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城#​#古墙#​

智城城址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曾是唐代澄州的州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包括两部分:覃排乡爱长村石俭屯西北方向450米处的智城垌古城;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坚固大宅颂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墙模型(城与墙一百六十三)(1)

智城垌古城

智城古城建于公元634年至682年,分内城和外城。面积6.19公顷。古城依山体为城垣,利用山间谷地的不同走向分为内和外城,城外建有池塘,与河水相通。现存城墙四道,城池三张,水井一口。包括一些地面遗物,如石臼、石马槽、石磙、石碾,以及少量陶瓷器、砖、瓦残片,原百越地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遗址。外城有武周时期的摩崖石刻《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为最早的方块壮字文物。对研究早期壮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为使用方块壮字书写的汉文碑刻残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剥庙山山脚的岩洞中。刻文时间为唐永淳元年(682年),是现存与壮族相关的最早的摩崖碑刻,也是最早使用方块壮字的文物。1963年,成为重新公布的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做为智城城址的一部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合坚固大宅颂包括序,四言颂诗三首,五言诗一首,共17行,381字,楷书。作者韦敬办,为岭南道澄州地区部落首领、澄州刺史。韦敬办在碑文中,自称出于京兆韦氏,“流派南邑”,叙述修建大宅园原因,并称颂大宅的坚固。有认为此碑对研究壮族韦姓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与韦敬办撰文的《智城碑》,称之为“岭南第一、第二唐碑”。

对于韦敬办及其家族的族群身份,有两种说法,一是出于京兆韦氏,流居岭南,二是当地土著。导致了关于广西部分韦氏族人是从中原迁居岭南后接受壮族习俗与当地通婚,还是岭南固有壮族居民改姓汉姓的争议。认为韦敬办出于汉族的观点依据,一是《六合坚固大宅颂碑》自叙出于京兆韦氏,二是《智城碑》为骈文体裁,有六朝文风,作者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至明清,广西地区的壮族土司家族多自认为中原汉族后裔。近代有研究观点认为,壮族土司自称为汉族后裔多为“攀附”。有研究认为韦敬办所称的京兆韦氏亦是攀附,同时认为《智城碑》的文学水平高于《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智城碑》作者受过良好的汉文教育,更接近汉族文人,两碑作者文化水平远超当地土著。

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墙模型(城与墙一百六十三)(2)

汉语译文

序言

澄州无虞县澄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

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辬制。

维我宗祧,昔居京兆,流派南邑。上望无阶。列牧诸邦。数封穷日,分条县宰,不可无□。

自余承彝,获称登次,开场拓境,置州占村,如雪草冢垠崖。宜于今日也。

其近修兹六合坚固大宅,以万世澄居。博文,则物色益兴;用武,则悬帜斩绝。一人所守,即万夫莫挡;纵开疆于数千里,勿劳余一矢。黎庶甚众,粮粒丰储,纵有十载无收,亦从人无菜色。回波所利,不耕亦获之食;木之所多,未乏南山之有。若池之流,岂不保全之祚者舆?聊述短辞,用申诚曲。云尔。

颂曰:

皇皇前祖,睦睦后昆。上祢京兆,奕叶高门。流派南地,盖众无论。遍布诸邑,宗庙嘉存。其一

世世相习,意也不难。乡士首渠,民众益欢。文武全备,是君最安。猛兽渡逭,本郡穷残。其二

庶男志壮,妙女更极。人皆礼仪,俱间秽色。苗桑滋耽,耕农尽力。斗争不起,咸统区域。其三

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墙模型(城与墙一百六十三)(3)

五言诗

诗曰五言:

近渎纵横越,梦岱去来阑。 千岭为远绝,三峡以瞿难! 庶捷犹乘跨,郡猿岂能观? 若固于兹第,永世保无残!

唐永淳元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十五日聊摄

智城碑为使用方块壮字书写的汉文摩崖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覃排乡智城山,刻于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城城址的一部分。澄州大首领,澄州剌史,韦敬办撰文,无虞县令韦敬一刻制。该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自右而左竖刻,字宽约1.5厘米,共计1108字。

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墙模型(城与墙一百六十三)(4)

#广西#​#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