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凌凌的水来蓝盈盈的天,小芹我洗衣来到河边......”一曲委婉动听的豫剧唱段,把我们带到了上世纪那个优美的故事里,脑海中浮现出小芹姑娘那张清纯美丽的笑脸。而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侯桥村,也有着一位受人喜爱的小琴姑娘,她是村文化合作社的舞蹈教练。说起小琴,还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呢。

农村女孩小琴妹妹(村里有个姑娘叫小琴)(1)

小琴在教姐妹们练习盘鼓

小琴叫侯红琴,今年刚刚38岁。由于经常跳舞,身材保持很好,好说好笑,长得也漂亮。小琴从小热爱舞蹈表演,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举行活动或参演节目,她总是抢先报名。由于舞跳得好,师生们给她送了一个“舞蹈小天使”的雅称。在村文化合作社里数她年龄最小,整日又蹦又跳,又说又笑的,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百灵鸟”。

农村女孩小琴妹妹(村里有个姑娘叫小琴)(2)

小琴和村腰鼓队的姐妹们参赛归来。

天有不测风云。小琴结婚后却是厄运连连,她的一位家人得了重病,花光了家庭的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后来乡亲们通过水滴筹等方式捐款3万多元,帮她家战胜了病魔。小琴的丈夫外出务工,公婆年老多病,孩子需要抚育,外债需要偿还,这些像无形的大山压在了小琴的肩上。小琴一度痛哭过,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一次偶然打开的舞曲中熟悉的旋律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她,小琴缓缓起舞,也慢慢地想明白了: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热爱的舞蹈。她便在村里开了一家理发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去支撑起这个多难的家。

“俺村是有名的‘的哥之乡’,留守妇女较多,农闲时多是玩手机、聊家常或者打牌消磨时光。为了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在丈夫的支持下,家里还有大窟窿的小琴,就把自家的麦子卖了1000多元钱,购买了音响、服装和U盘,组建起村里的第一支广场舞队 。小琴技术好,脾气也好,在传授舞蹈技术时非常有耐心,因此找她来学跳舞的姐妹越来越多。如今,广场舞队的20多人每晚都聚在一起跳舞。白天的劳累消失了,生活的烦恼驱除了,真正哪几天不去跳舞还怪想哩”。广场舞队的老队员杨凤莲高兴地说。

农村女孩小琴妹妹(村里有个姑娘叫小琴)(3)

小琴和广场舞队的姐妹们

小琴从舞蹈中获得了新生,增添了解决困难的勇气,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更多的人。本村有个聋哑妇女周凤,因为丈夫中风需要常年吃药,家庭经济困难,儿子年龄大了没有对象。她整天愁眉苦脸的,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小琴就和姐妹们抽空去她家做工作,并拉着她一起跳广场舞。看到小琴真诚的笑脸,周凤重拾起生活的信心,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如今,周凤家里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儿子也成了家。一提起小琴,她就把大拇指翘得高高的。

农村女孩小琴妹妹(村里有个姑娘叫小琴)(4)

小琴和扇子舞队的姐妹们

“自从成立文化合作社后,村里文化活动更加活跃。去年新添了一批盘鼓,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去打。小琴就自报奋勇,自己钻研,摸熟了盘鼓的打法、阵法。还大胆的把盘鼓与广场舞结合起来,创新出了盘鼓舞的‘新版本’。盘鼓放到架子上,边打鼓边跳舞。‘文中有武,鼓中有舞。舞在鼓中,鼓在舞中’。新式舞蹈不仅受到了群众的喜爱,还获得了县文化部门的认可和鼓励。”村文化合作社社长侯国华对此称赞不已。

农村女孩小琴妹妹(村里有个姑娘叫小琴)(5)

小琴上门给困难户免费理发

小琴的闺蜜王素梅对她开办的“爱心理发店”很是了解:“小琴是用感恩之心打理自己的理发店的,她始终忘不了那些帮过自己的乡亲们。理发收费比集镇少收两元钱,针对困难户分文不取。临终老人的最后一次理发,刚出生娃娃‘剃胎毛’的第一次理发。她都有喊必应,能帮助的尽力去做,足迹几乎跑遍了附近的10多个村庄。几年来,仅为困难户免费理发就有200多次。”。

本村的困难户侯枝老人家见人就说,:“我人老了,都嫌弃我不中用,身上脏,有怪味。没想到小琴这闺女一喊就到,理了发还不收钱,我都不知咋感谢她为好!”

小琴不惧生活的艰辛,不弃肩上的责任,生活给她以痛苦,她却以笑颜回报生活。都说因为淋过雨所以为他人撑伞,小琴因为受过乡亲们的帮助,所以用自己所有力量回报乡亲。如果说豫剧中的小芹姑娘是上世纪的美丽佳人,那么,候桥村的小琴姑娘则是一株在风雨中盛开的铿锵玫瑰。(苏韵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