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明代学者陈益祥提出了“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绛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就是强调怡情养性,从而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维持机体健康。

养生核心就是要做到五养(六养之法古人早把养生那点事琢磨透了)(1)

水声养耳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的《西湖纳凉》道出了水声养耳的美好境界。

从中医的角度,“肾主水”,倾听水声因而能够收敛肾气,保养肾精。“肾开窍于耳”,水声可使耳道清静,伴着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养生核心就是要做到五养(六养之法古人早把养生那点事琢磨透了)(2)

国内外临床上则有用海浪声治疗耳鸣的方法,如聆听瀑布声或海浪声,可以有效缓解耳鸣症状,有助于耳鸣的康复。另外,耳鸣者多伴有情绪焦虑,有条件的患者多置身于自然环境的水声,更具舒缓压力的作用。

绿草养目

以中医五行理论来看,绿为青色,五行属木,五脏中对应肝,肝开窍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绿树之中,自然养眼养身

养生核心就是要做到五养(六养之法古人早把养生那点事琢磨透了)(3)

但“绿养眼”并不代表我们只要盯着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获得,而是强调人要走进大自然,目之所及,尽可养目。因此,远眺才是其核心要义

傍晚时分光线比较柔和,远眺青山绿树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睫状肌,缓解眼疲劳和纠正近视的效果也更好。

观书养心

山水景物为第一自然,而书籍是纸上的风景,通过阅读游记、山水诗也可领略自然之美,此可谓“第二自然”。

养生核心就是要做到五养(六养之法古人早把养生那点事琢磨透了)(4)

心主神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阅读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有助推动心阳,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生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养心修德。

德从何来?读书正是一个经济又实惠的绝佳途径。读书就是培养胸中的山水,通过明晓事理来实现自己内心的平静,从而养心养性。

琴书养指

宋代文人欧阳修认为,弹琴可以治病。他在《琴说》中说:“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养生核心就是要做到五养(六养之法古人早把养生那点事琢磨透了)(5)

而书法通过手、腕、臂带动全身,其功能与气功、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的执笔、运指是基本功,要求指实掌虚,五个指头一起用力。

当人们把精力投入到弹琴、挥毫之中时,心情自然就会静下来。

权履养足

“足为精气之根”,足底穴位是人体多个脏器的反射区,因此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腿足状态差,容易导致气血不畅,百病丛生。老年人选择一根合适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撑力,提供关节保护,减少损伤

静坐养筋

中医认为,静则养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所以,静坐可以柔肝舒筋,气血得以收敛、潜藏,则筋膜得养,最终达到养神、养身的目的。

养生核心就是要做到五养(六养之法古人早把养生那点事琢磨透了)(6)

简单的盘腿静坐,配合均匀缓慢的呼吸、闭目养神,每晚入睡前静坐15分钟左右,可有效舒缓紧张压力,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

以上“六养”,在培养高雅情操的同时,可使脏腑和顺、气机调畅,实现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