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1)

北京颐和园

我打小在颐和园边长大,常听老人念叨颐和园是“挖了个昆明湖,堆了座万寿山”。虽然形容得有些粗糙,但确实是这个理儿。大多数人估计都和我一样,听名字认为这昆明湖和昆明有关。没想到来大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是和洱海相关的。

颐和园昆明湖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前山,有一块1751年立的石碑。碑的正面刻着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万寿山昆明湖”,背面详细记录了湖的改造目的和经过。

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2)

万寿山昆明湖碑

“湖既成,因赐名万寿山昆明湖,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得泉瓮山而易之曰万寿云者,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故尔。”——乾隆《万寿山昆明湖记》

从这段话里我们了解到,乾隆之所以改造这个湖,是因为仰慕效仿放勋(尧帝)治水的行为。起名“昆明湖”,则是借鉴汉武帝在昆明池组建水师、练兵尚武的寓意。看来,要想探知颐和园“昆明湖”名字的由来,得先去了解西安“昆明池”。

西安昆明池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并修造大型楼船,用来操练水军。这就是“汉习楼船”的典故,这个人工湖就是“昆明池”。汉代的“昆明池”已随时间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遗址。新的西安昆明池旅游景区正在打造,以期重现昔日荣光,已经逐步开放游览。

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3)

西安昆明池

《汉书·武帝纪》:“发谪吏穿昆明池”。臣瓒注曰:“《西南夷传》有越隽、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如今,大家讨论西安“昆明池”一名的由来,大多依据上面这段西晋学者臣瓒给《汉书》写的一段备注。由于这段文字里提到了“昆明”和“滇池”,所以后人大多对号入座为如今的昆明和滇池。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了解这段记载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历史故事。

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4)

汉武帝雕像

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没想到,张骞这一走就是13年,政治任务没完成,却有意外的发现。原来,他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了从身毒国(今印度)贩运出去的蜀布、邛杖,了解之后得知此物经由中国西南夷运出去的。如果汉武帝能打通这条路,将大大利好他征战匈奴。

在张骞的建议下,汉武帝派使臣出使想要打开这条路,没想到用了一年的时间,使臣却落败而归。原来,他们被生活在水边、擅长水战的昆明国阻碍

洱海:古昆明国居住地

后人言说心高气傲的汉武帝因为打开通道受阻,一气之下便命人建了昆明池,训练水军。此种说法难辨真伪,但如今大多都是这个解释。倘若这个解释是有理有据的,那么“昆明池”名字的由来,也不应该是如今的春城“昆明”。

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5)

滇池

昆明”一词最早的记载,就是出自上文提到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公元前111年,还没搞定这条通道的汉武帝,再次派司马迁出使西南夷,代表他视察新设置的郡县。司马迁肩负着重任,将这一路走访了解到的地理民俗,都写进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为汉武帝两年后讨伐云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史记·西南夷列传》

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6)

洱海

此文中,“昆明”是古代部落的名字、是古代国家的名字。它在楪榆(今大理)的周边。众所周知,洱海是云南第二大的淡水湖,是大理的母亲河。依水而居的古昆明国应该是靠着洱海,而不是滇池。

其次,“昆明”音译同白语(白族语言)里的kodmid(苟弥),即湖泊或海旁边的意思。

再则,“昆明”作为地名出现是唐代的昆明县(今四川定笮镇),“昆明”的意思和如今一致已经是1254年了

颐和园昆明湖下一个景点(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7)

洱海

写下这篇文字,只是抒发心中的疑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关于“昆明池”历史的由来,学术界本身就存在着争议。经过数千年的变更,历史只剩下冷冰冰的文字、消逝的遗迹,事实的真相很难辨认。虽然历史是有温度的,承载着后人的期许,但历史不是人云亦云,应当是门严谨的学科。

简介:我是阿呆,70后北京爷们。有一种情怀叫远方,有一种生活叫漂泊。关注阿呆漂泊记,带您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