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冤家宜解不宜结”,说的直白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化解矛盾而不是深化矛盾”。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因一点点矛盾而互相撕逼,直至大打出手,有的甚至取其性命以泄心头之恨,最后落得个“你不好,我不好,大家都不好”的悲惨结局。

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不合适果断拒绝(对这样的人冤家宜解不宜结)(1)

如果当初能忍让一点,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你好我也好,岂不快哉!

理论上可行,实际上未必行!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呢?是因为彼此内心深处有一处怎么也拧不开的死结。

1、一怒之下捅破的网

在我七岁那年,因为一件小事,母亲感到有些愤怒。母亲告诉我,别人占了我家便宜还想抵赖。我站起身来,狠狠地跺了跺脚,发誓一定要讨个公道。

后来我才知道,此人是我伯母,她偷偷的将我家的几只小鸡仔占为己有,还装腔作势说,“这就是她家的鸡仔”。

90年代,市场经济在农村发展的如火如荼,养鸡养猪成了农民发家致富最快的捷径。我家紧挨着伯父家,我们都批发了一批小鸡仔,出于担心小鸡仔混淆不清考虑。

于是,两家都装了防护网,谁家的小鸡,网里网外一看并知。

可有时候,小鸡能钻破网兜跑出去,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好几次跟伯母扯皮,最后都是落得不欢而散。

起初,我还有点怀疑母亲的意气用事,提醒母亲再次确认鸡仔的主人,母亲用她那坚定而有力的眼神看着我,斩钉截铁的说,“那是我用红墨水做了记号的,你伯母家的清一色的没有标记”。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生气”,七岁的我,哪有勇气冲出去跟对方死杠到底,有的本事就是在自家门前跺脚。

父亲从地里回来,我把此时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他,父亲丢下锄头,就跑去伯父家评理去了。不巧,伯父出门在外,伯母在喂鸡仔水喝。

父亲在一旁质问了半天,意思是要拿回自家的鸡仔,可一旁的伯母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冷哼哼的说,“这本来就是她家的,为什么要还?”。

因为前几次的事,伯母没少“贪污”我家漏网的鸡仔,这次的事,让父亲有点忍无可忍了。

一向很少生气的父亲变得恼羞成怒,他拿起手边的铁锹,狠狠的朝伯母家网铲去,网当时就破了一个大洞,伯母斜眼看了一下父亲,低声的说了几句,就回屋去了。

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不合适果断拒绝(对这样的人冤家宜解不宜结)(2)

老家住的是那种普通的平房,因为就在隔壁,伯母家的谈话若声音大点,从我家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那晚,伯父回来后,伯母跟伯父大吵了一架,第二天,伯父碰见父亲时,就好像一切从未发生,忙自己的事去了。

伯母家的网破了,之前本来就闹过矛盾的两家,从此以后隔阂就更大了。

2、偏要娶个“傻”媳妇

虽说两家有隔阂不假,但终归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妯娌间的矛盾跟兄弟情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有伯父在此坐镇,伯母的情绪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不幸的事到来了,几年以后,伯父被诊断出肝癌晚期。

那时,我十一岁,正上初中一年级。因为镇上离家还有十里路,考虑到有晚自习,我选择了住读。

一次周末回家,母亲告诉我,快去伯父家看看他,大夫说他时日不长了。遵照母亲的意思,我去看了伯父,叫了他两声,他没有吭声,我不知道,他是不能吭声,还是不想出声。

之后一段日子,伯父硬抗着与病魔斗争,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就这样,留下伯母和一双儿女,伯父万般不舍的走了。

堂哥是个可怜的孩子,给家里干了几年活,眼看着到了结婚的年纪,因为嘴斜被相亲的人嫌弃,说了好几个对象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户腿瘸的人家答应了这么亲事,却被伯母与“门不当户不对”的理由给拒绝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伯母给堂哥说了一门好亲事,对方五官端正,仪表堂堂,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可关键是对方脑子出了点问题,不经常发病,偶尔发一下而已。

尽管大家苦口婆心费劲口舌,可伯母仍是我行我素,最终还是拍板钉钉下了最终的决定,给儿子娶个“傻”媳妇。

“傻”媳妇一到家,洞房当晚就闹了幺蛾子,“傻”媳妇发病了,准确的说,是发疯了,枕头、凳子、床单、被套,被扔的满屋都是,并且将堂哥暴打了一顿。第二天白天,“傻”媳妇被送回了娘家。

从此,堂哥重新过起了单身生活,可就在几个月后,堂哥的精神渐渐的出现了问题,他开始变得吐词不清,说起话来毫无逻辑性。

起初大家都不曾在意,又过了几个月,堂哥的情况愈发严重了,再到后来,堂哥就成了一个精神病。他不说话,看见人只哼哼哈哈,好像只有伯母知道他的意思。

堂哥成了精神病后,起初,伯母心情很差,渐渐地,伯母走出了这段阴影。

3、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不久后,堂姐出嫁了,伯母只能和堂哥相依为命。

两个人,四亩地,平日的劳作只能够维持他们日常的开销。

除了种地,暂时没有其他的收入,可是,眼看着村里其他人的楼房一座接一座盖了起来,自个儿心里痒痒,伯母动起了歪心思。

偷别人的东西,是最便宜的买卖。

起初,家里的母鸡少了一只,母亲以为是狗叼走了,后来采取了欲情故纵,将偷鸡的人抓了个正着,这个人就是堂哥。

教育一番后,堂哥就被放走了。

家里的东西有人看着,不好偷,就偷地里的东西,那是可以直接卖钱的棉花。

趁丰收的季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伯母头戴着手电筒,背着蛇皮袋,在周边的棉花地里这摘一小撮,那摘一小撮,直到袋子装满为止。

因为种植棉花的田很大,那些被摘取的棉花,不细看根本瞅不出来。刚开始的时候,伯母得逞了,而且是那种得意的得逞了。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很快事情就败露了。

一次,父亲晚上去给地里灌水时,发现一处灯光在自家地里闪烁,父亲跑上前大喝了一声,只见伯母立马就跑出了很远。

再后来,周围的人都知道了伯母的“爱好”,不知道是可怜,还是不计较,村民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伯母呢,却自以为是,以为大家都被蒙在鼓里。

有一年,父亲出门打工,母亲独自在家,就在母亲去地里干活的时候,由于门是虚掩着,伯母便趁机潜入了屋里,盗走了钥匙,幸好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不然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

为此,母亲立刻更换了钥匙,到后来,家里的情况才好转了一些。

清楚了伯母的品行,在前些年,母亲决定与她不再来往。父母辈关系的决裂,导致了后辈交往的终止。每次见到堂姐时,我只是看看,不言语,不来往,只是避而远之,躲而离之。

4、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事情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也不知道原因何在?

当初咽下这口气,送她小鸡又何妨?不去捅她的网子,由着她胡言乱语?

当初伯父走的时候,多关心她的遭遇?

当初再强硬点,死活不该让堂哥娶个傻女人?

如果当初改变了做法,结果会不会好一些呢?

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不合适果断拒绝(对这样的人冤家宜解不宜结)(3)

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一些想不通的事情,还是不要去想了,随它去吧,你会一身轻松。

做一个善良的人,挺好,但做一个“忍气吞声”的老好人,就是你的错了!

“冤家宜解不宜结”?呵呵,得看什么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