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锡逊

2021年5月14日,收到朋友发来的“桐庐文旅”公众号新闻,提到“5月13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菁一行来桐庐调研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副县长陈伟琴陪同调研。”十分兴奋。那前年去桐庐严子陵钓台的情景不禁又浮现出来。

家中年轻人驾车,我们一路看江水,不用徐霞客时代的艰难跋涉了。不久,就站在富春江边,这里便是桐庐七里泷了。

七里泷,两岸奇峰层叠,江中碧水奔流。没筑水电站大坝时,中流击楫,风帆飞驰,这里距桐庐县城二十九里,相传是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

遥望远处,江流左前方有一列灰白色大坝截江远去,坝上一长列房子的圆窗渐次缩小如远驰的列车。这就是1964年新中国建成的富春江水电站啊,久闻大名,今天好像仍听见无数劳动者的号子声响在耳边。

右前方云雾中远峰参差,山湾水绕,这段江人称“小三峡”。

正前方江的彼岸有山,便是严子陵钓台所在了。

码头边有游船,船顶如亭盖,下得舱去,船舱宽阔。靠船舷坐下,玻璃窗外一片碧琉璃般的江水被船首划开,平静地向后流去。我后排靠窗有一母亲抱着的小男孩,用小手拍着玻璃,看着江水津津有味,朝着我啊啊叫着笑。

游船在江中画了个“之”字形,只见两岸青山隐隐叠叠如写意画,粼粼流水微微起波纹。一声“到了”,人们纷纷上了对岸。

迎面只见一道长长的黑瓦白墙照壁,壁上从右向左,用大篆体写着:“严子陵钓台 天下第一观”,每个字一米见方。在绿树间石道上行走,路边有石碑刻着“严子陵钓台碑园”字样。前面树丛边有巨大的露天石碑。在曲折的廊道中有碑林。清代以前的碑有七方。

严陵钓台在何处(走访严子陵钓台)(1)

往前有座牌楼,四柱三门,檐角欲飞。中间门楣上从右到左赫然四个雄浑的楷体字“山高水长”,系宁波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题。

严陵钓台在何处(走访严子陵钓台)(2)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歌颂严子陵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说严子陵的道德是非常崇高的,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长流,传给后人。沙孟海之题句显然取自范仲淹之记。

紧靠江有严先生祠,有宋代范仲淹写的《严先生祠堂记》石刻。

终于行到严子陵的祠堂,只见一个石框门,门楣横石上用双钩刻着绿字“严先生祠”。进去看到一座石像,显然是严子陵先生了。

严陵钓台在何处(走访严子陵钓台)(3)

然后去看钓台。山上石台有东西二台,临江背峰。

踏着石级上山。西台系宋时谢翱所建。谢翱写下了《登西台恸哭记》纪念抗元好友文天祥。又顺着山路向东走,有一亭子,叫做东台,据说东台就是严子陵钓鱼的地方了。

在那儿小憩了一会儿,回想起严子陵的事。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说:严子陵,名光,是浙江余姚人。少年时曾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同游学。

刘秀当皇帝后,请老同学严光当官,严光隐姓名不出,隐居严州。严州就是今日新安江边的梅城。光武帝派人找到他,接他到京师洛阳,并授以谏议大夫的职位,他不肯接受,仍旧回到富春江,过着垂钓隐居的生活。

在京师洛阳时,严光和光武帝曾同卧一床,严光不知是睡着了还是考验考验老同学,竟将脚搁在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客星侵犯御座星甚急。客星指严光,御座星指光武帝,当时人们认为天象是与人事密切相关的。光武帝笑着说:“朕昨晚和老朋友严子陵同卧一床呢!”对这事,刘秀却不以为然,这实在也是难得了。

范仲淹做过睦州太守,治所就在今天的建德。宋代吏治腐败,这更使范仲淹称赞称赞汉光武帝与“光武之故人”严子陵“相尚以道”,也就是说,双方都以道义来结交,这种交谊有良好的社会影响。范仲淹更是称赞严光之富贵不能淫的品质,赞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历史上隐士不少,但很多人走终南捷径,以隐居求名,皇帝求贤了,隐士们就喜洋洋的出来当官。这样看来,严子陵确实难得。光武帝也是不容易的,他并不因为自己当了皇帝而鄙弃故人;相比于刘邦,刘秀的气度就十分宏大了。

所以,自汉以来,严子陵甘愿贫苦,淡泊名利的品质一直为后世所景仰。赞颂之声不绝。

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张浚、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都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

比如,宋代的李清照就有《钓台》诗:“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严陵钓台在何处(走访严子陵钓台)(4)

不过,我在钓台高处俯瞰江面,船短人微。忽然痴痴的想,这里怎能钓鱼呢?有这么长的钓竿吗?难道不是“竿长莫及”么?也许这是严子陵钓鱼后休息、观景之处吧。我又想,我们这时代,不再需要严子陵们了,如果严先生从瓦屋茅舍里出来,哪怕请他老人家为景区当当参谋也好。

返程之时,回渡一江碧水,不禁想起1961年11月6日郭沫若所写,刊登在同年11月8日《浙江日报》上他的一首诗《溯钱塘江》:“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木筏排滩下,风帆背日张。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一诗写尽秋季富春江,亦是千古绝唱。

作者:金锡逊,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