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李子卓、丁俊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皖维聚乙烯醇价格行情?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皖维聚乙烯醇价格行情(皖维高新研究报告)

皖维聚乙烯醇价格行情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李子卓、丁俊波)

1.公司:PVA 行业龙头,业绩稳步增长

1.1.深耕聚乙烯醇行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深耕聚乙烯醇行业二十多年,为国内聚乙烯醇行业领军企业。公司前身为安徽化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 年,并于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2006 年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票全流通。公司积极扩大现有产能规模并逐步向下游延伸。2016 年公司建成世界最大的PVA生产基地。2020 年皖维集团 10 个新材料项目开工,同年公司1 万吨/年PVB树脂建成投产。2021 年公司 2 万吨/年差别化胶粉、3.5 万吨/年差别化聚酯切片试车成功,同年公司 PVA 光学膜国产化设备加工完成,实现“卡脖子”关键设备国产化。2022 年公司收购皖维皕盛100%的股权,拓展PVB中间膜业务,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品种最齐全的 PVA 行业龙头企业,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公司聚乙烯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30%,此外公司主营产品均成为同行业内的知名品牌产品。

公司以聚乙烯醇为基础,形成五大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公司以PVA产业链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宽,逐步打造出五大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公司已形成的五大产业链包括电石—PVA—PVA 纤维、膜用PVA—PVA光学薄膜、PVA—PVB—PVB 胶片、废糖蜜—酒精—乙烯—醋酸乙烯—VAE/PVA、VAE—可再分散乳胶粉。“十四五”时期,公司将围绕五大产业链,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及投产进度,构建新材料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

目前公司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四大业务板块。目前公司三大生产基地包括安徽、内蒙古(蒙维)和广西皖维,产品覆盖化工、化纤、新材料和建材四大板块。截至 2022 年 7 月末,公司化工产品产能包括31 万吨/年PVA、45 万吨/年电石;化纤产品产能包括 3 万吨/年PVA 纤维;新材料产品产能包括 500 万平方米/年 PVA 光学膜、5000 吨/年PVA 树脂、6 万吨/年VAE、4万吨/年可再分散性胶粉、7.5 万吨/年 PET 聚酯切片、2 万吨/年PVB树脂;建材产品产能包括 300 万吨/年的水泥/熟料。

1.2.股权结构清晰、子公司业务布局明确

公司第一大控股股东为皖维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第一大控股股东为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皖维集团”),持股比例为 30.74%,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超过2%。安徽省人民政府持有皖维集团 100%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控股子公司业务布局清晰明确。公司旗下有6 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分别为皖维花山、皖维机械、皖维皕盛、广西皖维、蒙维科技、内蒙古商。其中蒙维科技主要从事 PVA、水泥/熟料业务等;广西皖维主要从事PVA、VAE 业务等;皖维皕盛主要从事 PVB 中间膜业务等;皖维花山主要从事可再分散性胶粉、环保建材业务等;皖维机械主要从事车刨铣钻设备、弧焊设备等;内蒙古商主要从事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业务等。

1.3.业绩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增强

2017 年以来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逐年增长。营业收入方面,2017-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47.06亿元增长至 81.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5%。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15 亿元,同比增长33.61%。归母净利润方面,2017-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0.85 亿元增长至9.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4.36%。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 100.1%。2022 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为:(1)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作用,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取得显著成效;(2)公司主营产品聚乙烯醇、醋酸乙烯量价齐升,叠加公司稳步推进降本增效,致使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聚乙烯醇为公司主要业绩来源。营业收入方面,2021 年公司聚乙烯醇、水泥/熟料、醋酸乙烯、VAE 乳液、醋酸甲酯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3.44%、14.28%、8.44%、7.31%、7.28%,合计达70.75%,其中聚乙烯醇为公司主要业绩来源。毛利润方面,2021 年公司聚乙烯醇、水泥/熟料、醋酸乙烯、VAE 乳液毛利润占比分别为 46.51%、18.26%、10.74%、7.62%,合计达83.15%,其中聚乙烯醇贡献主要毛利润。

2020 年以来公司盈利逐年增强。毛利率方面,2017-2019年,公司毛利率从 15.87%上升至 22.37%,之后于 2020 年回落至18.50%;并于2021年再次上升至 24.94%。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31.93%,同比增长 7.75pct。净利率方面,2017-2021 年公司净利率从1.81%上升至12.07%,提升 10.26pct。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净利率为19.13%,同比增长6.35pct。随着未来公司新材料项目陆续投产,公司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有望上行。

2017 年以来公司三费总费用率呈下降趋势。2017-2021 年公司三费总费用率持续下降,从 13.28%下降至 5.58%,下降7.70pct。公司规模效应不断提高,成本控制能力良好。从细分情况来看,2021 年,公司财务费用率为1.17%,同比下降 0.19pct,主要得益于人民币汇率波动,汇兑损失减少。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0.46%、3.95%,分别同比上升0.06pct、0.90pct,主要原因是公司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工资调增。

2.PVA 行业:行业格局改善、景气有望上行

2.1.供给:落后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

聚乙烯醇(PVA)是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造膜性。PVA是由醋酸乙烯经醇解反应、聚合而制成,是一种白色、粉状、无毒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具有粘结性、成膜性、成纤性、生物降解性等特性。聚乙烯醇制成的膜具有耐溶剂性、耐摩擦性、良好的伸张强度以及氧气阻绝性,被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绿色建筑、纤维、造纸、光电、医药等行业。

聚乙烯醇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电石法、乙烯法和甲烷法。目前PVA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电石法、乙烯法和甲烷法。其中电石法生产工艺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副产物易于分离,但其制程中的电石渣对环境污染较大;乙烯法生产工艺是由石油裂解或乙醇脱水制乙烯合成,其生产的产品具有质量好的特点;甲烷法生产工艺技术难度较大,但该工艺可以综合利用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乙炔。

国外 PVC 生产工艺以乙烯法为主,国内生产工艺以电石乙炔法为主。国外聚乙烯醇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乙烯法和电石乙炔法,其中乙烯法生产工艺占比达 98.01%。国内聚乙烯醇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电石乙炔法、石油乙烯法、天然气乙炔法和生物乙烯法,其中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占比达62.25%,其次为石油乙烯法和天然气乙炔法,占比分别为16.67%、16.06%。

聚乙烯醇上游为醋酸乙烯、醋酸等化工原料,下游应用广泛。PVA上游为主要基础化工原料,包括煤炭、醋酸、醋酸乙烯等,下游主要用于生产维纶纤维、胶黏剂、纺织浆料、PVB 等,终端需求包括合成纤维、建筑用胶、白乳胶、玻璃中间膜、可生物降解PVA 薄膜等。

近年来,聚乙烯醇产能维稳,产量有所下行。产能方面,“十三五”时期,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影响,国内聚乙烯醇行业去产能趋势明显。聚乙烯醇产能从 2017 年的 124.6 万吨下降至2019 年的99.6 万吨,下降25万吨,降幅为 20.06%。之后保持平稳态势,2019-2021 年我国聚乙烯醇产能维持在 99.6 万吨。产量方面,2019 年以来国内聚乙烯醇产量呈下降趋势,从 2019 年的 78.29 万吨下降至 2021 年的65.33 万吨,下降12.96万吨,降幅为 16.55%,国内聚乙烯醇供给有所收紧。

受落后产能出清影响,聚乙烯醇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8年我国聚乙烯醇主要生产企业合计 10 家,其中 CR5 为70.23%,最大生产商台湾长春化学(江苏)有限公司产能占比为 18.39%。受我国聚乙烯醇行业落后产能出清影响,2021 年我国聚乙烯醇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主要企业生产厂家合计为 7 家,其中 CR5 达 85.34%,提高15.11pct,最大生产商皖维高新产能占比为 31.12%,行业格局逐渐优化,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2.2.需求:国内出口复苏,新材料贡献增量

2.2.1.国内出口需求向上,产品向高端化转型

聚乙烯醇下游主要应用于聚合助剂、织物浆料和黏合剂。聚乙烯醇下游应用广泛。从全球消费结构来看,2021 年聚合助剂、PVB、黏合剂、纺织浆料对聚乙烯醇的消费量占聚乙烯醇的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24%、15%、14%、14%,合计达 67%。从中国消费结构来看,聚合助剂、织物浆料、黏合剂对聚乙烯醇的消费量占聚乙烯醇的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38%、20%、12%,合计达 70%。

2021 年国内聚乙烯醇需求量有所下降,出口量有所上升。国内需求方面,2018-2020 年我国聚乙烯醇需求量从63.97 万吨上升至71.0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39%。2021 年我国聚乙烯醇需求量为62.5 万吨,同比下降 12.03%。出口方面,2017-2019 年我国聚乙烯醇出口量从13.27万吨上升至 17.12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62%。2020 年聚乙烯醇出口量下降至14.11 万吨,之后 2021 年回升至 16.83 万吨,同比增长19.26%。

国内聚乙烯醇产品逐渐向高端化转型,下游有望逐步拓宽至新材料领域。相较于国外,国内聚乙烯醇附加值较低,主要应用于传统领域。近年来我国聚乙烯醇出口单价一直低于进口单价。截至2021 年,我国聚乙烯醇出口单价为 2352.79 美元/吨,进口单价为2773.51 美元/吨,进口单价高于出口单价 420.72 美元/吨。但近年来国内聚乙烯醇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价差逐渐收窄,从 2017 年的 1185.41 美元/吨下降至2021 年的420.72美元/吨,表明国内产品逐渐向高端化转型,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此外,随着我国聚乙烯醇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其有望不断拓宽至新应用领域,包括PVA光学膜、PVB 膜、土壤改良、环保、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望带动国内PVA 需求上行。

2.2.2.PVB 需求稳步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PVB 树脂又称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主要用于制备PVB中间膜。PVB树脂是由聚乙烯醇和正丁醛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缩合反应制备而成,具有透明性高、耐光性、耐水性、成膜性、抗冲击性等优良性能。PVB树脂经增塑剂塑化挤压形成 PVB 中间膜。PVB 中间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具有耐热、耐寒、耐湿、机械性强度高等特性。此外,其对无机玻璃具有很好的粘结力,被用于汽车、建筑业制造夹层安全玻璃。根据公司公告,2021年全球汽车、建筑业制造夹层安全玻璃对 PVB 树脂的消费量占比约89%。近年来 PVB 中间膜应用领域逐渐拓展至光伏封胶膜领域。

国际巨头垄断高端 PVB 树脂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根据公司公告,目前美国首诺、日本积水化学、美国杜邦和日本可乐丽占据全球80%的PVB树脂市场份额,其中美国首诺的 PVB 树脂主要应用于汽车和建筑领域,日本积水化学的 PVB 树脂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美国杜邦和日本可乐丽PVB树脂则主要应用于光伏领域。根据公司公告,2022 年我国PVB树脂总需求量有望达到 15 万吨,市场规模约 22 亿元,其中膜用PVB树脂占比或将超过 80%。随着未来国内 PVB 树脂逐渐向高端化转型,有望逐步替代进口高端膜用 PVB 树脂领域。 目前国内 PVB 中间膜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高端PVB中间膜以进口为主。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国内有十多家企业生产PVB树脂,年产PVB树脂实物量约为 7.2 万吨,生产规模偏小且品质一般,由其制备的PVB中间膜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2021 年国内在建筑领域使用的PVB中间膜84%来源于国产品牌,在汽车领域使用的 PVB 中间膜仅有29%来源于国产品牌,主要原因是国内建筑玻璃厂家较多,在对安全玻璃标准的执行上有所差异,叠加汽车生产商主要为国际大厂,对 PVB 中间膜的质量要求很高,致使国内 PVB 中间膜凭借价格优势被更多的应用于建筑领域,而高端PVB中间膜则主要依赖于进口。

近年来国内夹层玻璃产量增长提速,带动PVB 中间膜需求上行。PVB夹层玻璃具有隔音、隔热、隔紫外线等功能,属于绿色、节能玻璃制品。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的逐步推进,近年来国内夹层玻璃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0-2017 年我国夹层玻璃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18%。2018年以来,夹层玻璃产量增长提速,从 2018 年的8592.10 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 13150.1 万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夹层玻璃产量快速增长带动 PVB 树脂需求稳步上行。2018-2021 年我国PVB中间膜市场需求从10470.85 吨增长至 16025.50 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4%。在“双碳”背景下,未来国内绿色、节能玻璃制品需求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5 年国内夹层玻璃用 PVB 中间膜市场需求有望达到22912.47吨。2010-2021 年国内夹层玻璃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5%,我们假设2021-2025 年国内夹层玻璃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上述水平,估算得出2025年国内夹层玻璃产量为 18801.36 万平方米。其中每平方米夹层玻璃对PVB的需求量按照 1.14mm(厚度)×1.069g/cm3 计算,得出2025 年我国PVB中间膜市场需求为 22912.47 吨。根据公司公告,皖维皕盛主要从事汽车级PVB 中间膜和建筑级 PVB 中间膜,2021 年皖维皕盛PVB中间膜单价为2.48万元/吨,以此为基础计算我国 PVB 中间膜市场规模,得出2025年我国PVB中间膜市场规模约为 5.68 亿元,较 2021 年增长42.98%。

2.2.3.PVA 光学膜需求向好,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PVA 光学膜又称聚乙烯醇光学薄膜,是偏光片的核心材料。PVA光学膜是一种偏光薄膜,是由 PVA 树脂与塑化剂、抗氧剂等微量添加剂溶解于水中后,经挤出机流延干燥制成的薄膜。PVA 光学膜是制造偏光片的基础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偏光片的品质。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PVA光学膜成本约占偏光片总成本的 12%。其终端下游主要包括电脑、手机、平板、显示屏的面板等。

PVA 光学膜市场由国际巨头垄断,国内市场替代空间较大。PVA光学膜技术含量高,市场主要被国际巨头垄断。根据公司公告,目前日本可乐丽和日本合成化学垄断了 PVA 光学膜市场,其中可乐丽PVA光学膜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比例约为 70-80%,日本合成化学占比约为20%。国内仅具有少量中低端 PVA 光学膜供应商,包括皖维高新和台湾长春,市场占有率不足 1%。根据公司公告,2020 年国内偏光片实际需求量为2.5 亿平方米,对应的 PVA 光学膜用量约为 1.5 亿平方米,加上裁剪和正常消耗对应的PVA光学膜用量约为 1.9 亿平方米,以 25 元/平方米为基础进行计算,其对应的市场规模约为 48 亿元,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全球偏光片规模稳步增长,带动 PVA 光学膜需求上行。2015-2020年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从 108.6 亿美元增长至132.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06%。偏光片规模稳步增长支撑 PVA 光学膜需求上行。此外,国内面板出货量呈上升趋势,有望带动偏光片需求增长。2014-2021 年国内面板出货量从 987.3 百万片增长至 1346.7 百万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3%。

3.扩产 收购 技术并驱,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3.1.推进新材料项目建设,打开业绩增长空间

公司积极推进新材料项目建设,构建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公司在建及拟建新材料项目包括 700 万平方米/年 PVA 光学薄膜项目、700万平方米/年偏光片项目、6 万吨/年 VAE 项目、6 万吨/年乙烯法特种PVA树脂升级改造项目、6000 吨/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生产线。PVA 光学薄膜项目方面,公司目前已拥有500 万平方米/年PVA光学薄膜生产装置,该生产线宽幅为 1600mm,下游主要应用于小尺寸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眼镜用偏光片等。目前公司在建的700 万平方米/年PVA光学薄膜项目的生产线宽幅为 3400mm,可生产出宽幅为3400mm、厚度为40-75μm 的 PVA 光学薄膜,可应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组,有助于我国偏光片国产化加速。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53 亿元,预计于2022年三季度投产。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公司产品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700 万平方米/年偏光片项目方面,2018 年3 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出资组建合肥德瑞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德瑞格公司”),并以其为主体建设700 万平方米/年偏光片项目。其中公司持有德瑞格公司70%的股权,安徽居巢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持有 30%的股权。该项目的总投资额为3.50亿元,根据公司公告,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1 亿元。截至2022年 8 月 18 日,该项目即将进入试生产阶段。公司投资建设该项目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链的配套和共同发展,即与公司已实现产业化的500万平方米/年 PVA 光学薄膜实现产业配套。 6 万吨/年 VAE 乳液项目方面,2021 年10 月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建设6万吨/年 VAE 乳液项目。项目总投资额 32779.94 万元,预计于2022年三季度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公司充分应用广西皖维成熟的VAE技术以及公司的PVA原料资源,同时也能满足花山公司胶粉项目所需的VAE原料,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

6 万吨/年乙烯法特种 PVA 树脂升级改造项目方面,该项目主要是采用乙烯法聚乙烯醇生产技术对公司原电石法聚乙烯装置进行升级改造。项目分两期建设,总投资额为 13.03 亿元。截至2022 年初,该项目已完成预备案工作,并计划于 2022 年三季度开工建设。相较于电石法生产工艺,乙烯法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且生产出的产品品质良好,污染性小,为国外的主流生产工艺。 6000 吨/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项目方面,2022 年8 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出资组建内蒙古商维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商维公司”),以其为投资主体建一条 6000 吨/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生产线。该项目投资额为1.27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14132.28 万元。目前该项目议案已通过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该项目可进一步延长公司聚乙烯醇产业链,同时有利于加快国内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的发展,有望打破日本产品的垄断地位。

3.2.收购皖维皕盛、拓展PVB 中间膜

皖维皕盛是国内领先的 PVB 中间膜生产企业,客户资源优质。安徽皖维皕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皖维皕盛”)主要从事PVB中间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高端 PVB 中间膜全流程生产技术,是国内领先的PVB中间膜生产企业。皖维皕盛主营产品包括建筑级PVB 中间膜、汽车级PVB中间膜,相关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达到国外厂商先进水平。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1 年末,皖维皕盛 PVB 中间膜的产能为13536吨,销售单价为 2.48 万元/吨。皖维皕盛拥有优质的国内外客户资源,其中国内优质客户包括南玻集团、台玻控股、耀华鹏兴等,国外优质客户包括FDS玻璃公司、Use Electronics Co.,Ltd 等。此外,公司高端汽车级PVB中间膜已得到耀皮集团、旗滨集团等知名厂家认可,有望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单,未来皖维皕盛优质客户资源有望进一步拓宽。

公司已收购皖维皕盛 100%股权,打通PVA—PVB树脂—PVB中间膜产业链。2022 年 7 月 21 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核准文件,准许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皖维皕盛 100%股权。同年8 月17 日,公司已完成皖维皕盛 100%股权过户手续和相关工商变更登记,至此公司已持有皖维皕盛100%股权。本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实现 PVB 树脂产品线的纵向延伸,丰富公司产品种类,打通 PVA—PVB 树脂—PVB 中间膜完整产业链。此外,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该全产业链的企业。

公司积极布局 PVB 树脂生产线,实现PVB 中间膜原材料自给。根据公司公告,公司计划新增一条年产 2 万吨PVB 树脂生产线,以保证皖维皕盛 PVB 树脂原材料供应。该生产线预计于2022 年9 月开工建设,并于2023年 5 月投产。根据皖维皕盛历史数据,生产1 吨PVB中间膜需要消耗0.715-0.735 吨的 PVB 树脂。目前皖维皕盛正在积极扩建PVB中间膜生产线,预计到 2023 年 5 月公司将拥有 3.6 万吨/年的PVB中间膜产能,所需PVB 树脂约为 25740-26460 吨,届时公司的有望实现PVB树脂原材料自给,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

3.3.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技术优势显著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研发成果显著。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2018-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从2.17 亿元增长至3.4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6.71%。2022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2.54亿元,同比增长 64.94%。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累计获得176 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 2021 年公司获得专利11 项,包括7 项发明专利。

目前公司已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设备。技术方面,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强高模 PVA 纤维技术、PVA 光学膜技术、生物质乙烯法生产 PVA 技术、高性能 PVB 树脂生产技术均属于国内同行业独家拥有,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关键设备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PVA光学薄膜项目的核心装备超镜面流延辊和 VAE 乳液项目的高压聚合反应釜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实现国产化,为公司扩大PVA 光学膜产能奠定了基础。此外,公司利用固废电石渣生产水泥,实施绿色循环经济。公司充分利用 PVA 制程中的各种废副产物和余热。其中采用电石在生产乙炔的过程中会产生固废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并利用水泥烟尘气余热生产蒸汽,再利用高压蒸汽发电等解决公司部分生产用能源和动力问题,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生产线,有利于降低公司的生产运营成本,实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目标。

4.盈利预测

随着公司积极推进在建拟建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我们做以如下假设:(1)价格方面,2022 年公司聚乙烯醇、醋酸乙烯、PVA超短纤、切片、可再分散胶粉价格有所上行。2023-2024 年聚乙烯醇、醋酸乙烯价格基于 2022 年水平向下调整,2023-2024 年PVA 超短纤、切片、可再分散胶粉价格较 2022 年持平。(2)产量方面,公司采取灵活的生产方式,致力于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因此公司聚乙烯醇、醋酸乙烯、PVA超短纤、切片、可再分散胶粉产品产量有所上行。此外,公司前期投产项目以及计划于 2022 年三季度投产项目陆续放量有望带来产量增加。公司100%收购皖维皕盛,拓展 PVB 中间膜业务,会为公司带来一定的业绩增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