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

哥窑青釉鱼耳炉、龙泉窑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讲完《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之后,因感觉到哥窑与南宋官窑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便有了接着讲哥窑的冲动。一般地,谈哥窑必然联想到“弟窑”,谈哥窑、弟窑又离不开龙泉窑!其中哥窑的情况最复杂,争论也最多。这就是我这次将哥窑、弟窑、龙泉窑一起讲的原因。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3)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4)

困扰哥窑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经过梳理,我认为目前困扰哥窑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六个,这些问题如果不厘清,哥窑研究就无法解套,形成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死结”。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5)

问题一:“传世哥窑”认定不清、称谓不妥

这一问题主要来源是故宫博物院。

首先,“传世哥窑”瓷器的认定是存在瑕疵的。大家知道, 经过元、明、清三朝二十多代帝王几百年的搜集,到清末紫禁城留存有数量非常惊人、来源比较可靠的精品瓷器,因此文物界、收藏界有这么一个传统,喜欢把宫中收藏品作为印证文献记载证据和印证出土瓷器种类、年代、窑口的“标准器”。

问题是,如果对这些名贵瓷器甄别不清、分类不明,那对社会的影响将是很大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乾隆年间,紫禁城曾仿效北宋宋徽宗做法,将宫中收藏品著录成《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古鉴》、《石渠宝岌》等书,但书中确有汝钧不分、官哥不分等现象,有的概念混淆,有的张冠李戴。现代专家学者研究发现,酷爱瓷器收藏到痴迷程度的乾隆皇帝,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汝钧不分、官哥不分者。

乾隆皇帝写过很多首关于宋代瓷器的诗,并让人将诗刻在他喜欢的瓷器底部。对这些器底刻诗行为,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刻上皇帝的诗之后,瓷器身价更高;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瓷器的完整性和器物本身的美感,加上乾隆写诗的文采和水平都不高,整体显得不伦不类、大煞风景。更大问题是从乾隆的诗可以看出,他把宋代官窑瓷器武断地定为汝窑、钧窑、官窑、哥窑、修内司窑与郊坛下官窑六种,刻字时又把赞美这种瓷器的诗刻在另一种瓷器上,张冠李戴,由此带来混乱。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6)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由清室善后委员会、1932年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前后两次组织对故宫文物进行清点、造册。在这两次调查报告中,有关宋代官窑瓷器的定名分类只有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四种。

1935年,时任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的郭葆昌先生,曾对乾隆御制诗进行研究和辑录。结合乾隆御制诗和其他文献,郭葆昌先生又对宋代官窑瓷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鉴定。

1936年郭先生任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瓷器专门委员时,对参展瓷器进行挑选与再鉴定,并将鉴定结果编成《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一文公开刊出。郭先生在文章中又将宋代官窑鉴定为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南宋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六种。该文把一部分粉青、天青、月白釉瓷器鉴定为官窑——即北宋官窑器,把郊坛下官窑器中的另一部分粉青、月白釉者鉴定为修内司官窑器,把部分修内司官窑器鉴定为哥窑器,把汝窑(民窑)、钧窑(金元之后)、哥窑(元代之后的民窑)不加研究地定性为宋代官窑,如此张冠李戴明显受乾隆和乾隆御制诗的影响。

当时很多专家对郭先生的分类很有意见,例如陈万里先生早在1943年就针对郭先生《图说》中的鉴定发表过《故宫一部分古瓷鉴定之商榷》一文,质疑郭先生定断无依据,指出郭先生对同一件瓷器一会儿是官窑、一会儿是哥窑,标准模糊不清,让人云山雾罩、莫名其妙,十分好笑。但反对没有效果,木已成舟,影响已经造成。解放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虽进行过一些重新认定,更正过一些错误,但由于某种原因,更正仍不彻底。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7)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目前藏品来看,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其他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所谓“传世哥窑”瓷器,明显仅属于一个大类,其中的一些器物可能存在不同窑口、不同时期的问题,还有一些明显属于仿品。拿这么一篮子的“传世哥窑”大杂烩中的一件瓷器或瓷片,去检测胎釉成分、比对产地窑址,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甚至牛头难对马嘴的问题,十分不利于历史真相的探寻。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8)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传世哥窑”这一称谓既不专业也逻辑不通。其实这只是个为区别“龙泉哥窑”而新造的名词,现在却堂而皇之成为各大机构、专家学者的口头禅,令人不解。所谓“传世”是对应“出土”而言的,而“龙泉哥窑”本身也有“传世”与“出土”之分,这样对应很难符合语言逻辑。更何况两岸故宫及其它博物馆所收藏的哥窑瓷器,其来源各种各样,大多是经长时间收集累积的,并非都是传世而来。比如在清康熙帝大张旗鼓举办六十大寿庆典的礼单中,有十八份礼单含有哥窑瓷器,其中最多的一单中有四个哥窑器。对于一些诸如内阁大学士、兵部等衙门送的哥窑瓷器,相信其来源一定很复杂。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9)

清·王原祁《万寿盛典初集》卷五十六 康熙60大寿 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等十五人恭进哥窑二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0)

清·王原祁《万寿盛典初集》卷五十七 康熙60大寿 礼部6人恭进哥窑二

清代文献中时有各地大臣给乾隆等皇帝敬奉哥窑等瓷器的记载,这些有可能当初就是“出土”而非传世的。所以,有必要对所谓“传世哥窑”瓷器重新进行甄别、归类,只有正本清源才能减少争论、聚力探索。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1)

问题二:“哥窑”之“哥”是地名的简称,非兄弟之“哥”

这个问题已在前文讲清楚。根据孔齐、曹昭等最早的文献记载分析,“哥哥窑”是“哥哥洞窑”的简称,“哥窑”是“哥哥洞窑”的简称,自元代中晚期已经存在,这是明确而无歧义的,应该予以认定。至于几百年后对应哥窑再出来个“弟窑”,纯属传说演绎而来。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2)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前文讲过有关证据,最早把章氏传说当成事实的陆深,在《春风堂随笔》写的是章生一、生二兄弟都在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讲的是兄弟俩在一个窑里烧制不同窑器,弟弟章二在仿官窑,价钱很贵,哥哥章一做的哥窑颜色很淡。陆深明显在试图根据民间传说,自己想当然地去解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瓷器的来源问题。几年后薛应旂的《浙江通志》就讲得再清楚不过、也严谨得多,明确讲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3)

问题三:章氏传说的由来及危害

民间传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为树立英雄人物、提升名望、鼓舞士气等目标而对人物、事迹、地区、古迹进行编排、演绎和拔高的惯用手法,但传说如果被后人信以为真当成是事实来记载,造成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就显得过了。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4)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前文讲过,关于龙泉窑章生一、章生二的传说的文字记载,目前发现最早见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结合陆容的文章,说明该传说的产生发生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之间。那么,这段时间明朝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说的发生?这还得从明朝的政治社会环境说起。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5)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6)

元 杭州老虎洞窑(南宋修内司官窑第四层——元代层)米黄釉盘 高2.3、口径15、足径10cm 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出身寒微的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在初期颁布的各种诏令敕谕中,他不断提及自己早年的苦难经历,感慨创业启运的不易。但随着大明政权的稳固,朱元璋特别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尤为关注自己的家世渊源、早年身世和经历等问题,并炮制所谓的“纪梦”“西征记”等御文,意图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真龙天子”。一时间,朝野御用文人心领神会,便竭尽所能,千方百计迎合朱元璋的心理渴望和精神需求,极力编造有关朱元璋是天佑“圣人”的故事,甚至编造历史。比如,有个名叫王文禄的文人,写了一本书籍《龙兴慈记》,书中编造20个极力吹捧朱元璋的神话故事传说,该书正好在明嘉靖年间刻印。我们相信,这只是众多吹捧事件中的一件而已。在这样一种政治社会环境下,社会各阶层,编故事、整传说成为一种常态。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7)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8)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嘉靖朝是明代很重要的一朝,尽管嘉靖皇帝—朱厚熜不爱上朝,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嘉靖前期的励精图治,这段时间明朝的经济文化都发展不错。嘉靖朝出过不少名人,如王阳明、唐伯虎、徐霞客、李时珍、海瑞、戚继光、王世贞(据考证可能是《金瓶梅》的作者)等。嘉靖皇帝刚即位不久,就遇到一个著名的“大礼之议”事件。

原来,嘉靖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弟,正德帝无后,突然驾崩后,按照兄弟及第的方式,没有亲兄弟就轮到堂兄弟,就这样15岁的朱厚熜被朝廷从荆州接到北京,稀里糊涂当上了皇帝。按照当时的大礼,嘉靖必须认自己的大伯、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为父亲,否则继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但小小年纪的嘉靖帝很有头脑,坚决不同意,一些大臣就开始变本加厉给嘉靖施压,为此爆发嘉靖和那些大臣的矛盾长达三年之久,最后以嘉靖帝怒杀了几百人才得以平息。这件事给他的影响很大。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19)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后嘉靖帝特别注意宣传明朝祖先和一些历史上的贤臣,其中吹捧明太祖朱元璋的书籍——《龙兴慈记》就是这个时期刊刻的。在贤臣中,曾辅佐朱元璋得天下的开国元勋、号称“浙西四先生”之一的章溢(另外三位是刘伯温宋濂叶琛),成为嘉靖朝讴歌的对象。章溢,龙泉人,曾治理处州、龙泉多年,颇有方略、深得民心,还特别有孝心,去世时朱元璋曾亲自写祭文并上门祭奠。嘉靖帝特别赞赏章溢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嘉靖父亲的受藩之地——湖北钟祥,当年亦受到过章溢的治理而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后来,嘉靖谥封自己的父亲为兴献帝、生母为“章圣皇太后”,同时在钟祥大兴土木,为自己父亲修建著名的显陵,其建设期竟然长达46年!最关键的,章圣皇太后的封号中,也有一个“”字。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0)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十六《章溢传》

民间就是这样,喜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正所谓“高手在民间”!你看朝廷讴歌章溢、皇太后封号也带“章”,偏偏凑巧的是,听说杭州凤凰山那个著名的哥哥洞窑,也是章姓人士开办的(修内司官窑元代层考古发现带章字铭文的窑具),这户章姓人家早年也是来自龙泉!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一连串的巧合推高了民间、特别是瓷器收藏界人士的肾上腺素。更重要的是,如果从哥窑角度看,作为元代才开始创烧的哥窑,在整个元代都没什么起色,现在到了明代,在急于找到历史渊源、提升产品声誉的动力作用下,如果和章姓、古老的龙泉窑联系起来,将是多么大的荣耀和噱头!于是,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宋时的传说故事开始成型。传说故事经过不断演绎和传颂,温州、处州人把章溢看成章氏兄弟后裔、把龙泉窑称为“章窑”就显得很顺理成章。这可能就是章氏传说的由来。

章氏传说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误导了后世对“哥窑”的认定。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乃至现代的文献中,很多人(除王士性、高濂等人外)明显已经把龙泉黑青瓷当成正统的哥窑瓷了,将历史记载都带上歧途!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1)

问题四:弟窑存在吗?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弟窑”。”哥窑“的”哥“指地名,自然不会有对应的弟窑。龙泉窑就是龙泉窑,琉田窑就是琉田窑,白胎青瓷就是白胎青瓷,历史上不曾有过事实的弟窑之名。弟窑之名,是因传说故事演绎而来,演绎故事的主推人群,应该是瓷器收藏家人群,后经一些文人写入书籍、文献而流转下来,现实中没有存在过弟窑。仅此而已。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2)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3)

问题五:龙泉哥窑存在吗?

龙泉也不存在什么“哥窑”,哥窑指的是窑址的地名,是哥哥洞窑的简称,该地点在杭州凤凰山。龙泉黑胎青瓷就是黑胎青瓷,不是什么龙泉哥窑,更不是什么龙泉仿官窑,详情请看下条。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4)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5)

问题六:龙泉黑胎青瓷是仿南宋官窑吗?

龙泉黑胎青瓷不是仿南宋官窑,而“传世哥窑”典型器是仿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很多专家、学者比对黑胎青瓷的造型,十分肯定地做出”仿官窑“的判断。其实,龙泉黑胎青瓷不仅不是仿官窑,其烧造历史比南宋官窑还要早。这个问题我在前文和《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一文都有过讲述。

历史上,从南宋朝廷南渡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修内司官窑设立之前,朝廷都非常重视祭祀天地大礼,祭祀所需的大量陶瓷礼器(祭器),是由朝廷按照《宣和博古图》规定的样式、形制和尺寸,通过两浙东路或临安府将烧造任务下派到所属到临安、余姚、上虞、龙泉等各地瓷窑,由各瓷窑按时组织烧制并上解到朝廷的,龙泉窑此时已经开始烧制黑胎青瓷。龙泉窑这个时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烧造水平要高于其他窑,理所当然承担礼器烧造任务最多、最重。想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黑胎青瓷为什么和南宋官窑瓷器那么像!

那么,为什么必须是黑胎呢?这是祭祀场合的特殊要求,也是《宣和博古图》的规定,必须肃穆、庄重。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6)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约就在绍兴十三年之前,宋高宗赵构听王晋锡等人说,这些各地瓷窑烧制的祭器一大部分不合格,因此决定在修内司设窑烧制祭器——这就是修内司官窑诞生的原因。即使后来官府停止从龙泉订购黑胎青瓷祭器,龙泉原来烧过祭器的窑口并没有停止烧造的迹象,一直持续到明代。这已经从后来考古发掘得到证实。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7)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修内司官窑大约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设立。大家想想,朝廷设立官窑,技术工匠和窑工从何而来?当然还得从各地的瓷窑、尤其水平比较高的瓷窑里抽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如日中天、正在快速增长的龙泉大窑,或推荐或选拔,一定向修内司官窑输送过不少手艺精湛的工匠!集天下英才的修内司窑不辱使命,完成了每年朝廷所需的祭器生产任务。但因祭器总需求并不大,而且呈一定的季节性,时忙时闲,闲时修内司官窑也生产燕器。但郊坛下官窑不同,烧制朝廷祭器礼器的任务并不多,主要以生产燕器为主,郊坛下官窑的状况也反映朝廷此时对祭祀天已经没那么重视了。

宋代四大名窑哥窑(陶瓷历史文化57)(28)

哥窑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尽管龙泉黑胎青瓷、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的胎釉成分不甚一致,但他们的器型、规制、工艺却非常一致?他们有互相仿制吗?其实这并不是谁仿谁的问题,而是他们都是按照朝廷颁发的《宣和博古图》,在统一规制之下的产品,自然看起来很相似。而且,在龙泉窑制造过黑胎青瓷祭器的工匠或他们的徒弟、后代,很可能也参与过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的烧制。后来,这种烧制工艺一直延续到元朝的著名民窑——哥哥洞窑(即哥窑)。而哥窑从创始就直接模仿南宋修内司官窑,烧制出“传世哥窑”瓷器。这么梳理下来,应该容易理解了吧?

这次就简单讲到这里。后续请看下一集:(7)拨开迷雾显真容——并不复杂的哥窑、弟窑、龙泉窑关系

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留言交流,并收藏、关注、转发。谢谢!

程彦林 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