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是1994年上映的。那年我不过刚刚上小学,什么都不懂的年纪看这部经典巨作时,也是什么都不懂;又过了几年,我上了中学,电影频道动不动就放一遍,我只是觉得张国荣真帅、张学友好逗、梁朝伟好忧郁,还有这电影真好看,具体好看在哪呢?说不出来。
直到几天前又重温了这部经典,经过太长时间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都已经不记得了。此时这部电影于我而言,只是名字如雷贯耳,内容却犹如初见。但——这次我看懂了!
首先,由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立春、白露、夏至及古老的黄历贯穿整部电影。
电影由“今年五黄临太岁”起头,直观地说明了这一年不会有好事发生。紧接着由“惊蛰”开始,再由“惊蛰”结束,恰好证明了这是一年。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觉得片头总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并不是王导的失误,而是“故意为之”,当观众看到片尾时才会“恍然大悟”,实际上片尾为片头做了解释。
王导特地取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这四个,总是有原因的。
其次,片中没有大量的对白,台词最多的当属“欧阳锋”。王导赋予“欧阳锋”一个特殊的角色——“局外人”。
让欧阳锋先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黄药师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故事情节在过去和现在不断变换着,但衔接的刚刚好,没有丝毫的杂乱这又是王导绝妙的拍摄手法。比如:慕容燕找欧阳锋杀了黄药师,这一幕刚结束就蹦出女装的慕容嫣,简单的对话结束后,就是慕容嫣和黄药师定情且结仇的过程。三个时间点四个镜头就说明了慕容嫣和黄药师的故事。
再比如:梁朝伟饰演的剑客与黄药师在酒馆相遇的一个时间点和黄药师遇到剑客妻子的一个时间点,之后剑客妻子用来表达痛苦的单独的镜头,两个时间点三个镜头也说明了剑客妻子与黄药师的故事。
总共六个镜头就把黄药师的“放荡不羁”交代清楚了,然而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描述,更多的是以演员的动作特写来替代。另一个“高明之处”便是这特写了。
故事人物的情绪表达,全在“特写”里,只配上少许欧阳锋的语言表述。而且大多是“局部特写”,除了能彰显演员们的表演功底外,也将“情绪”表达到了极致。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即便是两个人有“对话”时,镜头也大多只拍摄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有没有在说话,因为这个情节以这个人为主,他要的就是这个人的“情绪特写”。
梁朝伟这个镜头是从上而下拍摄,不能直观看清面部,但他低眉不语除了表达内心不快外,并没有其他解释,那这个镜头就格外成功。这种拍摄手法是非常罕见的,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还有,在影片中总能找出某个点是前后呼应的。王导这点做的也是绝妙,他没有特意的解释某个情节,而是抛出一个前后呼应的点,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而且观众还可以通过这些前后呼应的点确定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
比如慕容嫣提的鸟笼。慕容嫣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欧阳锋,她手里总是提着鸟笼的。可能王导生怕观众注意不到这点,所以拍摄慕容嫣和欧阳锋对话的过程中,慕容嫣总是站在鸟笼旁,而灯笼的影子正好映射到了她的脸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鸟笼的存在,而且还是慕容嫣的。
接着,慕容嫣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一个镜头表明,她把鸟笼丢在了欧阳锋那儿。
这时,观众可以回想了,这个鸟笼曾出现过。
没错,就是影片最初,黄药师失忆了,但还是盯着灯笼看,欧阳锋质问他:“为什么老看着那鸟笼?”黄药师答:“因为很眼熟。”由于一个鸟笼,确定了慕容嫣找欧阳锋是在黄药师失忆之前。
又比如叫做“醉生梦死”的那坛酒。片头黄药师送给欧阳锋,说喝了就能忘记所有的事,黄药师喝了那坛酒接着就失忆了。直到片尾处才交代了酒的来源,才把影片中的疑团都解开。原来欧阳锋并不是“局外人”,只是王导制造的他是“局外人”的假象,他自始至终都在“局内”。
不知看过的朋友们注意过没有,临近片尾王导拍了些倒着的景色,我想入非非,王导的目的是在提示观众,影片要倒着看才能“解惑”。
最后,王导对电影的构图“别有用心”。特别对景色的拍摄,张张堪称高清壁纸。不止是“美”,他还用景色衬托了影片的情节。
比如片末,欧阳锋收到家乡的来信,他已经知道黄药师不会再来,但还是等了几天。
这两张图除了颜色不同外,构图、景色基本相同。一张颜色亮一些,代表是白天;一张颜色昏暗一些,代表是黑夜。从侧面衬托了,欧阳锋等待黄药师的情境。
好了,啰啰嗦嗦一通篇,只是想告诉大家,这部电影虽然难懂,但拍摄的是真好,称之为“经典”当之无愧,一点一滴的细节都想到了,而且把握到位。
如果您有时间,倒可以再次重温,也许您还会有和我不一样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