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军阀相争的时候,曹操做了一件大事,让他从一个“普通军阀”,摇身变成国家的高级干部——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在那个时期,汉献帝没有什么实权,无法号令诸侯;但他毕竟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象征,谁能够掌控皇帝谁就能以中央的名义发号施令。所以,董卓当时就借着汉献帝的名义,把持着朝政。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想法,并不是曹操突然想出来的。早在几年前,曹操的部下——毛玠就建议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把皇帝接过来,然后以天子的名义去讨伐其他军阀。只是,当时的曹操并没有这个实力。
毕竟,大家都知道汉献帝是一块“肥肉”,但如果真的这么容易得到的话,兵多粮足的袁绍肯定早就捷足先登了。
那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呢?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走的每一步都非常稳,就像下棋一样,见机行事、步步为营。
首先,在董卓死后,汉献帝就被董卓的部将抢过来抢过去,最后被一个叫杨奉的军阀带到了洛阳。
曹操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于是曹操走的第一步棋就是:跟杨奉搭上线。
他请朝廷的一个官僚帮忙,让他写信给杨奉,表示自己愿意合作。
杨奉听说曹操要来帮忙,非常高兴,于是他以汉献帝的名义、封了曹操的官职、让曹操进入了洛阳。
曹操走的第二步棋是:获得汉献帝的信任。
汉献帝这些年被军阀们抢来抢去,一直没有机会获得实权;正好,曹操有实力也有声誉,还曾经在讨伐董卓的时候立过功。所以,汉献帝一度把曹操视为“复兴汉室”的希望。
但皇帝身边还跟着许多文武百官、以及军阀杨奉,曹操在这里只是一个“宠臣”而已,还远远说不上是“挟天子”。
曹操走的第三步棋:把汉献帝带到自己的地盘去。
为了不引起杨奉的警惕,曹操提前送了很多礼物给他,跟他说:洛阳残破不堪,不如暂时把皇帝接到鲁阳去,那边靠近许县,交通便利、粮食充足。
曹操在这里采取了缓兵之计: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皇帝给迁到许昌,那咱们就先把皇帝带到鲁阳,一步步来。
后来,曹操趁杨奉还在跟李傕、郭汜等人勾心斗角的时候,就悄悄地把汉献帝从鲁阳接到了许县,改许县为“许都”,把这定为东汉的首都。
后来,杨奉发现自己上当了,还带兵来讨伐曹操。曹操很轻易就把他们打败了。这时候,曹操就真正达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标。
曹操迎天子的过程,很好的体现了一种“梯子思维”。
什么是“梯子思维”?
所谓的“梯子思维”,即是:瞄准自己的目标,理清“实现目标”的路径,然后将它拆分、按步骤完成任务,最终实现目标。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或是“升职加薪、年入百万”,或是“买车买房”,但这些目标都无法一蹴而就——我们很难刚毕业就月入过万,也很难凭固定工资在大城市买房,忙忙碌碌一两年,仍然没有存款、还是在底层打拼。
于是,有的人就觉得很心累、想放弃。
而有的人并不气馁:我现在的月薪只有4k,但我可以做副业啊!
我没有副业可做,但我可以学习一个新技能啊!
我买不起房,但我可以每个月多存几百块啊!
……
我们无法一步到位,但可以每天进步一点点、先完成一个“小目标”,一步步靠近最终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就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架起一道梯子。
曹操迎汉献帝用了多长时间?
毛玠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是在初平三年(192年);曹操真正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则是在建安元年(196年)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一事无成”,不要担心,你还有机会,只要找准方向、肯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就行。
但盲目努力也是没用的,在努力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这三个原则:
1.限时原则
时间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在给自己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设定好时间限制,如果感觉自己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实现目标,那么,要么延长时间,要么趁早换一个目标。
2.拆分原则
不管目标多么清晰,最好在一开始就对它进行拆分,把目标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守住一个,吃掉一个”。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可以让我们保持专注,只盯住眼前的目标;其二是灵活变化,一旦环境出现变动、我们随时可以更改自己的目标。
3.取舍原则
有得就有舍。一旦目标产生变化,之前的努力就有可能白费;但如果不及时止损,我们还会投入更多成本。
聚焦目标,拆分目标。如果没有变化,我们就埋头苦干;一旦出现变化,我们就需要见机行事、评估自己的目标,然后拥抱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