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做“江郎才尽”,意思是说一个原本有才华,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到后来却才华耗尽,就像那个“江郎”一样,写不出什么有水平的东西来了。这个“江郎”是谁呢?他就是南朝有名的才子:江淹。
据说江淹小时候,不仅是个高智商的“神童”,而且还特别勤奋好学,六岁的时候便能写诗,十八岁便能将《五经》“倒背如流”,他所作的《恨赋》、《别赋》更是因为文思隽永,被誉为千古奇文。这么一个大才子,怎么会在身后,就让一个充满贬义色彩的成语伴随了一千五百多年呢?
原来江淹到了晚年,生活舒适安逸,再无佳句出世,世人因此皆道:江郎才华已经耗尽,所以才会再无所出。这件事倒是成了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以至于后世提到江淹,便会想到“江郎才尽”,而忘记了他年轻时所做的锦绣文章。
那么江淹又是如何才尽的呢?这事还真的值得好好聊一聊。
一、民间传说很神奇
关于江淹才尽的缘由,在民间流传广泛的有这么两个传说:
1、郭璞讨笔传说有一天中午,江淹正在凉亭中午睡,恍惚间突然看到大文学家郭璞走到自己身边,对自己说:“我有一支笔落在你这里久矣,现在正揣在你的怀中,请将笔还给我吧。”江淹半信半疑地往怀里一摸,果然掏出来一支五彩笔,于是,江淹便将笔还给了郭璞。
可是自江淹一觉醒来之后,便文思全无。这位曾经因文章才动天下的大才子,竟然再难写出佳句,从此后便“江郎才尽”了。
2、张协索绸缎这个说法依然是在梦中,不过这回他梦到的不是郭璞,而是西晋大文学家张协,而这次张协向江淹索要的不是五彩笔,而是几匹绸缎。当然最后的结果,与郭璞讨笔是一样的,自从张协梦中取走绸缎后,江淹便从此“才尽”了。
二、江淹的人生际遇,恐怕才是他“搁笔”的真正原因
当然不管是郭璞讨笔,还是张协索绸,都只是传说而已,平时聊天讲故事解解闷儿还是可以的,却不能当作江郎才尽的真实原因。江淹晚年不见佳作的原因,恐怕跟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宋顺帝时期,江淹曾因为才华出众,而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在建平王身边做文书工作。后来广陵令郭彦文获罪,其口供牵连到江淹,江淹也被投入大牢中。
江淹在狱中用自己的如花妙笔,写文章为自己鸣冤。刘景素看过之后,非常爱惜江淹的文采,便将他释放。后来江淹又因为策论文章做得出色得到上司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在南朝的宋、齐、粱三朝皆为高官,去世后被梁武帝赐谥号“宪伯”。
品味一下江淹的人生经历,二十多岁初入仕途,开场并不顺利,还有了牢狱之灾,可是偏偏是这段时期,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最高。后来江淹纵横官场、青云直上,官做得越来越大,可是能拿得出手的诗文作品却越来越少,这又是为何呢?如果让笔者分析,无非是下面这两点原因:
1、公务缠身,忙于应酬。精力基本都用到研究官场厚黑学去了,哪还能够沉下心来研究如何写出好文章来?只怕是连写文章的灵感和感悟都消失在官场忙忙碌碌的日常事务中了。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仅仅限于江淹,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是在官职被贬黜,或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作品最多,抒发的感慨和感悟也最能打动人心。古代的官员,往往越被边缘化,越会有大把的时间,来品味人生。
而在事业风光无限,前程似锦的时候,往往都是琐事多、应酬多,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慨叹生活,借文抒怀了。想来江淹的境遇,也是因循了这样的轨迹,所以说,越到后来,越没有时间和心思琢磨诗文、辛勤笔耕了。时间久了,自然生疏,也就懒得再去写什么作品了。
2、也有人认为,江淹是害怕才高震主,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所以才主动封笔保身的。笔者觉得这样的观点也是不无道理的。
江淹出身贫寒之家,自幼苦读,除了天赋之外,才学也是靠自身努力,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是下了苦功的童子功,怎么可能在人生的壮年时期,才华说没有就没有了呢?
如果说,他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明哲保身,从此封笔,确实很有可能的。毕竟言多语失,他年轻时受郭彦文牵连,招致牢狱之灾,多多少少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江淹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放弃了文学发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表面上的“才尽”,很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其实,江淹除了文学才华,政治眼光也是相当敏锐独到的。齐东昏侯元年,崔慧景拥兵造反,士族官绅见形势不妙,纷纷投降了叛军,只有江淹紧闭大门,称病不出。后来没过多久,崔慧景一败涂地,众人不得不对江淹判断时局的本领佩服不已。
后来萧衍率兵起事,官绅们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全都猫在家里静观其变了,只有江淹把旧朝的官服一脱,麻利儿投奔了萧衍。后来的结果大家应该知道了,萧衍获胜、建立梁朝,成为梁武帝,而江淹也因为判断准确,站队及时,受到了梁武帝的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
我相信江淹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八成会成为一名炒股的高手,看看这一动一静的两次政治判断,精准程度简直犹如神算。那么问题也来了,虽然人生后半段没有写出好文章,但在政坛上如此出色的江淹,真的能够算是“才尽”吗?恐怕说他是调整了一下人生的发展方向,由文学之路,改道为政治发展,会更为合理贴切一些。
江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益苦力,求身后之名哉?”这就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人生活在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何必为了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身后留名,费劲吧啦地白白辛苦呢?
这么看来,世人流传的所谓“江郎才尽”,恐怕是对江淹的误解,他应该只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自己更喜欢,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去谋求发展而已。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江淹年轻时代攻文赋,成就斐然;中年之后谋仕途,也能一帆风顺,这种“干一行,行一行”的本事,哪里是什么“才尽”的表现,简直就是会被世人羡慕不已的社会精英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