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价格持续上涨,饲料资源紧张,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那么大豆减量替代除了要考虑替代原料的抗营养因子问题、毒素问题、营养的可消化等问题,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氨基酸的供应

豆粕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在饼粕原料中最好,其氨基酸组成主要特点是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含量高,蛋氨酸含量偏低,低豆粕日粮要注意氨基酸的供应。

1.注意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和可消化性

如以菜籽粕替代豆粕,要注意其蛋氨酸含量高,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低,消化率较差的问题;棉籽粕中精氨酸含量高,而赖氨酸含量低;棕榈粕中缺乏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亚麻粕中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不足;DDGS中蛋氨酸、胱氨酸含量高,而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不足;DDGS亮氨酸高,而其他支链氨基酸不平衡。

(注:后附种鸡/蛋鸡参考氨基酸用量)

2.注意非必需/半必需氨基酸的供应

一些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在必需氨基酸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没有丝氨酸骨架,蛋氨酸不能转化成胱氨酸、谷胱甘肽、牛磺酸等。这也许是禽料蛋白受限的重要原因。丝氨酸与甘氨酸、苏氨酸又有相互紧密的转换关系。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1)

3.关注“小肽”的营养

在低蛋白日粮应用过程中,尤其是鸡饲料,当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型满足后,动物达不到正常蛋白的生产性能。除了上述与蛋氨酸转胱氨酸有关系外,小肽的营养开始受到业界的重视。早年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情况下,补充个别氨基酸不能单独被吸收,而以小肽形式却很容易被吸收。

二、提高蛋白质的合成利用率是未来重要方向

动物需要的不是粗蛋白,而是可消化、可吸收、可利用的有效氨基酸和小肽。为此除了考虑胃肠道胃酸分泌、蛋白酶活性、肠道健康外,如何促进蛋白质在体内的合成与沉积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也是未来挖掘饲料潜力的重要方向。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2)

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能量供应、生化代谢的酶活力。酶活力受到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电解质)、维生素、自由基(电子传递)、氧气供应、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机体造血机能,影响氧气供应,决定了能量的供应效率、影响酶活发挥需要的温度。而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液体液中的电解缓冲对(磷酸、碳酸缓冲体系)维系着酶活所需的pH值。

在贫血状态下、无氧酵解增多,细胞内大量乳酸堆积,影响酶活所需的pH值,进而影响蛋白质的代谢。无氧酵解还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影响干扰电子传递,影响整个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与此相反,红细胞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能力,红细胞内富含GSH和SOD,除了保护自身卟啉铁的还原状态外,红细胞随着血液全身游走,担任清除外环境自由基的任务。

因此,低蛋白日粮情况下,更需要考虑造血营养,以提供足够的氧气、温度、pH值稳态,以保证蛋白质的最大化利用与沉积

三、容易忽略的微营养

豆粕中富含PQQ、大豆异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可保护红细胞功能、维持较好的肉色和滴水损失。

另一方面,低豆粕日粮时,往往采用更多的次粉、小麦、麸皮、大麦、高粱等原料,导致缺少玉米中的玉米黄质和大豆中的上述抗氧化物质,这也许是小麦次粉大麦高粱日粮肉色滴水问题突出的原因。

好在市售的大豆异黄酮比较成熟、而增强造血机能可以让红细胞本身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因此,建议添加商业的大豆异黄酮和造血产品,以弥补低豆粕日粮的上述“缺陷”。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3)

注:图片来源百度

四、注意肠道环境的变化

当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时,肠道菌群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豆皮中含有助于肠道健康的低聚果糖,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群:能被结肠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发酵利于,显著刺激结肠益生菌的生产,改善肠道生态环境。同时,低聚果糖还可以缓解便秘:能吸收水分使粪便变稀,并且发酵产生SCFA,降低结肠pH,可刺激结肠运动,从而促进了排便,同时酸性环境可抵御有害菌的滋生。因此豆粕减量替代后要注意其肠道环境的变化。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4)

注:图片来源百度

本文从氨基酸的供应(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及可消化性、非必需/半必需氨基酸的供应、“小肽”营养)、未来降本重要方向——提高蛋白质的合成利用效率、容易忽略的微营养变化、肠道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豆粕减量替代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饲料工作者更多的启示,以助力我国粮食安全。

附:种鸡/蛋鸡氨基酸参考需要量和可消化氨基酸模式(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家禽营养与饲料团队整理)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5)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6)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7)

豆粕替代方案分析 低豆粕日粮的补缺(8)


“无造血 不母猪 专注造血15年”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