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农民合作社(玉门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

建国之初,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广大农民经过土地改革的洗礼,分得了田地,农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当时的农村生产资料普遍匮乏,劳动生产力极度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在全国迅速兴起了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化运动。

1953年3月23日,玉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梧桐树窝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称下东号农业合作社)在靖东区(今下西号镇)下东号乡三村正式成立,当时该社入社的农户有9户,63人,除农户们的农具外,共有土地244.28亩。这个农业社的社主任是邓彦发,有两名副主任杨兴荣、刘生禧。这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成立,为进行土地改革后促进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带了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即下令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玉门的土改运动是从1951年9月开始,于1952年5月结束,历时9个月。在此同时,翻身求得了解放又开始当家作主的农民,为了共同合作发展生产,自发地组织了变工队、互助组自愿合作搞好生产。到1952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玉门县组织起临时性的农民互助组有966个,参加的农民有4600多户,18000多人。这种临时性组织起来互相帮助进行突击性生产的互助组形式,无疑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

1953年,根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精神,当年春天,下东号乡梧桐树窝村便率先成立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在他们的带动下,玉门全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很快,到1955年3月,共办起初级农业社137个,入社农民有6162户,占了当时全县农户的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