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最多有5个星期日(寻求假日安排最大公约数)(1)

​据文旅部消息,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文旅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部署培育现代休闲观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旅游休闲空间、丰富优质产品供给等10项重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举措,其中“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超级期待,坐等细则”,有网友建议“春节假期再长些”等,颇有“抢话筒”之势。

从2000年确定春节、五一、国庆三个“黄金周”,到2007年增加清明和端午等传统节日假期,再到后来取消五一“黄金周”、将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将五一假期延长至5天等,数十年间,我国法定节假日方案多次调整,每次方案出台,都是在征集民意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后的结果,其调整轨迹折射出放假安排要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原则。

经历多轮调整,公众对当下的年节和法定节假日安排总体是满意的,诸如除夕当天放假、五一假期延长至5天等调整,得到很多人的点赞。与此同时,不同人群对放假安排依然存有不同的期待,希望能有相应调整的呼声不断。比如,法定节假日多集中于上半年,下半年较少;“黄金周”出游集中,拥挤、拥堵成了标配;为凑出长假、小长假而饱受挪假调休之苦,等等。

客观而言,不同人群对放假安排的诉求不尽相同。比如,家长们更期待能在暑期有更多休假机会,与孩子共度亲子假日时光;离家在外的人希望能延长春节假期,让过年与家人团圆的时间更充裕,诸如此类。如此现实语境下,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必然面临权衡多方不同需求的难题,甚至可以说,这注定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

类似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往往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而每一次调整,也应该是一次收集民意的契机,是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是民生领域社会治理“双向奔赴”的实践。相信相关职能部门能充分重视公众的多元诉求,给出令多数人满意的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优化细则。

需要认识到,放假安排的调整不仅需要经历征集民意、专家论证等必要程序,还要综合考虑相关调整对用人成本、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实施后,还可能会牵涉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教育、交通、文旅等职能部门也需要调整相关安排和预案,诸如此类的后续配套政策和措施都需要及时跟进。由此可见,放假安排的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决策过程必须慎之又慎。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旅游多次被按下“暂停键”,国人在为抗疫而抑制出游需求的同时,也深感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之于提振经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价值与意义。期待相关优化细则能够尽早提上议事日程,找到各方诉求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地回应公众期盼,同时也为放假安排的动态调整积累经验,让旅游休闲这项民生工程更暖心,让公众度假更舒心。

(原题为《寻求假日安排“最大公约数”》 作者 韩韫超 来源 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