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曾担任浙江大学的校长一职;他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就是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

浙江大学竺可桢信息班(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

1890年3月7日,在浙江绍兴一个小商贩家中,竺可桢便诞生于此。竺可桢从小聪慧异常。在同龄人刚会说话的年纪,他就已经开始认字了。并且,竺可桢好奇心强,对学习非常感兴趣。在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却经常在看书。对学习的这种痴迷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时,竺可桢的价值观也被书中名人的学识和思想深深影响。

1905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相对于周围的同龄人,此时的竺可桢才学已经非常突出,高出同龄人不少。于是,竺可桢来到上海的一所中学读书,入学不久,竺可桢因学识出众,沉着干练的形象而被选为班长。

1909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也就是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进入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为了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此时的竺可桢非常渴望能够出国留学。为了这个目标,竺可桢学习更加的刻苦。最终,竺可桢的学习名列全班第一。

浙江大学竺可桢信息班(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

1910年,竺可桢如愿获得留美公费生名额。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型国家,所以竺可桢选择进入伊利诺大学农业学院,学习农业相关的知识。毕业后,竺可桢没有选择立即回国,而是通过努力又考入哈佛大学地学系,继续学习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1915年,竺可桢获得了硕士学位。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科学社的核心成员。并通过学社自创的刊物《科学》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宣传科学救国的思想。

1917年,竺可桢被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伊麦荪奖学金。这一年,竺可桢养成了把关于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此,记日记的习惯便伴随了他的一生。

1918年,竺可桢发表了著名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这篇论文让他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浙江大学竺可桢信息班(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3)

此时,距离竺可桢初到美国已经过去了足足八年,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刻的竺可桢意识到,是时候该回国了。于是,竺可桢告别了导师和校友,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踏上了归国之路。

竺可桢回国后,他深知科学救国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为了把自己学到的先进知识传播出去,他来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决定担任教师一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地理和天文气象方面的课程。他把最前沿的地理和气象学方面的知识教授给了学生,并且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他的这种独创性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1920年秋,竺可桢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教书期间,竺可桢也没有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把关于历史上气候变迁和阐述发展科学地理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整理后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获得了巨大反响。

浙江大学竺可桢信息班(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4)

1928年,竺可桢接受中央研究院的邀请,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一职。在他的带领下,气象研究所推出了高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等相关业务,培训了气象方面的人才,并发表了50余篇气象方面的论著。

1936年,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

1949年10月1日,竺可桢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不久,中国科学院成立,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

浙江大学竺可桢信息班(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5)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相应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种类。

1963年,竺可桢在人民代表大会呼吁开展自然保护工作,并在不久后发表了《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这一著作,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从科学的视角,关注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的这一观点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前瞻性探索。

浙江大学竺可桢信息班(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6)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在北京因肺病去世,享年84岁。

回顾竺可桢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的“求是”思想。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坚持,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对竺可桢的看法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