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关注沈阳的几所小学,他们是怎么给孩子减负的。

很多年了,减负被视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关,它需要有思想的校长、有能力的老师和有定力的家长。可是,如何达到减负与提质的有机统一?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心切。老师早来晚走,学校早考晚测,只求升学率上升,赢得声誉心急。

减负提质为什么停留在口号上?我们调查发现,在老师和家长中间还存在一些误区。不走出这些误区, 减负不可能真正实现。

学生减负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措施(学生减负才能摆脱困境)(1)

一个看起来只有六七岁的男孩,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长椅上,身上还围着一床棉被。被输液板固定的左手连着吊瓶,但右手仍然在一张卷纸上飞快地书写着。孩子的母亲说,期末考试在即,孩子不想拖班级的后腿。

2016年12月22日,在沈阳市某医院的输液中心,这个来自沈阳市大东区某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就这样刺着我们的神经。

当然,在这个期末也有一些幸运的“小豆包”。

在沈阳市实验小学部,低年级的期末考试变成了持续一星期的“欢乐测评季”。在“实验好口才”环节,每班海选晋级的小选手,要用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赢得评委老师的转身。

在皇姑区珠江五校,二年级的期末测试中有一项是到超市购物。孩子们要选出商品、计算价格、自己结账,第二天还要拿着购物小票与同学分享购物体验。

在沈阳市沈河区岸英小学,一、二年级的家长被请到学校为期末测评中“快乐闯关”的孩子打分,为上台进行艺术展演的孩子鼓掌。岸英小学办公室主任李娜说:“我们的艺术展演,每一个孩子都上台。有些家长根本没想到自家的孩子竟然能在舞台上大声朗读,他们非常激动。”

2016年12月中旬,沈阳市教育局下发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的通知后,本报记者历时半个月调查了沈城多所中小学校,希望从中找出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合力推动的“减负”经验。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

30多年不留作业是怎么坚持的

学生的成绩又是如何在全市名列前茅的

4年前的那个秋天,面临毕业选择的李金洺连续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是在形形色色的宣传单中,她却偏偏关注了最为简单的一张,就因为其中的一段文字:学校秉承愉快教育的教学理念,不留作业。

吸引李金洺的这所小学就是沈阳铁路第五小学,一所从1984年开始就不留家庭书面作业的特色学校。

不留作业,给孩子留什么?不留作业,家长支持吗?

1月6日,记者带着一连串问号来到沈阳铁路第五小学。

校门口,3名老师正带着一队小女生出发,她们要去辽宁电视台录制节目。擦肩而过时,记者注意到,虽然孩子们也排着队,却一点也没有被约束的感觉,看上去,每个孩子都显得很放松。

面对记者,校长于莹直接进入主题,“有人问我铁路五小能坚持这么多年不留作业,秘诀是什么?我说我们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秘诀,我们就想改变孩子苦学苦练的那种状态,因为孩子的学习负担真的太重了,甚至已经到了极其厌烦的程度。”

于莹随后举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铁路五小为什么可以给孩子“减负”。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老师说要把书翻到15页时,有的孩子会一页一页地翻,有时候老师都开讲了,个别孩子还没翻到。“我们就教孩子,先一下子翻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然后再前后找一下。这些东西都是习惯,只要告诉孩子们方法,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对于课堂,如果每一次翻书都这样一页一页地进行,无效时间就太多了,如果孩子有很多这样不好的习惯,那么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效率低。”

于莹说:“低年级的孩子不会倾听,注意力容易分散,一堂课的注意力时间也就7分钟到8分钟。我们就通过限时记忆、限时书写、限时计算等一系列训练让孩子有时间意识,让孩子在课堂上更好地倾听。通过这种训练,一两个月后,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一堂课的有效时间可以达到15分钟到20分钟。”

不留作业,学生怎么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呢?

于莹告诉记者,传统作业要达到什么样的功能,我们开设的课程和办学措施就实现什么样的功能,有些学科,我们也采取反复覆盖的方式,以取代传统作业去抄去写的功能,但这是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的覆盖。所以,虽然没有作业,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都能掌握。

记者了解到,有了课堂教学质量做保证,不留家庭作业的铁路五小,学生的成绩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2013年、2014年,沈阳市进行了全市范围的综合素质测试,一年测语文,一年测英语。铁路五小一科排在全市第三,一科排在全市第四。后来开会做总结发言,又安排铁路五小上台讲讲经验。于莹这才知道,考试只是这次综合素质测试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孩子回家做什么、课后作业都有哪些内容等。承担此项调查的北京师范大学反馈回来的报告显示,铁路五小的优异成绩不是靠学生苦学、反复练习得来的,而是课堂效率显著提高,达到了低成本高效能。

学生减负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措施(学生减负才能摆脱困境)(2)

四年级的寒假作业

写下锻炼感言可能用不了五分钟

孩子对锻炼感兴趣却可能坚持一生

刚到铁路五小时,李金洺曾经听了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内容是《卫星比武》。因为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课上小组讨论后就要求学生走到讲台上指着图片进行介绍。“听到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描述,看到他们站在台前没有一丝拘谨,我很惊讶,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是三年级的孩子能有的吗?”

于莹的回答很有担当:“我们不留家庭作业,不是说我们就放手不管,学校一定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一直在思考,孩子在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到底要给他打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是不是学得越深越好?现在的知识呈现几何级增长,学生在学校里完成学习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在铁路五小,有一个引导学生课余生活的“悦读工程”,其中一个环节叫无字书阅读,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每天早间有一个20分钟的新闻播报。收集新闻就是孩子的家庭任务,第二天孩子们要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分享给全班同学。一个人讲的时候,其他人可以随时补充或谈感受,意见不统一时还会演化成一场辩论。每天每个班级都选出大家最感兴趣的新闻,并由收集到的同学抄写在黑板上。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浪费早自习时间的20分钟,多年坚持下来后就是令人惊讶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从这个作业中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朗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责任感,甚至可以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上的人和事。

去年寒假,四年级学生有一项任务是填写健身记录,选一个体育项目并记录三个时段的测试成绩,贴一张锻炼时的照片,再写下锻炼感言。书法任务也是一张纸,孩子们只需上交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幅书法作品就行。

如果从完成作业的角度看,每项任务只需要5分钟,但是如果孩子产生了兴趣,可能就是整个假期的坚持,甚至一生的坚持。于莹说:“这样的弹性就是要尊重孩子,不硬加、不强迫,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产生兴趣。”

减负的三个误区挺纠结

作业多了,家长心疼孩子

作业少了,家长投诉老师

2016年12月31日,在辽宁电视台播出的“辽宁好人”2016年度盛典中,铁路五小的120名学生共同参演,26名少先队员与2016年度好人同走红毯,71名小号手与歌手蔡国庆共同出演开场歌舞《好人你好》。

就在同样的时段,沈阳的另一所小学里,仅仅才读一年级的“小豆包”正在经历期末备战。没完没了地做题,一遍一遍地抄写字词。

一边是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老师们想尽办法提高课堂效率,甚至把每堂课安排得精确到每分钟,想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一边是为了所谓的好成绩,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地加大作业量,甚至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不惜占用家长的亲子时间。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为孩子负担过重而叫苦不迭时,也为老师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而发愁,他们甚至认为这是老师不负责任。

“作业多了学生叫苦,作业少了家长投诉。”面对困局,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王建艳特别提到了关于减负的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减负就是不留作业。王建艳告诉记者,前几天,她也听到了一些议论,说减负之后怎么整啊,不留作业,也不考试了,孩子的成绩怎么办啊?这种思想上的误区必须解决,减负减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以后就不留作业了。同时也要明确一点,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且学生不应该没有负担,这是教育教学规律。

第二个误区是减负就是老师不负责任。有些家长把握不好作业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甚至一些老师在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这种误区其实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非常可怕。有些老师就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成绩好那就全都好了,就像一白遮百丑一样。因为走进了这个误区,有些老师拼命地给学生加担子。其实,我们的老师负担也很重,中午一边吃饭一边把学生叫过来,一边听孩子背课文一边抽空吃一口。老师为什么这么累,就是因为走到这个误区,就是因为教学方法不对。

第三个误区是减负之后家长就没事干了。有些家长已经习惯了帮孩子批改作业,减负提质的通知一下,有些家长就先不干了,作业都不留了,那家长干啥啊?

“家长的活不少啊!”王建艳告诉记者,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生理变化,及时以父母的角度予以指导,出现问题积极与老师沟通,这是家长的职责。培养孩子,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总是想着能考100分就行,那家长本身就失职。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成长的启蒙,应该想的是让孩子在什么方面拓展一下。沈阳有哪些博物馆、科学馆、古迹,家长不应该研究研究吗?什么时候带孩子去,家长不应该备课吗?领着孩子去省博了,那就一走一过啊,不得从进门开始就给孩子讲吗?过后不得跟孩子交流一下吗?这些都是家长应该做的事,但是批作业不是家长的活。

受访人

王建艳

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处长

于莹

沈阳市和平区铁路第五小学校长

李娜

沈阳市岸英小学办公室主任

新媒体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符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