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任重道远(新一轮的思想解放)(1)

国家是需要治理的。好社会,高度依赖国家的能力,而绝不可能通过削弱国家能力来实现。

01

中国国家的伟大复兴,不但大幅提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对现有的社科、人文理论提出了全面挑战,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国家作用的认识。

现有的主流经济学,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都是国家-市场的二元对立。他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和市场是可以自我运转的,国家是“必须的恶”。这样一来,整个社科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防备国家”,或者说是怎样“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

那么,把国家成功防备住以后,或者说成功地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以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显然,接下来,整个社会将不再有原则性的、根本性的大问题,有的只是细枝末节的技术性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历史的终结”

在这套理论指引下,人们区分不同社会的标准就是所谓社会的“自由度”。国家干预越小,自由度越高。反之,则自由度越低。而只要自由度足够好,社会就必然发展得好。反之,则早晚要崩溃,要完。

这套自由主义的观念看上去和宗教无关,其实有着深刻的一神教的宗教背景。一神教这种宗教,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三观”:单向的、趋向终极完美的历史观;黑白分明、正义邪恶、天使魔鬼两极对立的世界观;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往往狂热的人生观。

这套“三观”和中国本土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02

由于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百年来中国大力学习西方,不知不觉中也引进了不少这种“三观”,不少人深受影响。虽然如此,因为和中国本土传统格格不入,这套“三观”毕竟还是浮于表面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很少受到这种“三观”的影响。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加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随着中国国家伟大复兴的事实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无可置疑,上述“三观”也就显得越来越可疑了。

焦点就集中在国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上述自由主义观念,即使没有发展到偏狭、狂热的无政府主义,也是极力贬低、否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这种观念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都刻意地拆解、破坏本国的国家能力和功能,指望着完成“拆解国家”以后,社会的自由度大大提高,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繁荣、富裕和强大。

他们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单向度的,所以,只要排除干扰,自然而然就会奔向终极完美。他们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善恶、正邪的二元对立体,所以,只要排除了国家这个恶,留下来的就只有善;而那种非理性的、狂热的人生观,则指引他们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现实给出了冷酷的答案,那就是,效法“华盛顿共识”的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取得了预期的成功。相反,很多国家陷入了可悲的衰败、分裂和倒退。而不受被这套观念蛊惑的中国,却成为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没有之一。

03

中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自由主义观念在现实中遭遇惨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说到底就是,自由主义观念认为,要想促进发展,建成美好社会,人们要做的主要是减法——减去各种邪恶,其中主要就是来自政府的干预。

中国的本土观念则认为,事在人为,要想建成美好社会,人们要做的主要是加法,要积极努力地构建好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你才能最终得到一个好社会。好社会,从来都不是“拆”出来的,而是“建”出来的。

对应到国家对社会的作用上,那就是,绝不可能通过削弱国家的作用来得到好社会。相反,即使要修正、改变一些不正确、不合适的国家作用,但好社会,终究要靠国家在方方面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建成。

换句话说,国家是需要治理的,而且,是持续的、不懈的、建设性的治理。好社会,高度依赖国家的能力,而绝不可能通过削弱国家能力来实现。

回顾中国历史,就会意识到,治理国家,其实一直是我们本土政治传统的核心。由此才形成了选贤任能、追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一整套政治伦理。那种否定国家治理的作用,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的观念,中国人是不会接受的。在我们看来,就算现实中的国家并不完美,但国家的基本特质一定是善,而不是恶。

以国家治理为理论基础,就会形成和上述自由主义观念截然不同的“三观”。这三观分别是:没有固定方向,事在人为,一切依赖于人的意图和行动的历史观;本质上趋向合作,并无善恶对立的世界观;以及理性的、人本的、乐观平和的人生观。

这些,正是中国精神的核心。

《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点出了国家治理、国家能力才是中国复兴最重要的原因,而忽视、否定国家治理正是当代西方政治最大的误区,也是很多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最大误导。

04

作为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国家何以兴衰》找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点——用国家治理和国家能力来解释中国的复兴,同时也解释西方国家的停滞。这是对现有主流社科、人文理论的犀利一击。这本书中,有很多洞见和“金句”。

不过,看完全书,我还是感到“可以写得更好”。作者低估了自己的理论发现,理论的系统性、体系性还有待完善,而很多理论点,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此书可称是筚路蓝缕之作。

近些年来,在各级别的政府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国家治理问题,并把强化国家治理提升到战略和基础理论的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很高,但还可以更高。这不仅是中国成功复兴的秘笈,也是中国文明连绵不绝、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的主要原因。

事在人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看上去朴素平常,没什么深意的观念,其实背后是一套强大的、独特的人生和社会观念。正是这种观念,支持着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是到了重新认识这套观念的内在力量的时候了。

摆脱近代以来一神教基础上的自由主义观念,重归常识和理性,这将是一场重要且伟大的思想解放。


周文:《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作者其他热文:

近距离看土改

新中国为什么要土改

从土改到人民公社

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

中国重返联合国时的中美较量

中国是怎样战胜蝗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