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开国上将肖华同志前往北京上任,坐车行驶在北京的街道上。

彼时北京城已是面貌一新,大街上行人来来往往,两边商铺林立,小贩沿街摆摊叫卖,一派祥和。

肖华透过车窗看着在眼前飘过的情景,颇感欣慰。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

肖华

突然,一个香烟小贩的面孔映入眼帘,缓缓掠过,可肖华怎么都觉得自己见过那人,努力回想一会,猛然惊道:“这不是杀害黄骅同志的凶手吗!”

肖华将军口中的黄骅是谁?这个小贩真的是当年的凶手吗?

自幼家贫,向往救国

黄骅,本名黄金山,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里的良上村,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他出生时,家里只有四亩土地。

“土地革命”以前,国内大部分农民的生活都过得相当艰难,他们给地主们务农,往往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2)

黄骅的父母兄长因为过度操劳相继离世,他只能与嫂子相依为命,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清贫日子。

为了生存,黄骅吃过数不清的苦,打猪菜,挖野菜,捡干柴,只要是能谋生的活计,他都会干,小小年纪就已经品味到辛勤劳作的滋味。

这般度过几年,黄骅到地主家里放牛,不过地主完全不把他当人看,稍有不顺便对其打骂欺凌。

后来村里的小学招炊事员,年仅9岁的黄骅如愿应聘,他吃苦耐劳,天资聪颖,借着在学校干活的功夫,偷偷学了一些知识。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3)

黄骅

到年少时,黄骅曾跟来自江西瑞昌的胡师傅学习木匠,成为一名木匠学徒,胡师傅待他还不错,悉心传授手艺。

做木工同样很累,不过胡师傅经常给他讲《岳飞传》、《三国演义》等精彩故事,让他增长不少见识,让工作变得有意思。

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给黄金山造成了思想启蒙,让他认识到,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身为大丈夫就应该挺身而出,就像一心报国的岳飞那般。

当时国内已经出现革命,黄骅在外谋生,不知不觉也听到不少革命事迹,遂产生参与革命的想法。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4)

那时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知道追寻下一顿饭的孩子,随着见识增长,黄骅明白老百姓之所以过得这么苦,就是因为国家羸弱,受列强欺压,以及军阀割据导致。

拯救国家,就是拯救和自己一样受苦的千千万万人民,让这个国家不会再出现像自己一样身世悲苦的人。

赤子之心,响应红军

大革命末期,国共首次合作最终因为蒋介石的个人野心破裂,共产党转变战略,深入农村基层发起“土地革命”,带领人民打倒地主劣绅,团结人民对抗国民党反动派。

1926年,黄骅已经回到家乡,正好见到共产党领导当地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顿时心生敬仰,那年他才15岁,怀着一颗赤子心,响应红军的革命活动。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5)

党组织考虑到他年纪还轻,没有立刻让他成为党员,指派他在当地组织凤凰乡儿童团,由他担任团长。

15岁的黄骅扛着红缨枪,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信件情报,到处张贴标语,发放传单,帮忙宣传党的思想,监视土豪劣绅的动静。

土地革命时,人民群众虽然有共产党作为后盾,但大地主们也有自己的势力,兼之还有国民党在背后撑腰,打倒地主的过程亦是充满艰辛。

地主劣绅们联合起来,成立地主还乡团,用武装暴力反抗。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6)

当时柯松涛,曹大骏等人在阳新县成立共产党阳新县委员会,暗中领导工农运动,当地赤卫队常与之呼应。

他们的一系列运动引得以阳新县商会会长朱仲为首的一众土豪劣绅不满,朱仲为打击工农运动,于1927年2月27日制造“二二七”惨案,烧死九位革命烈士,柯松涛、曹大骏侥幸没被抓住,继续领导农民武装斗争。

惨案发生后,黄骅参加当地的赤卫队,他曾作为中间联络人与柯松涛接触,为其传递情报。

柯松涛鼓励黄骅,不要因为敌人猖獗就害怕,只有坚定信念,才能迎来革命胜利。

次年,柯松涛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抓住,最后送到瑞昌县县长处,县长多次劝降,但柯松涛始终坚守革命信仰,不曾屈服,敌人恼羞成怒,将柯松涛杀害,他牺牲时年仅23岁。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7)

消息传出,当地人为之悲愤落泪,黄骅得知噩耗,独自一人躲起来哭了好长时间。

伤心过后,黄骅想起柯松涛的教诲——不可因为敌人猖獗而懦弱胆怯!

他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革命工作中,一颗坚定的赤子之心昭显无疑。

同年,他的表现得到党组织的肯定,得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艰难时期,不离不弃

黄骅从司号员做起,后来成为勤务兵,靠着脚踏实地,勤恳务实,逐渐被党组织看重,先后当过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指导团、参谋、团长等重要职务,是我党内从最底层一路升任到高级干部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蒋介石从1930年开始到1934年年底,先后五次对红军苏区发动“围剿”,五次“反围剿”作战,黄骅都有参加。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8)

蒋介石

在那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每次上战场,黄骅都不怕牺牲,勇敢地冲在前面,又能在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

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开启长征路。

黄骅始终记得柯松涛说过的话,不可因为敌人猖獗而胆怯。

红军走二万五千里长征,无论是过草地还是爬雪山,黄骅都一路跟到底,不曾生出退缩心理。

饿了,吃草根树皮;冷了,搓搓手脚,顶着风雪继续前进。

总之,黄骅认定了红军,红军走到哪他跟到哪,信仰不移,不离不弃!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9)

在长征期间,黄骅与罗荣桓元帅熟识,坚毅不拔的模样让罗荣桓印象深刻。

长征胜利后,黄骅进入红军大学深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黄骅受命去晋西南创建抗日根据地,担任游击队队长。

出发前,他想起柯松涛曾作过的一首诗。

疮痍满目叹犹嗟,辛苦补天缀锦霞。”

“放眼神州云起外,黄尘万里待骝骅

柯松涛是他非常佩服的革命前辈,为继承其遗志,黄金山取诗中最后一个字,为自己取名黄骅,以此感念前辈教诲。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0)

往后几年,黄骅在晋西南带领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展开抗日救亡运动,出生入死,当地抗日事业进行得热火朝天。

勤俭朴素,党内模范

1941年,党组织派黄骅到冀鲁边军区担任副司令,兼任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

冀鲁边军区是当时抗战斗争环境最艰苦恶劣的地区之一,敌强我弱,日寇和日伪军极为猖獗,我军兵力和装备都比不上日军。

黄骅到这里后,展现出超人一等的丰富工作经验。

他作风硬派,行动果断,充分动员军区的人力物力,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薄弱点”的灵活战术,不仅没有被敌人打败,还频频出击,多次在反“扫荡”斗争中取得胜利。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1)

黄骅的到来,使得军区焕发生机和活力,众多同志都开始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

黄骅为人勤俭朴素,当时军区环境艰苦,资源紧缺,他就带头搞廉洁作风,不仅身兼数职为部队缓解压力,还拒绝吃军区给领导干部配备的保健菜,选择与广大战士们同甘共苦,吃一样的伙食。

“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里!”

这是黄骅说过的话,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做得一点都不差。

夏天,他穿绿军装,上面全是补丁,冬天就换黄军装,和其他战士一样。

甚至到结婚的时候,黄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还教育妻子过朴素生活,不攀比虚荣,只比谁学习好,谁工作做得好!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2)

黄骅

黄骅身为军区副司令,按规定可以配马,但他却说:“我自己有腿,要马做什么?”

他坚持拒绝,将马留着给部队作运输用。

就这样,黄骅以一人之力为整个军区立下榜样,使得廉洁之风流传,开党内勤俭作风先河,贡献甚伟。

遭人妒忌,为党捐躯

然而,在众多战士对黄骅同志深表佩服的同时,一个人却对黄骅恨得咬牙切齿。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冀鲁边军区司令,邢仁甫。

邢仁甫一开始在党内地位不显,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行动,参与过“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救国军”的创建工作,颇有资历。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3)

邢仁甫

但邢仁甫此人心机不纯,思想觉悟不高,贪恋富贵和权力,当时黄骅刚到冀鲁边区时,邢仁甫害怕他会影响自己的威望,曾暗中让亲信孙长江等人搞“拥邢活动”,搞个人崇拜。

1942年,日军集中兵力对冀鲁边区“大扫荡”,抗战形势艰难,邢仁甫产生悲观情绪,开始为自己“留后路”。

他以建立生产基地为名,在望子岛上建立“安乐窝”,收容当地土匪,培养个人势力,还派亲信与国民党接触,寻求后路。

他的行为受到黄骅等人的严厉批评,又因为黄骅作风廉洁,引人赞叹,而他总是遭人诟病,遂对黄骅产生忌恨心理。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4)

1943年,上级注意到邢仁甫有极端个人利己主义倾向,经肖华同志和罗荣桓等人商议,决定调他到党校学习。

邢仁甫得知后,以“青纱帐还未长起,出去不安全”为借口拖延。

他招来自己的心腹杨静侯、潘特、刘永生、邢朝兴等人到“安乐岛”上开会,认为自己被派去党校学习跟被撤职无异,且一定是黄骅搞的鬼,几人遂定下暗杀计划。

1943年6月30日,天空细雨霏霏,仿佛已预知到悲剧要发生。

当日,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会议。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5)

期间,邢仁甫的心腹冯冠奎以奉邢仁甫命令找黄骅为借口,进入会议室内,先让周云洪进去使得众人放松警惕,后冯冠奎等人冲进会议室,拔枪射击。

黄骅和当时参与会议的陆成道等一共八名同志被杀害牺牲,为党捐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悲剧发生后,冯冠英等人迅速逃出村外,借助青纱帐逃跑。

邢仁甫得知黄骅身死,大为高兴,在岛上喝酒庆祝,以为自己往后就能夺得军区大权,逍遥快活。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经过党内严肃调查,邢仁甫和他身边的人被列为重点调查对象。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6)

首先是独立团团长冯鼎平站出来揭发举报邢仁甫想拉他叛党下水的事实,而后邢仁甫身边的人因为党的干涉而摆脱他的控制,将他干的勾当全都招出来。

党心所向,邢仁甫密谋杀害同志的事迹很快败露,可惜在策划抓捕时,因为叛徒告密,让这个卑劣小人逃脱掉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家伙逃得了一时,逃不过一世。

凶手之一的冯冠奎为躲避军区军民的搜捕,投降日伪军,结果日伪军觉得他当过土匪,又投过八路,现在又来投这边,太过反复无常,对其不信任,将他杀死。

杨静侯和邢朝兴投靠国民党张子良,1945年,无棣县解放时,二人被解放军抓获,论罪处决。

刘永生躲藏到广东,被解放军揪出,送到边区枪决。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7)

邢仁甫先是投靠日寇,后日本投降,他又去投靠国民党,1949年1月5日,天津解放,邢仁甫被抓获,送入监狱,等候审判。

这些人中,要属潘特的落网最为奇特。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改为北京。

潘特当时正躲藏在北京中,他改头换面,当了一个小贩,自以为这里不会出现冀鲁边军区的熟人,就算出现,自己如今化身小贩,谁能认得出来?毕竟那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

结果偏偏就是这么巧。

1950年6月,肖华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去北京任职的路上,透过车窗见到路边一个小贩特别眼熟。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8)

肖华

潘特曾做过肖华的下属,肖华对他有点印象,加上黄骅身死一事,让肖华在心里记住了潘特的名字。

当时匆匆一瞥,虽然一时陌生,但肖华仔细回想后猛然醒悟:“这不是杀害黄骅的凶手之一吗?”

就这样,潘特遭到逮捕,后被枪决。

同年9月,经过万人公审,邢仁甫罪孽深重,被判处枪决,子弹结束了他恶臭的一生。

至此,凶手均遭到报应,告慰黄骅同志在天之灵。

后记

为纪念黄骅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在其牺牲后,新海县改名为黄骅县,便是现在的黄骅市。

1953年3月,黄骅同志的遗骸被迁到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肖华在北京街道看见一小贩)(19)

1988年6月,党中央指示,黄骅县政府在黄骅同志豫南的大赵村立起烈士碑,上面有聂荣臻元帅亲笔书写的八个大字——黄骅烈士永垂不朽!

黄骅烈士的事迹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黄骅》,以及历史小说《血魂:黄骅将军》,后人以此纪念,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会被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