建王朝对海外人之称呼均带侮称,称番称夷。而称獠的起源,据阮《通志》什蛮卷载:「自日南徼外以至西域默德那国,其教专以事天为本,而无设像,谓之回回国,今怀圣寺有番塔。……其间多蒲海二姓,岳珂《H史》谓为番禺海獠。」

明代黄佐《广东通志》卷载:「海獠:凡浮海自东西二洋而来者皆是也。」

番商,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留寓海滨湾泊之地。熙宁后立番坊。 (阮元《广东通志》)

「黑鬼奴:夷人所获黑鬼奴,即唐时所谓昆仑奴,《明史》名乌鬼,生海外诸岛。」(阮元《广东通志》),由是对海外洋人称獠、称番、称鬼,皆为侮称、贬义之词。

百年来广东人民受帝国主义之侵略掠夺,特别广州人民极其痛恨侵略者,因而称洋人为番鬼佬,则集历代侮词之冠。

佬(獠)是贬义词,而广州俚语也有含褒义之「佬」,其由来亦可据《隋书・地理志》:有(铜)鼓者(獠人)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 (俚獠)称其所尊为‘倒老’,言讹又称‘都老’。 」

广州俚语「大佬」,是从‘倒老’演化而来。从下述材料分析,则可以见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十二月,「湖广行省左丞刘国杰率兵入肇庆,攻阎太獠于清远。还,攻萧太獠怀集,擒之。复击走严太獠。寻又攻曾太獠于金林……广东盗陈太獠寇道州」(《续资治通鉴》)。这里的太獠,均为各地首领人物,獠之尊者。

由上述材料看,獠之尊者‘倒老’――大老、太獠――大佬,演化的脉络十分清楚。故「大佬」含褒义。

秦末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国人即是南越族,汉武帝派大军灭亡南越国,其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古籍记载的岭南的「狸獠/俚獠」即是南越族,獠即现今的广西壮族,生狸即现今的海南黎族,熟狸即汉化南越族(广府人)

广府人是楚人后代吗(广府人和南越狸獠)(6)

赵佗和辑百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弃冠带,从越族风俗,赵佗是赵国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祖坟及兄弟均在中原,是个道地的「中县人」

据《史记·陆贾传》载赵佗入粤后,主动「反天性,弃冠带」依从诸越之俗。他初见汉使陆贾时,按诸越族俗例行事「魃结箕倨见陆生」在致汉文帝书中,他自称「蛮夷大长」

用骆将,以越人为官「骆将」就是越人的首领,南越国的职官大多由越人充任,如越人吕嘉被任命为相,「居国中甚重」,且其「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

又如赵佗攻破交趾蜀王子安阳王时,用「骆将」为交趾、九真二郡长官,「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还有,揭阳令史定、桂林监居翁和粤郎都稽等都是越人。

著名的越人将领郑严、田甲、何遗、毕取等文献上都有记载,如「(吕)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便是一例。

岭南的百越族群集团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番禺、广信等地区的越族融合于汉族的两汉之后,其余广大地区的百越族群集团,被称为「俚」,或「俚僚」、「夷僚」并称,他们仍停留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贵铜鼓,风俗好杀,多构雠怨,欲相攻击,鸣此禁鼓,众到者如云,部落酋长称为「都老」住干栏,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俚人遍布广东、广西东南部和海南,其中古高凉地区、西江流域和海南岛等地为其聚居中心。

在隋唐时代,冯、冼氏统治之后业已形成,由于那时族谱文化并未滥觞(茂名地区有族谱记载的汉族移民最早是唐朝,且族谱记载唐宋时期移入的姓氏和人数都不多)而后来明清福建移民及珠江三角洲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兴盛的族谱文化,早期居住在这里的越佬族也学习了这些族谱文化,但其无法追溯族源,便多篡用了别的姓氏叙述和方式,以致带给我们某种假象

广府人姓氏来源

古俚族的大姓有冯、宁、李、陈、庞等。

南越族演变的汉姓:史、须、都、区(欧,瓯)、居、毕、黄、微、朱、诗、番、赵、范、卢、阮。

俚族演变的汉姓:张氏、郁林(玉林)滕氏、端溪(肇庆)岑氏、广州王氏、周氏、李氏、莫氏、并氏、高州冯氏、冼氏、临贺(贺州)钟氏、虞氏、象州(象县)杜氏、罗州(化州)庞氏、建州梁氏、罗氏、罗定陈氏、钦州宁氏、贵县何氏、陆氏。

而壮族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越佬族)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广府(越佬族的错误代名词)与广西壮族有高度相似性(中山大学体质特征研究分析结果)

南方本地民族在汉族还没有来到这热火朝天的土地前,南粤大地早已孕育了珠江文化,她最早的臣民- 百越民族,已经在这里点燃了熊熊的文明之火,用着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地开辟着那富饶的土地,那烈日底下闪闪发光的不是什么宝石,是他们那舞动的汗珠。

而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后裔也演变成了今天的广府人......南越王赵佗实行了和睦百越的政策,力解因战争而留存的仇恨,开始了汉越互融的局面,那么粤语就是在秦汉这个时候脱离了母体。

《魏书》形容越佬族「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可见当时岭南还是百越的天下,汉人没有多少。

赵桐茂先生对中国人类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了Gm因子的研究,陈雅勇先生对中国的Abo血型的白细胞抗原的分布的研究,发现中国南北种群的差异。

在黄淑娉主编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对广东三民系的体质特征(头面部和体部体质特征测量值,头面部指数,头面部指数分型)进行比较,得出越佬民系与广西壮族有较大的相似性。当然这只是说越族血统占多数,而汉族血统占少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研究南方俚族的时候,千万别认为俚族都迁移了,其实大部分是在汉文化下成了隐性。

越佬人主要由百越族与早期小部分汉人杂处同化而成。越佬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受中原汉文化辐射,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粤语称人为「佬」,有趣的是,广西壮族自称「僚」人/「獠」人,老挝/「寮」国的国号也是「Laos」古籍记载岭南有「狸獠」,狸/俚人的后代在广东,就是广府人和海南黎族,獠的后代就是广西壮族。

唐代,来自广东的高僧惠能就自认是獦

《三阳志》潮州在南宋末有户139998户,其中疍家人有23255户疍家人是纯百越后裔。

元代刘鹗《惟宾集》卷3 「(广东)户口数十万,徭,獠半之」可见元代的广东还有一半多的百越土著。

如今,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广府人是百越,苗瑶人后代。

朱泓《体质人类学》

从现有的古人骨材料来看「古华南类型」居民可以由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闽侯昙石山,广东佛山河宕,广东南海鱿鱼岗,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颅骨组为代表。该类型居民的主要种系特征为:长颅型,低面,阔鼻,低眶,突颌,身材比较矮小他们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包括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均有所不同。在现代对比组中,他们一般和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如印度尼西亚人,以及大洋洲(就是澳洲)的现代土著,如美拉尼西亚人等比较接近。此外,该类型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那里。目前已知的材料显示,这种类型的居民在先秦时期可能是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即浙,闽,粤,桂一带为主要分布区的。根据古文献记载的民族分布地望,「古华南类型」可能代表了广义的「古越人」的种系特征。于该古代类型与现代华南地区居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妨暂且做如下大胆的推测:由于中国历史上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的北民南迁乃至侨置郡县,致使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北民南迁的压力迫使一部分「古华南类型」土著不断向更南方向的东南亚一带以及太平洋诸岛屿迁徙,因而对这些地方的现代人种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南迁的北民与当地土著「古华南类型」居民在长时间的共存,同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的华南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

广府人是血统比较纯的马来人,体质接近古华南类型,颅骨数据大致落入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Austro-Melanesoid)的区间。澳-美人种父K母N,Gm血型afb1b3;原始马来人父O母R,Gm血型afb1b3,继承关系显而易

其中这段文字谈到了他对广东人群的看法:

从现代雷州半岛的族群类型来看,至少包括了四个群体,即广府人群体、潮汕人群体、客家人群体和北方人群体。从体质特征上来看,这四个群体都有所不同,广府人属于原住居民,是较为典型的南亚类型体质;潮汕人和客家人何时来此居住已不可考,潮汕人与闽越有较强的联系,属于东亚类型;客家人较接近北方类型,但已经存在明显的与南亚类型混合的特征;北方人群体体质较为复杂,至少存在北方典型的东亚类型和西南的峡江类型。语言学的研究结果与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因此,至少现在看来,这个地区存在着复杂的人种学现象。

从以上这段文字看,李已委婉地纠正了其导师朱泓关于古华南类型基本已被中原移民混血或取代的说法,而是承认华南族群构成较为复杂,既有南亚土著类型的广府人,也有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移民客家人、潮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