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武全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今上饶),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后者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今天温习一下《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原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透过这首词,我依稀看到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那年,辛弃疾刚好34岁,正值壮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他怀着“驱除鞑虏,还我河山”的豪情壮志,渡江南下,投奔南宋朝廷。可南宋朝廷对他并不信任,也不重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抱负,心情十分郁闷。
不久,正赶上元宵佳节,为了排解心情,他独自去赏花灯。入夜,南宋都城临安一派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歌舞升平。满城花灯,恰似春风吹开的花朵,挂满了千枝万树。漫天烟火,璀璨绚烂,如同东风吹落的流星雨。车如流水马如龙,宝马拉着雕饰华丽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来来往往,只留下阵阵香风,飘满一路。不远处,凤箫吹奏的悠扬乐曲,飘飘渺渺,忽远忽近,随风飘动。玉壶的灯光十分柔和,不停转动,天空皎洁的月亮,也在泼洒着清辉,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鱼形花灯,龙形花灯,此起彼伏,上下翻飞,整个晚上,都在不停的舞动。
在这个繁华的夜晚,他走在热闹的街道上。街上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她们头上戴着各式各样的亮丽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个个姿态娇丽,她们时而面带微笑,时而语笑嫣然,时而欢声笑语,带着阵阵香风,从他身旁翩然而过。此时,他不仅想起自己的心上人,她一定也在这里。于是,他开始在人群中千百次地寻找,那个与他结缘的女子,却始终不见她的身影。不经意间,猛然回首,却发现那个人,孤零零地站着,在那灯火稀稀落落的地方。一眼看去,正迎来她那惊鸿一撇。灵动的眸子,含情脉脉,飘逸的裙带,优雅的身姿,是那样的温婉动人。原来你也在这里,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他们彼此相视一笑,牵着手,朝花灯深处走去。一段金玉良缘,便在这良辰美景奈何天中,悄然开幕。散场时,台下的看客,久久不愿离去。
好了,故事讲完了。这首词,或者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执着和坚持,无论是事业、工作、生活,还是爱情,都要不懈努力,不懈追求,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也许,成功的喜悦,就在不经意间来到你的面前。
2020年11月18号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纵观中国历史,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且大有成就的词人,简直是凤毛麟角,算来也只有辛弃疾和贺铸。而辛弃疾又比贺铸名气大的多,成就也大的多。辛弃疾作为一代词豪,虽不能说在宋词榜上独占鳌头,但起码可以与苏轼并驾齐驱,被看作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上次复习了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体会了其侠骨柔情的一面。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真正体会一下其豪放的一面。原文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的大意是:如今我已无法亲临前线,征战沙场,只能是醉生梦死。即便如此,我仍对陪伴我征战沙场的宝剑情有独钟,在醉梦里,也不忘挑亮油灯,仔细查看那把宝剑。看着看着,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犒赏三军。让士兵用乐器演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全然是一幅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的景象。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一意,矢志不渝,只想为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从而博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老翁!
其实,辛弃疾创作的这首词,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那么陈亮又是何许人也?陈亮,字同甫,是南宋很有气节的政治家、文学家,力主全力抗金,因言获罪。那年冬天,陈亮刚出狱,决定从浙江老家出发,拜访隐居江西的辛弃疾。那时漫天鹅毛大雪,但是挡不住他的一腔热情。二人开始雪中煮酒论英雄,天下大事谈笑中。陈亮文才、口才俱佳,与辛弃疾在政治上主张一致,又都是文学男中年,二人“基情”燃烧,直抒胸臆。半夜酒醒,陈亮回忆起昨夜的慷慨陈词,不由大吃一惊,他担心平时沉默寡言的辛弃疾多心,就连夜盗走一匹骏马遁逃。辛弃疾知道官场备受打击的陈亮的心思,就写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赠送给陈亮,暗示陈亮自己也是性格直爽的人。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二人的友谊,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这首词是辛弃疾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代表作,开篇就让人血脉贲张,写尽英雄末路的无奈,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词人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但词人的一腔报国之志,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还是在梦中,时刻都不能忘怀。这首词开篇“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梦回闻角、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充分体现了其豪放词人的典型风格。这种豪放,仿佛带着阵阵金戈铁马之声,是一位乱世英雄流着血泪的呐喊,悲壮、有力、震撼人心。这种豪放,喷涌着爱国主义的热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2021年元月17号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前曾经两次介绍过辛弃疾,今天,不再重复其简介。而是,概括地评价一下辛弃疾。学界普遍评价:千年难出一个辛弃疾!用一句话形容辛弃疾,那就是:“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写诗!”说到他的勇武,恰如霸王再世,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三国演义里关公、张飞、赵云毕竟是小说中的人物,而辛弃疾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人真事,可见其胆略之高、武艺之强。说到他的诗词,其潇洒如东坡再生,与苏轼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苏辛,而且他创造了宋词的另一个高峰,被后人称为“词中之龙”。然而,如果要评价辛弃疾这一生,可以说,其毕生志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生不逢时,明主难觅,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不得不“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这首词的大意是:那一天,我登上江西赣州的郁孤台,登高望远,睹物思人。俯瞰台下激荡奔流的清江水,不由得想起,这浩荡江水中,又饱含多少流离失所之人的眼泪?我举头远眺西北方的长安,可惜,无数青山,重重叠叠,隔断望眼。然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有多远,水就有多远。再多的青山,又怎么能够把江水阻拦,浩浩江水终究还是不停地向东流去。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江岸一片向晚的景色,此时的我,却满怀愁绪。侧耳倾听,远处深山里,清晰地传来声声鹧鸪的悲鸣,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从辛弃疾这首词的题意来看,“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那年,辛弃疾36岁,任江西提点刑狱,也就是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和纪检,途经造口。望着眼前日夜流淌的赣江水,想到40年前金人追击隆裕太后,一直追至江西万安县的造口,仓皇逃窜的太后,在造口弃舟而行,方能逃脱,此为何等的国难大辱。更想到金兵一路烧杀抢掠,许多百姓横死街头、尸横遍野,许多百姓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许多百姓告天无路、欲哭无泪。不禁满眼含泪,写下了一首千古伤心之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让人痛彻心扉。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用极高明的比兴艺术,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堪称词中瑰宝。这首词最经典的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充分表达了词人宽广博大、积极向上的情怀。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谁的年轻无挫折,谁的年轻不迷茫。年轻时,奋斗了,坚持了,即使无法实现最大梦想,回头往事,也会无怨无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谁也不会苦一辈子的。前路漫漫,无惧得失,顺其自然,未来可期。世事变化无常,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无论悲喜,我们都要记住,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是你的最后还是你的。
2021年2月8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的大意是:江山千古依旧,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割据江东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是当年繁华的歌舞楼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都随着历史的无情风雨吹打而流逝。眼前,夕阳照着杂乱的草木,还有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装备精良,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势好像猛虎一样,长驱直入,万里奔袭,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而到了刘裕的儿子南朝宋文帝执政的时候,好大喜功,轻率鲁莽地于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再度封狼居胥山。结果只落得徒然向北望着追兵,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祀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资料记载,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辛弃疾六十六岁那年。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重新得到启用,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公推为其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全词自始至终都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整首词佳句叠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高度赞扬了那些气势恢宏雄图霸业的英雄们,进而也展现了他自己想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透露出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再进一步来看,这首词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较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比拟的。单就这首词来说,词中的典故虽多,仔细推敲,每个典故都用的十分贴切,均能恰如其分地达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譬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精准地表达了其始终不忘为国建功的梦想和追求,从而真正体现了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2021年5月30号
《清平乐·村居》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原文如下: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
这首词的大意是:用茅草搭起的草屋,屋檐又低又小。清浅的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耳畔传来温柔暖软的吴地方言,正在乘着酒意,相互逗趣,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两个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呀?
在小溪东边的豆田,大儿子正在锄草。在家里的院子里,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此时正当顽皮淘气的年纪。只见他趴在溪头草丛里,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专心诗词创作,其诗词作品的二分之一在上饶创作。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他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体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为人们呈现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悠闲自得,温暖惬意。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平中见奇,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人生壮志难酬,待光阴逝去,淡看人生,才发觉:生活,有味可寻,清淡的欢愉才是最宁静温暖的人生。其实,这不正是辛弃疾屡遭仕途不顺的打击,经历了大量人生积淀之后,自己最终所要追求的恬淡生活情调吗?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只要你愿意,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舞动着曼妙的身姿,给我们演绎出不同的惊喜和意外。
2021年7月5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的大意是:人间最美是少年,年轻的时候,无忧无虑,不懂忧愁的滋味。那时,风华正茂,喜欢登高远望,指点江山。那时,激情飞扬,喜欢登高远望,挥斥方遒。为了写出一首新词,分明没有忧愁而硬要说有愁。
世事沧桑,报国无门,现如今饱受忧愁之苦,深深懂得个中滋味。却是有苦难言,想说又说不出。心有所虑,想说却说不出。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感叹一声: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位于江西省广丰县的博山游览,博山状如庐山香炉峰,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题壁词。整首词通篇言愁,首先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然后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来看,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个年少英雄,孤身一人,深入敌营,擒拿叛徒,雄才大略,意气风发,根本不知道愁为何物。谁知投奔南宋后,却得不到重用,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在艺术手法上,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将他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这首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虽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但大抵也逃不过辛弃疾这样的情感历程。富足也罢,贫穷也罢,有家庭和父母的庇护,少年时光总是无忧无虑的,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真正有压力的是步入成年,独立生活以后,情感的,事业的,家庭的,各种忧愁烦恼纷至沓来,躲也躲不开,逃也逃不掉,抛也抛不下,真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有些事只能自己去消化,却不能向别人倾诉,成年人往往是所有问题自己扛,在外人面前总是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正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21年10月24号
《鹧鸪天·送人》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的大意是:送别的曲子已经唱完,而泪水却还未干。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多余的事情,多吃饭才是最实惠的。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树木送向无尽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遮去一半。
古往今来,都有使人愤恨不已的事情。怨恨太多,何止千件万般。岂只离别才会使人悲伤,聚会才会使人欢颜?虽然江上风高浪急,未必就最有险恶。殊不知,更有人生道路才更为艰难。
据记载,这首词作于辛弃疾38岁那年春,当时他正在自豫章赴临安的途中,期间,他与朋友相会,又在江上送别友人。这时候,他在仕途上已是经过不少挫折,所以,深有感慨。因此,创作了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辛弃疾这首《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作。整首词先后共使用了三个典故,笔调含蓄自然,毫无雕刻之感。既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也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显示了辛词的大家气度。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托意深刻。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篇幅虽然短小,而包含的思想情感却非常丰富、非常深厚,动人心弦。而辛弃疾所说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触,毕竟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很多人为原因造成的离别,以及遗憾怅恨的事情。我本有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你以诚心待人,别人却不一定这样认为。人世间,最看不透的就是人心。
2021年12月8号
《清平乐·春宵睡重》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春宵睡重》,原文如下: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这首词的大意是:春困秋乏,春夜里睡了一个沉沉的觉。在梦里,我又梦到我和你送别的场景。我赶忙起来,在枕边寻找那对玉凤发钗。找了半天,才醒悟过来,原来,那是梦啊!
自从买下这对玉凤钗,卖玉手饰的人也走了。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离别的日子,我每天以泪洗面,泪流成河。我情愿把泪水流成河水,一直不停地流,直到流到你的身边。
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春宵睡重》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写一个闺中少妇,与所爱的人,一别经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是所爱的人变了心,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描写了离别的苦闷之情。这首《清平乐·春宵睡重》写得情凄意切,感兴淋漓,细腻感人,婉约秀娟,借女主人之口,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辛弃疾的心扉。
纵观全词,辛弃疾一改以往的豪放派风格,这首词如娇艳的春兰,十分婉约,十分娟秀,千回百转,柔情万种,形象生动,维妙维肖,语言妩媚,细腻感人。而这样的诗词,辛弃疾是很少写的,同时少妇的心态,就性别而言,他也是很难感受的,只能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听去思考,但是他却可以写的如此之好,如此之妙,令人心生敬意,也让我们领略了他丰饶多姿的艺术才华。
词中“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尤其振聋发聩。如果想念有声音,恐怕人们早已震耳欲聋。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思念到了极致,只希望自己的泪水可以流向爱人,告诉他自己的思念。正是这种夸张化的描绘,使得人们对少妇的心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将情人的离别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首词看似写等待音信的离别人,实际是表明抗敌意愿的不能抒发,如今意愿依旧强烈,但并不悲凉,辛弃疾的意志是收复河山,“流也流到伊边”,一有机会,他仍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所作为。
2021年12月2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