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1)

文|阡陌君

“我哪儿也不去,我死也要死在北京城。”

白家一大家子上上下下忙得乱哄哄的,都在准备着上马车,前往西安逃难。

洋鬼子进城了,枪响声弥漫着整个北京城,这炮弹都打到齐化门了,就连皇上、老佛爷都跑了,可白老太太却不愿意离开,一个劲地吃着匣子里的点心。

初看《大宅门》,我觉得白老太太真的是应了白三爷那句“我妈糊涂了一辈子”的话,大难临头了还吃点心,妥妥的是个糊涂虫。重温之后,我才发现并不是她糊涂,而是另有隐情,里边藏着秘密呢!

落叶归根

落叶飘向冥冥世界,归于沉寂。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它最后将深入泥土,化为淤肥,滋养另一个新的生命,这是它自身的延续和超越,也是落叶美丽的瞬间的永恒。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2)

人如落叶。

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无论游得多远,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落叶归根。特别是老人,这种归根的渴望越发强烈。

白老太太嫁入白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算是功德圆满了。她不管什么事儿,只顾着过好日子,没有挑事儿劲,糊里糊涂也过得不错。

白家二爷因诊出了詹王府大格格的喜脉,和詹王府彻彻底底结下了梁子。詹王府的二格格去世,詹王府要报仇,明明知道白家大爷是无辜的,却硬拉上他的一条命才肯罢休。

白家大爷落了个斩监候,白家大奶奶闻讯上吊自尽,白家经营的百草厅被查封,一代当家人白萌堂,心力憔悴,无力回天,与世长辞,含恨而终。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3)

白老太太一直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有一种感情,不是朝夕厮守,却是默默相伴。有一种语言,不必出声,却字字心声;有一声思念,无关距离,却可以沧海桑田;有一种相知,不必刻意,却可以醉梦千年。嫁给白萌堂,她如沐春风,因为她等到了那份相濡以沫的陪伴,她遇见了可以沧海桑田的感情。

她给他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早就视白萌堂为一体了。这么多年来,白萌堂持家,可以把钱财都给她,把事业都给她,把真心都给她,把深情都给她,甚至把命都给她。只是他习惯做,他不说。他爱人,是骨子里的那种爱,是那种可以历经岁月风霜的爱。她懂,她都懂,所以她才被宠溺成“什么事也不用管”的老太太。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4)

她一直在等,等着儿子长大成人,等着儿子成家立业,等着儿子有了独立持家的能力,那样她就可以和自己的老伴儿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

只可惜,她还没等到那个时候,白萌堂却先她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陪伴了自己一辈子的人,这种岁月积累的情分,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血缘上的亲近。白萌堂的辞世,对于他的孩子们来说,固然伤心不已,撕心裂肺,可终究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时间久了,伤口慢慢愈合了,疼痛也就慢慢减少,甚至消失殆尽。可对于白老太太来说,她的天塌了,她的故事也结束了。

她没有马上跟着白萌堂一起走,不是因为她觉得白萌堂的黄泉路走得不孤独,而是她还要守护着她和白萌堂爱的结晶,守护着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们是白萌堂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放不下的牵念。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5)

白老太太一辈子没离开过北京,她的家在北京,她的故乡在北京,她的丈夫在北京,她的根在北京。

如今,丈夫走了,她就想好好守着这个属于他们的家,好好收着孩子们,直到去见丈夫的那一刻,她要落叶归根,要和丈夫团聚,要去另一个世界继续陪着丈夫,要和丈夫再续前世未完结的缘份。

她不能离开北京城,因为她害怕,害怕自己在北京之外的城市忽然离去,害怕灵魂找不到归家之路,害怕落叶不能归根,害怕不能和丈夫再续前缘。

惦记着小儿子白颖宇

白颖宇和武贝勒合伙开南记,可武贝勒从来都不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人,他卷走了所有的钱,还跑去天津赌局玩乐,把输掉的账挂在白颖宇的头上。

明明白颖宇才是受害者,可他却要给武贝勒擦屁股;明明是合伙营生,可武贝勒却卷跑了所有银两;明明说好的一起发财,武贝勒却留下一个烂摊子给白颖宇。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6)

从来只有他坑别人,别人休想从他手里拿走半分半毫。可就是这样的白颖宇,却被武贝勒耍得团团转。

他不服气、他恨、他拧巴,他发誓一定要报仇。于是他用尽各种手段、耍尽各种心计,拼了命地寻找武贝勒和大格格的私生子女,以此引蛇出洞,敲诈勒索。

武贝勒狡猾得跟个泥鳅似的,他能什么也不做,任凭白颖宇割他的肉,喝他的血吗?

不,当然不能。

他找到白家的对头詹王爷,告诉他:“白家老三入洋教,已经有十几年了,王爷,白老三实在不是个东西,你想想,这么多年,他坑了咱们家上万两银子,这两个孩子至今都没有下落,他这是罪大恶极啊!王爷做主,千万别让他给溜了”。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7)

詹王爷带兵抓走了白颖宇。

詹王爷对当初丢弃两个孩子的事儿,心中的怨怼已经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愧疚、满眼的自责,再怎么说也是他的外孙,身上流着属于他的标记的血液,他要弥补,故而即便有二奶奶做保,他也坚持让白颖宇交出两个孩子才罢休。

詹王府对于白家来说,就是狼虫虎豹、心狠手辣,拿走白家大爷一条命的仇家,白家人只会想到詹王府如何折磨白颖宇,怎样摧残白颖宇,甚至想着法地要了白颖宇的命。就连白三奶奶都不愿意离开北京城,她放心不下,她要去找白颖宇。何况是作为母亲的白老太太呢!

白老太太的三个儿子里,她最疼爱、最喜欢、最宠溺的就是白颖宇。

明明都是从兰馨斋买来的点心,可白老太太却只吃白颖宇买的;明明都是儿子,可白老太太却对白颖园冷言冷语,对白颖宇满脸慈爱;明明白老太太说了不喜欢吃点心,可她却尝遍了白颖宇买来的每一块点心。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8)

白颖宇被仇家抓走了,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等不到儿子被救出,她怎么会离开北京城;不能带着白颖宇一起逃难,她怎么会独自先走;没有亲眼看见白颖宇被詹王府一起带着去了西安,她怎么会相信詹王府逃难会带上她的儿子。

她不知道这一去是不是就和儿子永别了,她不知道儿子这一次会不会因此丧命。她一个劲儿地吃着匣子里的点心,那是她深深地想念白颖宇,那是她对白颖宇满满的担心,更是她对最喜爱的儿子满眶满腹的爱。

不能带着白颖宇一起走,她宁愿留下来。

想念大儿子白颖园

白家大爷白颖园曾经送白老太太一个夜壶。

明明是白大爷专门找人定制的,可白老太太却气得很;明明白家大爷充分考虑了老太太的实际情况,定制了大敞口的那种夜壶,可白老太太却把夜壶摔得粉粉碎;明明白家大爷是孝顺,可白老太太却和他置起了气。

封建社会比较讲究礼教,所谓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指的也就是成年子女与父母相处时注意的底线。

夜壶是属于隐私物品,大爷送母亲夜壶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片孝心,但是没有顾及到母亲尴尬的心理,于是白老太太迁怒到那只无辜的夜壶上。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9)

这件事儿之后,每每看见白大爷,白老太太心中的那份尴尬就自动涌上心头,惹得她无地自容。

白大爷给她买兰馨斋的点心,她想都没想,直接说:“不吃不吃,不吃不吃,不吃不吃,我最不爱吃点心,拿走。

可她真的是不爱吃点心吗?

她只吃了一口白三爷递过来的点心,就知道点心馅里加了蜂蜜,是按照宫里的做法做的;再吃一口其他的点心,便说道:“这是鸡油做的,拌的是砂糖”。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10)

而且白颖宇递给她的点心,她吃得很大口,吃得津津有味,吃得一脸满足。

善良可以伪装,高兴可以伪装,但有些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伪装不了的,你越是刻意去掩饰,越会从自己的细节动作中展露无遗。白老太太是很喜欢吃点心的,并不是她对白颖园说的那样“最不爱吃点心”。

最痛苦的是,消失了的东西,它就永远的不见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却偏还要留下一根细而尖的针,一直插在你心头,一直拔不去,它想让你疼,你就得疼。

白大爷送的夜壶就是白老太太心头的那根针,她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大儿子,可当她想要给大儿子一份爱的时候,心中的那根针就狠狠地扎得她刺痛。

可如今,她想要再忍着疼痛再疼爱大儿子一次的机会也没有了。大儿子没了,落了个斩监候,永远地离开了,离开了白家,离开了她的身边,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连一丁点大儿子的气息都已经被风吹散了,消失了。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11)

她就是再想吃一口大儿子递给的点心,也没机会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

白颖园“死”在了大狱中,“死”在北京城里,这成为了白老太太终身的遗憾,她想弥补却没有机会了,今生如此,来世大概率也不会再续母子情分了。

在《挑妈妈》中是这样描述的: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前,都会在天上选择自己的妈妈,那么下一世,白颖园还会选择白老太太吗?白老太太心中的答案是否定的,不是她不想,而是她满心满眼的愧疚没有办法在今生告知儿子,她再也没有机会再吃一口大儿子的点心了。

大宅门为什么能当经典(重温大宅门才懂人畜无害的白老太太)(12)

她不愿意离开北京城,不愿意离开大儿子最后消散的地方,她大口大口地吃着匣子里的点心,她希望那是大儿子给自己的点心,她多么渴望能够吃上一口大儿子递过来的点心。

希拉里·克林顿说过一句话: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共同成长,彼此关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