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一般的意思是: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孔门十哲闵子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原文注释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mǐn )子骞(qiān):姓闵,名损,字子骞;孔门十哲之一。

汶:汶水,山东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

憨聊译注

季氏派人邀请闵子骞,让他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来人说:“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是远游到汶水之上去了。”

憨聊俗解

本章讲述的是闵子骞拒绝季氏邀请做官的故事,成为历朝历代读书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例证。

闵子骞宠辱不惊、坚守气节、明哲保身的超然态度,在当时实在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个做法深表赞赏,他说:身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言外之意,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政治做好自己,“不相为谋”。

季桓子不守臣道,越礼妄为,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当然认为闵子骞这样做,是正确的选择。

现实中,“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还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这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真分析。所谓“道不同”,主要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不相为谋”,主要指不共事,不同流合污。

现在的客观现实是,一家人的三观就可能截然不同,老年人信奉中华民族集体主义价值观,年轻人的价值观往往是极端个人主义。可一家人必须一起过日子,那只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相处。

国与国相处也是这个道理,尽管两国非常敌视,可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人员等共同面对的利益与挑战交融在一起,几乎成了连体婴儿和命运共同体。“不相为谋”,你不知道怎么“谋”,他也不知道怎么不“谋”,那只能共处。

人不可无傲骨,但绝不能傲气。你在权贵、金钱和敌人面前,不丢失自我,非常值得尊敬;他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家人的平安,缺少一些凛然傲骨和民族精神气节,也不得不宽容。

浅悟零存

现如今,为人处事更应该是: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而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解读及答案(论语冉雍6.9)(1)

活好自己,也是一种生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