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主打教辅产品的图书公司,我在里面看到了严谨:新教材一出来,第一时间新旧版对比。拿语文教材来说,看目录,是否有增删篇目;看文章,段落、字词、注释的删改;看字,会认字与会写字的变化;等等。你以为只看字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连句子的标点符号都要一一对应,细微至极,令人敬佩。

而这,只是语文教辅的日常操作,对于初入职场的小白来说,属实让人对编辑行业产生无比敬畏之心。可惜之后却大失所望,这也只是这家图书公司语文教辅的唯一高光了。当时的语文教辅是先请专家团队编写,再由图书公司的编辑进行加工,最后交由出版社送审。

咱先说专家团队,属实是把专家二字玩明白了,堪称专家中的大家。与一特级教师或者有名的教育局研究员签约;是的,署他的大名,活儿却是他的小团队干,他的小团队里有没有有经验的老师、有没有认真研究过教材大纲、有没有著名的研究成果等等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知道我们看到的交稿内容可以在网上搜出不少同款,当然也有同款的高仿版、低配版,想来这几位老师编得很是辛苦。资深老编辑呢,负责审稿,审着审着就头大,一开始低声下气请专家改稿,后来为了抢夺上市时间,自己动手改,无偿那种,而这,也只是日常操作。

为什么不换个专家呢?这就是专家的高深莫测之处了,旁人是不知道的。唯一清楚知道的是,主编一边开大会指责专家团队如何不尽心不称职,一边夸耀这位专家如何鼎鼎大名,体谅贵人事多,顾及不到,但是书上有他的署名,市场反响将会如何如何等等;一边对老总骂骂咧咧,明里暗里道出稿费少编写累的真相,一边不咸不淡地安慰编辑,说忙完这一段时间就好了。大家心里都知道,忙完上半年有下半年,忙完今年有明年,除非不干,然而等大家情绪稳定,主编又加一把火,这套书急着上市(也不知道哪套书上市不急),催促大家加加班,在公司加在家加都行,一定要赶出来,然后催催催,夺命连环催。奇怪的是,大家都没有反抗,一致不要命地加班;奇怪的是,一年不落地与这样的专家团队合作,他们的稿费,不降反升;奇怪的是,专家和老总真不是亲戚,真专家也。

接了任务,就得加班赶稿。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加班就能写出符合市场的好稿子吗?一年市场调研不超过三根手指头的次数,哦不,两根,甚至一根手指头都没有的次数,无异于闭门造车。这里有一位老编辑,干了八年多,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位老编辑的话可以让人奉为圭臬了。当时老编辑对新编辑说,解释不要随便写,更不要网上查,网上的东西都是人编的,都是假的,要看专门的工具书。所以,那时候的字典词典,人手一套,所有能在这种工具书上查到的解析,必须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也不能改动的情况下照搬。有撤下来的这么一条热搜,新华词典或者现汉第七版,对“玩弄”的举例都一样,然而这对编辑来说,工具书上的解析举例不合理,意见可以保留,但是稿子不能动。是的,不能动,因为字典词典(的出版社)是权威,就像教材是权威,教材错了,教辅产品也要跟着错,要与教材一致。是知错也得犯,哪怕出版社送审,人家提了修改意见,我们也能反驳出版社(小出版社怎么比得上大社,人家是权威);但如果胆大包天把错的改对了,和教材和新华和现汉不一样,家长啊老师啊经销商啊就会说这是盗版书,然后痛失大片市场。本来就当废纸卖的书,痛失市场无异于自断经脉,傻子才干这种事儿。良心出书,老总哪有良心那玩意儿。

这不,教材出问题了,图书出问题了,上热搜了;字典词典也出问题了,热搜被撤了,嗯,权威。撤不撤的想看的人都看了,就是这出了声明的,一丢丢反思道歉的意思都没有,重新让专家审查,也不知道能不能明白广大网友也想查查专家。

图书公司累吗(教材图书字典词典)(1)

现汉第七版

至此,有预感细节不能再说。不是这行业的人或许不知道编辑的工作,哪怕是这行业的也不一定这么工作,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图书公司、这样的资深编辑以前就存在,现在也存在,未来不知道能不能存在。怀着对编辑工作的无比崇尚,到大饼破灭,希望这只是广大图书公司中最渺小最不值一提的一家,不然,书将不书,未来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