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南乐、莘县,念做“dài名、南luò、shēn县”。仨地名现在有俩读音被改了。这本来跟涡阳县读guō一样属于地名专属,但是在规范拼音的时候给规范了,不过有趣的是,河北大城县的大却没有被规范,乐亭县的乐、乐陵县的乐也没有。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1)

2、湖南醴陵和陕西礼泉,本来是一个lǐ也就是醴,但后来陕西地方以生僻字不好认为由改成了礼,同时一起改掉的还有鄜县、葭县、鄠县、盩厔、汧阳、栒邑、邠县。但是同样生僻而且笔画繁杂的山西隰县、甘肃皋兰、山东茌平、云南宁蒗等却并没有改。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2)

3、接上一条,陕西宁强也是改了名之后的,改之前叫宁羌——不过它不是因为字生僻,而是因为避少数民族讳。

4,改生僻字运动中,江西也是先进集体,经典的就是把鄱阳改成波阳,音都不一样,也不知道咋想的。另外一个就是新淦县改成新干县。

5,地名去偏旁这事不是解放后才发明的。山东商河县,本来叫滳河县,唐朝的时候去了水旁。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3)

6,地名搬家现象。唐山市开平区,这个“开平”跟广东的开平市没有任何关系,反而跟元上都有关。元上都在内蒙古正蓝旗,始建于元朝建号之前,一开始叫开平府。明朝灭元之后,把上都路又改成开平府,但随即就废了开平府改设开平卫,不久又卫开平卫配备了五个屯卫,等朱棣靖难的时候,缺人手,于是把开平中屯卫内迁到永平府的辽金马城县故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平区马城街道。等建国后这里设区,就用上了五百多年前的地名原点,而真正的开平,草已经很高了。

7,地名搬家不能望文生义,同名不一定有关系。甘肃有个漳县,河北有个临漳县,湖北还有个南漳县。这仨县就没啥关系,名字来源前者是漳水,中间的是漳河,不过临漳倒是跟福建漳州有点渊源。

8,大唐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派将军陈政率兵援剿,事平之后见绥安溪“如上党之清漳”,于是取名漳江,也就是今天的云霄溪。今日闽台地区民间信仰中有一重要组成是“开漳圣王”陈元光,此公就是陈政之子,陈政病逝闽南军中之后由他统兵继续作战,最后在大周垂拱二年上奏开设州郡,最后设漳州漳浦郡(唐和武周一直纠结于用郡还是用州,这里我并称一下),而这也是今天漳州的由来,漳浦县也是从这儿衍生的。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4)

9,漳河是今天海河的主流之一,漳河却有个可以跟朝鲜东人党西人党那种神奇的分流差不多的源流:漳河上游分为清漳河和浊漳河,清漳河上游又分为清漳东源和清漳西源,清漳东源上游又分东源北河和东源南河。所以,漳河实际上有四个源头,东源北河发源于昔阳,东源南河、清漳西源发源于和顺,浊漳河发源于长子。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5)

10,说到临漳,顺道说说邺。临漳县其实就是邺县改名而来的,为啥改名呢,因为晋朝有个皇帝叫司马邺,于是邺县改名临漳县,建邺改成建康。

8.1,建邺也是改名而来的。东汉建安十七年,孙权建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西晋太康元年,东吴灭亡,三年后的太康三年,晋朝改建业为建邺,建兴三年,为避大晋皇帝司马邺的讳,建邺改名建康,后来南京市设建邺区,这名字又回来了。

噢对了,之所以晋武帝要把业改成邺,是因为邺城算是晋朝司马氏发迹之地。

11,经典的地名搬家现象,还有一对:湖北松滋和安徽宿松。这俩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关系的地名,其实渊源很深。汉高帝四年设松兹侯国,平帝元始五年称松滋县。东晋咸康三年,松滋县流民避兵乱迁徙到湖北荆州西边,朝廷按照惯例侨置松滋县于此。隋文帝平南陈统一之后,整理全国地名,湖北的这个松滋县保留,而安徽那个则在开皇十八年定名宿松县,意思是过去的松滋。

12,地名和年号有很多是重复的,比如昌平(西燕段随)、延庆(西辽德宗)、大兴(东晋元帝)、保定(北周武帝)、大同(南朝梁武帝)、大庆(西夏景宗)、广安(大理段连义)、嘉兴(西凉李歆)、咸丰、咸宁、孝昌、永宁、广德、永昌、永平、宝应、大安、会同、建德、泰和、景泰、保德、保宁、康定、德兴、大足、兴安、开平、正安、长安、长乐、长兴、东阳、永和、顺天、应天、建康,等。

13,地名和年号重复这事,有时候就是刻意为之,比如景德与景德镇,大中祥符与祥符区,咸平与咸平县,当然,这仨例子都是北宋的。

14,上一条的咸平县就是今天的河南通许县。之所以由咸平改名通许,是因为北宋亡了。当时灭北宋的是金,金朝在东北设了一个咸平府,开封附近的这个咸平和东北的咸平重名了,于是金朝就把河南这个咸平改名了。

15,金朝咸平府在末年被东夏、东辽、蒙古各种拉锯,差点夷为平地,不过接下来的元朝开设了一个管理东北很大一片区域的辽阳行省开元路,位置本来在黄龙府也就是吉林农安,后来挪到了咸平府城。明朝不喜欢元这个字,于是改开元为开原,也就是辽东北路开原铁岭的那个开原。

16,明朝因为元朝的缘故,将带有元字的地名上改了好多,比如庆元改宁波,兴元改汉中,奉元改西安,顺元改贵阳。但是也有没改的,例如广元,四川的那个。

17,但凡地名后一个字是东西南北的,往往是从隔壁分出来的。比如肥东、肥西,是从合肥县分出来的,孝南区从孝昌县分出来的,如东县之于如皋,衡东县之于衡山,衡南县之于衡阳,莱西市之于莱阳,滦南县之于滦县,丰南区之于丰润,迁西县之于迁安,灌南县之于灌云,临西县之于临清,等。这种情况在抗战、解放战争时候非常常见。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6)

18,河北省的地级市往往代管区县特别多,比如石家庄保定都是一家带二十多个,远超平均数七个半。而且,河北的县往往面积不大(张、承除外)、人口不多,其实这种小县当初山东河南山西也有很多,只不过建国后大规模合并了,但河北虽然在五十年代也经历过大量合并,但后来又悉数恢复了,而且还拆分出来好几个新的,于是留下了一群袖珍县,比如辖三镇两乡二十万人的高邑县,以及柏乡县、深泽县、栾城区、容城县、博野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等。

19,其实河北的小县也合并了,比如今天的隆尧县,就是隆平县、尧山县合并的,各取一字。

20,县名二合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运城地区。运城下辖的万荣县,是万泉、荣河二县,临猗县是临晋、猗氏,之前还有一个解虞县,是解县、虞乡县合并的。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7)

21,县名二合一这事并不是解放后才有的,之前就有,比如四川的松潘县,“松潘”这个名字的来历是松州、潘州,这是俩地方,朱元璋合并在一起,设了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松潘军民卫。

22,合并行政区划这事,山西做的非常绝,52年撤了察哈尔省,大同朔州重新划入山西,当时山西有县级区划105个,但是到58年的时候,山西就剩了49个了,裁撤超过半数。当时一个县基本上都是由两三个、甚至六个县合并的,比如石楼、交口、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六个县合并成吕梁,猗氏、安邑、临晋、永济、解县、虞乡六个县合并成运城,不过在1960年的时候一次性又恢复了28个县。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8)

23,人名做地名,以用于纪念。流传至今的比如陕西子洲县、子长县、志丹县,吉林靖宇县,黑龙江尚志市,山西左权县、河北黄骅市。这种事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非常非常普遍,比如朝城县改南峰县(纪念抗日烈士齐南峰)、聊城县改筑先县(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乙化县、建屏县、之光县、士敏县、振华县、企之县、宏毅县、云彪县、功岑县、紫石县、翕儒县、齐滨县、匡五县、耀南县、永智县、赵镈县、达生县、庆华县、自忠县、雪枫县、克威县、建国县、康杰县、赵陈县、竹庭县、复程县、包森县、晓峰县、杨忠县、徐翼县……如果这些县你都知道,那你肯定是敌后抗战的骨灰级专家。

有什么有意思的地名文化 那些关于地名的冷知识(9)

平原省的复程县

24、人名做地名这事也不是我党专属的,比如你猜立煌县、经扶县是干嘛的?

25、人名做地名这事也不是现代才有的,比如清丰县是唐朝改的。

26、内蒙古的地名存在一定的复古现象,就是把千百年前的地名重新找出来用。比如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兴和县、武川县、固阳县、五原县,这几个地名都是很久之前的,但也在很久之前就不用了,比如临河县设于汉武帝时,废于汉献帝时,结果一千五六百年之后又重新捡起来了。这事属于扩展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清末民国的漠南屯垦,简单来说就是清末的时候放开了漠南,大量无地少地的贫民进入开垦,然后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多,清朝在此地区传统的盟旗制度不能再起到作用,于是开始设县,至于县名,那些文化人就从史书上翻出来了当初的旧名,不过至于旧名和新地方合不合的上,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27,上一条说旧地名和新地名合不上的问题,就是旧地名和新地名的地名原点不一致,就如同把昌平地名北平,但民国的北平却是东城区西城区,类似这样。这事在内蒙古最著名的就是兴和县,兴和本来是元朝兴和路总管府,位置在张北县,结果清末没考虑那么多,直接用了兴和,导致真正的兴和只好用张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