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天气有着太多可吐槽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温,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西北地区,高温的猛烈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超过了往年。国家气候中心8月17日发布消息称我国这次高温天气已经持续64天,是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也有专家称今年或是由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对南方地区来说,更让人郁闷的不单是炎热,还有缺水。
以往每年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降水都远超北方和西北地区,但是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却遭遇了十分罕见的干旱,进入8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水位普遍创同期历史最低;嘉陵江不少河段几乎见底,有人拍摄的河滩视频发到网上被误认为已干涸;其实不仅是嘉陵江,长江流域中下游所有支流水位几乎都要比往年要低;重庆地区至少有51条河流近乎干涸,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六省市农田干旱面积967万亩,仅江西省就有138万人受旱灾影响;水利部启动这6个省市的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诸如此类的消息天天都在出现。
上下图为嘉陵江已经部分干涸的河滩。
不过,长江缺水最明显的两个地方其实是洞庭湖和鄱阳湖,长江中下游的这两大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其中洞庭湖多年平均面积为25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蓄水量约220亿立方米,最大的时候面积可超4000平方公里,蓄水量在400亿立方米以上。
鄱阳湖多年平均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蓄水量260亿立方米,最大时面积可超4500平方公里,比我国第一大湖泊青海湖海大,蓄水量可超500亿立方米。
不过如今这两大湖泊比较让人失望,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一点湖泊的样子,基本与河流无异了。
上图为洞庭湖2020年8月15日(上)与今年的8月15日(下)的卫星成像面积比较,很显然,洞庭湖的大部分地区几乎都变成河道了,说如今的洞庭湖就是“洞庭河”也十分恰当。
上图为鄱阳湖今年的6月6日(上)与今年的8月8日(下)的卫星成像面积比较,相对于6月6日的面积,8月8日鄱阳湖的大部分地区都快“瘦”成河道了,又已经过去了10天时间,如今只会更“瘦”,也基本成为“鄱阳河”了。
上图为今年8月8日的鄱阳湖鞋山水域,往年满是水的湖滩上长满了青草。
洞庭湖与鄱阳湖被认为是长江的两个“肾”,汛期这里会汇聚大量的水,是湖南省和江西省的重要水源地,而且也可以给长江下游补水,而如果这两个湖泊缺水,长江水也可以倒灌入湖,部分解决干旱缺水问题,而且也能减轻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因此它们对保证湖南和江西省的水资源应用非常重要,同时也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态水资源调配有重要作用。
但是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都缺水,这两大湖泊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央广网8月17日报道称截至17日8时,长江湖口站水位为10.18米,较多年同期偏低6.42米,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为10.29米,较多年同期偏低6.37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只有803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97平方公里,相对于往年已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
洞庭湖的情况也差不多,从8月4日起,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就低于24.5米的枯水位,与多年平均每年10月26日前后低于24.5米的枯水位相比,今年是提前了80多天进入了枯水期,而严重干旱仍在持续,天气预报显示或至少持续到8月底。
毫无疑问这两大湖泊的严重缺水正在严重影响着湘赣两省的工农业用水情况,如此窘迫的水资源缺乏也正急迫地呼唤着这两大湖泊的综合性水利控制工程上马建造,就是让不少人心心念念的洞庭湖大坝和鄱阳湖大坝了。
洞庭湖大坝的建造目前还没有具体方案,一般认为会是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就是它的位置,其选址在东洞庭湖出口河段,即君山至城陵矶长约15.8公里水道。而这15.8公里又有四个坝址选择,一般认为其中的两个比较理想,即上坝址段是君山至南津港之间约3.5公里河段,下坝址段是洞庭湖一桥至拟建杭瑞高速洞庭湖二桥之间3.2公里河段,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工程规模可以更小,位于下坝址段的七里山是最理想的建坝地点。
已有的一个建造方案是这个综合性水利枢纽长约3400米,从右岸至左岸建筑物依次为:鱼道及电站、46孔低堰主泄水闸段(其中有两孔江豚通)、4线3000吨级船闸及10孔排砂闸、51孔高堰副泄水闸和左岸连接。
相对于洞庭湖大坝,鄱阳湖大坝的筹建工作相对更快一些,2021年的1月份,有媒体发布消息称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对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进行了批前公示,其中提到建设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统筹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水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方案,鄱阳湖水坝轴线总长2993.6米,比三峡大坝(2335米)还长658.5米,工程项目占地总规模为347.2公顷,有枢纽区、道路、管理房和管理区共四个功能分区。其中枢纽区由64孔泄水闸、3线一级船闸、鱼道和连接挡水建筑物组成,水闸顶部高程23.4米,取消了原有的总装机容量9.2万千瓦的水电站,其投资规模约为139亿人民币。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奉行的设计原则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以及统筹考虑鄱阳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需要。但是今年鄱阳湖和洞庭湖如此缺水的情况实际上又在倒逼设计者对该工程的设计理念进行反思,如果坝体过低或者没有坝体,不在汛期和洪水期对鄱阳湖拦蓄较多的水资源,恐怕无法长时间保证鄱阳湖区的用水需要,如果建造后再出现像今年这样汛期无水的状况,那么水利枢纽工程建造起来也将失去作用,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同样适用于洞庭湖水利枢纽工程。所以,汛期“瘦”成河的洞庭湖与鄱阳湖,其实也是在倒逼两湖大坝尽快开工,相信开建日期会随着水资源利用的紧迫性而更快到来。
或许会有不少朋友认为建造水利工程会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生态链造成很大的破坏,但其实出现涝灾或旱灾才是对生态环境和生命物种最大的破坏,因为涝灾会淹死很多的动植物,旱灾又会渴死或干死很多动植物,而建造水利工程的目的正是可以保证某些地区不涝不旱,这难道不是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生态链的最大保护吗?更何况水利工程是人类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基础设施保障呢!
实际上人类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体现在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上,人类文明迨始就是水利工程的兴建,数千年前对尼罗河的治理催生了埃及文明,大禹治水也被赞誉数千年,正是对黄河的治理成就了华夏文明,如今发达国家大部分都已完成了对其国内水资源的控制和改造,并享受着改造带来的福利。综合来看,两湖大坝的建造的好处也是远大于弊端的,对当地及长江中下游来说都将是造福工程。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8月17日文章《图说|干涸的汛期:长江中下游或现夏秋连旱》
《中国新闻网》8月17日文章《高温少雨水位下降 干旱灾害导致江西逾138万人受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