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祖籍河南商丘夏邑)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孔子一生的最大成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孔子一生的最大成就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祖籍河南商丘夏邑)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孔子诞辰于公元前551年,就是说在孔子诞辰290年前我国没有文字史料 ,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 》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可见在中华5010年文化史上 ,孔子文化上承2449年的中华文化,下启2561年的中华文化——承上启下。孔子是中华上古2449年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 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勤奋好学,泰山问翁、问礼老聃、访乐苌弘、学琴师襄、太庙问礼。这一切 都说明孔子言“礼乐”学“礼乐”,而不言“天命”和“鬼神”。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汉书·艺文志》记述了《易》的演变过程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易》在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 易传》是第三阶段 。是谁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的呢?不是伏羲,不是周文王,而是孔子 。据《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喜《易》不重筮占,重在“观其德义”。他作的《易传》由《易》的“ 筮占 ”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七百二十二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前四百八十一年 )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 春秋 》 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书写历史确立了原则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微言大义,即褒善贬恶的“春秋笔法”。《春 秋》大义实行起来,天下的乱臣贼子都害怕了。《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 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孔子办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即使在担任鲁国 公职期间,无论白天的公务怎样繁忙,退朝之后仍要和学生们讨论学问。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批学生跟随他左右,无论走到哪里,孔子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他们既 是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朋友,又是切磋学问、教学相长的师生。就是在遇难于匡、蒲,绝粮于陈、蔡之际,孔子仍坚持给学生们讲习礼乐。他走到哪里,就把文明 和知识传播到哪里,因而随时有新学生拜他为师。太史公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概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些学生 分别来自鲁、齐、卫、秦、晋、郑、宋、陈、吴、楚等许多大小诸侯国,学成以后又奔赴各诸侯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 易等各项活动。其中有很多学生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大商人,有的甚至成为王侯之师。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他制定的办学纲领是“智、仁、勇”全面发展以德育为本 , 办学对象是“有教无类”,办学目标是培养“贤德人才”,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术“六艺”六门课程,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 善诱”的启发式。他告诫弟子“学”与“思”要相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等。这都是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孔子提倡教师以身作则 ,师生教学相长。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兴办学校、全民教育和培养有道德、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 、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孔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无道,邪说暴行乱作,主要是人的道德出了问题。为了根治这一痼疾,孔子作为古代 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以救世化民为己任,毕生所探索的就是“怎样和平、怎样和谐、怎样发展、怎样幸福”的道理。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 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 ,而且提出了以“道”为途径 ,以“德”为灵魂,以“仁”为核心,以“义”为标准 ,以“礼”为载体 ,以“智”为凭借 ,以“信”为行动 ,以“忠”为目标 ,以“孝”为基础 ,以“勤”为根本 ,以“公”为理念 ,以“省”为内求,以“和”为中心,以“忠恕”为纽带,以“中庸”为最高境界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论语》中蕴涵的“ 中华十德 ”是人之魂、家之魂、国之魂,是人类“和平、和谐、发展、幸福 ”的灯塔 , 是儒家学说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功能所在、真谛所在,是培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基 础。孔子文化是智慧之灯、文化之根、道德之魂、和平之本、和谐之源、发展之衢、幸福之基、治国之宝。所谓“盛世搬儒家”搬的就是《论语》中蕴涵的“中华十 德”。
为实践自己的观念,孔子一马当先,忠于自己的祖国——大中国(并非单指鲁国),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有残疾的哥哥,疼爱自己的夫人和儿女,对人类社会充满 仁爱;他坚持正义、道义和大义,以礼善待周围的人;他聪明睿智,博学多才,不辞劳苦,风餐露宿,周游列国十四年,为整治那个无道无德的混乱局面 ——“以身殉道不苟生”;为建设一个有道有德的和谐社会 ——“道在光明照千古”。他不是脱离尘世,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他欲创立的是一个广阔的精神境界 ,他欲打造的是一套与世抗衡别开新面的德治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为孕育中国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以及在弘扬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团结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身体力行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毛主席认为“射、御”是中国古代的体育课。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学生们必须学会“射、御”这两门技艺(射箭后来还演变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礼俗 ) 。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 。《 礼记·射义 》记载:“孔子射于矍(jué)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这是说,孔子在矍相之地的菜园子里射箭,围着观看的人像一堵墙。孔子不仅射箭是位高手,而且驾车也很在行。不过,就“射”和“ 御 ”两项技能而言 ,孔子更偏重驾车 。这可能与他长期在外周游列国有关。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论语·乡党》记载的孔子对于腐烂变质的东西“八不食”就说明了这一点。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毛主席对孔子重视德育、重视身体健康十分欣赏和肯定。毛泽东把孔子的“智、仁、勇”改造为“德、智、体”写进党的教育方针。毛主席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有 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鱼馁肉败,不食’;'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毛主席在批 评“精神与身体不能并完”的谬见时列举了古今中外长寿的“圣人”、“大思想家”数人,其首位就是孔子。他说:“孔子七十二岁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
孔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营养卫生,说明他对“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和“无体是无德智也”有着清醒认识。孔子的认识和实践对后人重视体育与讲究卫生提供了参考,对后人加强体育活动和注重养生之道奠定了基础。孔子在我国体育卫生理论的形成与实践方面是开山之祖,做出重大贡献。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乐”,毛主席于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赞扬说:“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他把音乐列为六门课程中的第二门 。”(《毛泽东与孔夫子》)《论 语》 中最早出现的美的概念是——“君子成人之美”(《颜渊》)、“里仁为美”(《里仁》)、“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 佾》)。在这里,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思想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思想内容差一些。”孔子所 讲的《韶》和《武》 ,一个尽善尽美 ,一个美中不足。《韶》究竟哪里“尽美尽善”,《武》究竟哪里“尽美而未尽善”,现在已经找不 到标准答案。但是,孔子的话给予后人一个重要启示:乐舞的美与丑、好与坏、优与劣,主要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去判断、去评 价。这一美学理论一直指导着古代和现代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美学评论。可以说,除了内容和形式这两条标准,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标准了。
另一方面,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司马迁说 :对《诗》的三百零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可见 ,孔子是把美育寓于德育、智育、体育之中的。结合今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新审视孔子寓美育于智、仁、勇“三达德”之中的教育思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他对中国美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当孔子快五十岁时,阳虎失败。不久,孔子出任中都宰;一年内擢升为司空,接着升为大司寇。公元前五零零年,齐、鲁“夹谷之会”时,孔子担任总管会议礼仪的“相”,代理过短时间的宰相 。会上,孔子严格按照诸侯会盟的礼仪办事 ,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使齐国君臣畏惧,退还了过去侵占鲁国的土地。孔子在担任中都宰期间,所辖区域男守忠信,女知贞节,商业繁荣,万民乐业,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的道德政治源本于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孔子认为“法治”——用行政命令治理民众,用刑律惩罚他们,他们中的某些人为免受惩罚还会偷偷干坏事 ,而且没有羞耻之心;不如“德治”——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义来教化他们 ,他们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有好品格了。二者相比,孔子认为“德治优于法治” 、“自律优于他律”。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德治,离不开自律,所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明德慎罚、德主刑辅、以德育人,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实现天下太平、民富国强、国泰民安的理想目标。可见,孔子所说的德治并不仅仅是“博施于民而济众”,更重要的是“ 教化于民而治平 ”。孔子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有追求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两大德治主张 ,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目标。时空跨越两千多年 ,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在认识论上,“子不语怪、力、乱、神”,影响很大,从而使西方以上帝神灵为主要教旨的各类宗教始终无法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在世界观上,他主张 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初级阶段是“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在人生观上,他主张人人都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不做品行低劣的小人。在价值观上, 他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他以别人的忧愁为忧愁,以别人的悲哀为悲哀,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幸福为幸福 。在思想上 ,他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 ,主张“ 教之”。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道德政治,以德育人,仁者爱人。在经济上,他赞成民众之利,主张“富之”——爱民、养民、惠民、富民。在生活上,他主张持节行礼,重勤尚俭,童叟无欺。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等等。
孔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 ,人民的和谐,民族的融合,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统一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于公元三世纪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十七世纪又向欧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一六八七年巴黎就出现了拉丁文《 论语》 。到了近代,《论语》依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论语》中蕴涵的人文文化、社交文化、礼仪文化、教育文化、音乐文化、体育文化、卫生文化、养生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对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品德、思想、精神、人格、学识、 智慧、才能、理论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他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直至 今天,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为之感到震撼、光荣、伟大、骄傲、自豪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之瑰宝,都是孔子馈赠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事实表明,孔子不但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道德政治的倡导人,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华夏儿女总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而孔子就是那尊 “ 龙头 ”,就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因此 ,太史公司马迁尊称孔子是“至圣”。上述史实表明:孔子是一位“道德最高尚,思想最先进,知识最渊博,智慧最高超,才能最卓著”的名副其实的圣人。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