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三槐王氏还没有横空出世前,琅琊王氏喜欢种植李子树
2.“卧冰求鲤”的王祥哭李,是其至孝的一个标志。
3.王戎不取道旁李,可见这小孩是多么聪明。
4.王戎卖李贪财,这是自毁名节、明哲保身之计。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
前面介绍了王祥“卧冰求鲤”及“王览争鸩”的故事,王祥与王览的祖父王仁,曾任青州刺史。
王仁有二子,长曰王融,是王祥、王览的父亲。
次曰王叡,生王雄;王雄生王乂、王浑;王浑就是王戎的父亲。
这么说来,王戎就是王祥、王览从祖兄弟王雄之孙。或者说,王戎的爷爷王雄与王祥是一个爷爷。
王祥、王览与王戎都是琅琊王氏,但他们并不居住在同一个村。王祥兄弟居住着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西孝友村,而王戎却居住在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同一个乡镇但不同村。
友友们对于诸葛村可能比较有兴趣,但这却不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里。
诸葛亮故里是琅琊郡阳都县(今临沂沂南县),与琅琊王氏同郡但不同县。
诸葛亮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氏在琅琊郡也是望族。
但不用豹眼去说,友友们看一下琅琊王氏的牛人先祖,就清楚诸葛氏这个望族与琅琊王氏祖上差距有多大。
豹眼在这里就不去说诸葛丞相的事了,还是继续说琅琊王氏、“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吧。
王戎不取道旁之李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记载: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王戎曾经与一群小伙伴在道旁玩耍,看到一棵李子树结满果实,小伙伴争相抢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
有人感觉奇怪,就问王戎。王戎说:“树在道旁而果实很多,这一定是苦李。”
大人们取来一尝,果如王戎所说。
此时,王戎年仅七岁,这简直就是个人精哦。
李代桃僵
前面说过,王祥家里也有一棵李子树,王祥继母朱氏命王祥看护。每当下雨刮风,王祥就抱着李树哭泣,害怕李子坠落引起继母不开心,此事也被看作王祥至孝的表现之一。
为何琅琊郡的风俗喜欢种植李子树呢?
都清楚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后,三槐王氏是王氏宗族最著名的郡望。现在全国40%的王氏宗族都自言是三槐王,喜欢在门前种植三棵槐树。
这是有讲究的,豹眼会在后面详细介绍。
但早期的琅琊王氏为何喜欢种植李树呢?豹眼没有找到相关的解释,但这恐怕不是没有理由的。
农村有个说法,“李子树下抬死人”。一般认为,贪食李子过多,会要人命的。
难不成朱氏命王祥看护李子是怕人贪食而出人命吗?
不得而知,但史料介绍,王祥家里李子是丹李,恐怕好吃得很,不会是苦李,否则就不必看护了。
豹眼认为,琅琊王氏喜欢种植李树,恐怕还是出于一个典故吧。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
“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桃树长在露井上,李树长在桃树的旁边。虫子来啃桃树树根,李树就代替桃树枯死了。
清朝·黄遵宪为此感慨,作了《感事》一诗:
“芝焚蕙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
李代桃僵谕指桃李尚且能共患难,兄弟亦应该共甘苦。
《乐府诗集》虽是宋代郭茂倩所编辑,却是收集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精华。这就是说,李代桃僵的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在汉朝、魏晋,恰恰是琅琊王氏发迹并成为望族的时期。
李树能为桃树去赴难,这一境界不正是琅琊王氏世代尊崇的道德风范吗?
李代桃僵与王览争鸩不是异曲同工吗?
豹眼认为,这就是琅琊王氏对李树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卖李贪财
晋书·王戎传: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王戎非常贪婪,积聚了大量的钱财,富甲京城,但却非常吝啬。据说,王戎经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趴在床上数钱,日夜不辍。
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頠,出嫁时向王戎借了几万钱,但许久没还。其女儿每次回娘家,王戎的脸拉得跟个驴脸似的,很不高兴。直到其女儿把钱还了,王戎才有了笑容。
嫁女儿不给陪嫁也就算了,借了几个钱还给脸色看,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哈。
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侄子完婚后,王戎又把单衣要了回来。这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呢?
更有甚者,王戎家里也有棵李树,而且品种特别的好。王戎想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这也太奇葩了吧!
《世说新语·俭吝》篇一共收录了九条俭吝的故事,其中王戎自己就独占四条。由此可知,王戎“性好利”,究竟到了啥个程度!
时人说王戎为“膏肓之疾”,也就是说其贪婪的毛病已经不可救药了。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晋武帝也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
那王戎为人处世、为官行政究竟如何呢?
王戎为人为仕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望族琅琊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时期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是妥妥的官N代。
王戎自幼聪颖,神采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裴楷是“中朝名士”,官至中书令、侍中,封临海侯,其岳父就是王浑,王戎就是裴楷的小舅子。王戎的女婿裴頠,是裴楷堂弟西晋司空裴秀之子。
裴氏是魏晋河东著名世族,与琅琊王氏世代联姻,可谓门当户对。
能得到老姐夫裴楷如此的赞誉,可见王戎这小孩的确不一般哦。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观看动物表演,当时猛虎在栅槛内咆哮,大人小孩都被吓跑了,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观台上看到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可见,王戎从小不仅聪慧而且还很有胆量。
清识所赏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王戎父亲王浑的好朋友。
当时,阮籍与王浑同任尚书郎,每次阮籍造访王浑时,与王浑打个招呼就离开,而去找王戎聊天,往往很久之后才出来。
阮籍对王浑说:“濬冲(王戎的字)清虚可赏,和你不是一类人。与你说话,远不如跟阿戎说话有趣。”
王戎比阮籍小了整整二十四岁,成为忘年之交,王戎也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王浑去世后,他的故吏赠钱百万助丧,但王戎辞而不受,因此王戎得以显名。
从这事来看,王戎一开始也不是贪财之人哦。
王戎出仕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记载:
吏部郎缺,文帝问其人于锺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吏部郎官之职空缺,司马昭向钟会询问谁合适此职。钟会说:“裴楷清明通达,王戎简要省约,都是最合适的人选。”除了这姐夫小舅子,难不成就没有别的人选了吗?
但此事足以看出,年轻的王戎已经可以与老姐夫平起平坐、相提并论了。
王戎最初世袭其父爵位贞陵亭侯,被司马昭征辟为掾属后,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
咸宁二年(276年),王戎出任荆州刺史,因为派遣下属私建园宅被检举,论罪应该免官,晋武帝下诏允许赎罪处理。
咸宁四年(278年),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
咸宁五年(279年),西晋大举伐吴,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协助王濬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及吴国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众向王戎投降。王戎率大军至长江边,吴牙门将孟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
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王戎因功晋封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王戎渡江安抚新附的吴国百姓,宣扬晋室威德恩惠。曾在吴国任光禄勋的石伟,为人正直,一向与吴主孙皓不和。吴灭亡后,石伟称病回家。
王戎赞扬他的清刚之节,上表晋武帝司马炎举荐他。武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终身以二千石俸禄供养,荆州百姓对王戎心悦诚服。
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征召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以五十端名牌筒中细布行贿王戎,被司隶校尉刘毅纠察弹劾。因王戎清楚是贿赂并没有接受,才没有被治罪。
但那些喜欢清谈高论的人认为,这也是王戎的过错。
晋武帝司马炎对朝臣说:“王戎的行为,怎能算是怀私苟得呢?这正是以不贪欲异于他人而已。”
虽然武帝替王戎解脱,但王戎从此为清议所鄙视,名声受到损害。
太康五年(284年),王戎升迁光禄勋。
太康十年(289年),补任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太熙元年(290年),武帝驾崩,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辅政,任命王戎为太子太傅,与张华、裴楷、和峤等人,都因为有德望被杨骏所猜忌,不得参与朝政。
此时,王戎理该为其母守孝三年,不应出仕。但老皇帝驾崩,也是国家危机时刻,夺情处理也有可能。
永平元年(291年)三月,杨骏一族被诛,贾后掌权。当时,东安公司马繇专断刑赏,威震内外。
王戎告诫司马繇说:“大功告成之后,考虑问题要长远一些。”
但司马繇不听,果然被废,迁徙辽东。
之后,王戎转任中书令,加光禄大夫,赐恩信五十人。又迁任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
任吏部时,王戎创制了甲午制,但凡选拔人才,先让被选者治理百姓,然后再授官擢用。但被司隶校尉傅咸弹劾,因王戎与后族贾氏及贾后母族是姻亲,得以免官。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记载:
骏诛之后,东安公繇专断刑赏,威震外内。戎诫繇曰:“大事之后,宜深远之。”繇不从,果得罪。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恩信五十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戎始为甲午制,凡选举皆先治百姓,然后授用。司隶傅咸奏戎,曰:“《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今内外群官,居职未期而戎奏还,既未定其优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诈由生,伤农害政。戎不仰依尧舜典谟,而驱动浮华,亏败风俗,非徒无益,乃有大损。宜免戎官,以敦风俗。”戎与贾、郭通亲,竟得不坐。
王戎伯父王乂,其长子王衍,也就是王戎的叔伯兄弟,是晋朝太尉、尚书令,生女王景风,嫁给了贾谧。
贾谧原姓韩,其父韩寿,其母贾午,其姨母就是贾南风,其外祖父是贾南风皇后之父贾充。贾充因其子贾黎民早卒而无后,过继韩谧为嗣,改姓贾,名贾谧。
王戎因为这个姻亲关系,得以免坐。
元康七年(297年)九月,王戎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在西晋初期,政治相对比较稳定,王戎为政虽说不上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中规中矩,各种政务处理得非常妥当,也没有明显的劣迹。
但之后,王戎性情大变,遭受时人及后世诟病,这又是为哪般呢?
欲知究竟如何,静待豹眼细细说来。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