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自由君 无限空间 今天

客观取决于主观(无数个主观)(1)

“无数个主观,才能构成客观”这个话我常常在《随口说美国》中提到,用以说明我的言论是只能代表个人观点,因为我用无数种表现形式在提以上这句话,所以听友们绝大部分倒也不纠结我聊的美国是不是“客观”。

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石的,所以就特别强调“客观”,“主观”这个词至今依然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某些人说话不全面。与“唯心主义”一样,站在了主流价值观的对岸。

很多狡猾的媒体,在请嘉宾发表评价的时候,最后都要跟上一句话:“嘉宾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台意见”,这句话其实是一重保护伞,用来撇清一些观点引发的对于“本台”的批评。那么,我这里就要追问一句了,“本台”是什么观点呢?“没观点”就代表客观?事实上,无论中美,所有的媒体都是有偏向性的,只是有些表现的遮遮掩掩,有些则脱下伪装直接上。

每个人受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眼界等因素影响,在表述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时,一定是“主观”的,其实这也是这个词的来源,如果所有人都表述自己是“客观”的,那么,“主观”这个词如何产生呢?

个人是如此,“人群”也是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虽然我们感知世界的时候,会首先选择自己感同身受的那些点,但是如果有些事情你没机会去“感同身受”,那么你的价值观将直接来源于你身边的资讯。

所以现在关于“舆论”的争夺战,实际上是很严重的,从电台、电视台、传统报刊到现在的各种新媒体。如果平时看不清楚,那么到了类似美国大选或者中期选举的时候,就看的非常清楚了。

当然,因为是有了对立的立场,所以才能让你瞬间发现,原来媒体也是有立场的,“红”“蓝”清晰,而这个时候,这些平日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客观中立”的平台,也不得不说自己代表某种颜色。

是的,媒体也是“主观”的,从经济的角度说,没有什么“客观中立”的平台能够存活,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离说“客观中立”还很遥远。

这里有必要名词解释一下大家非常“熟悉”的词--“客观”,这个词当成名词的时候,解释成:“哲学上指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当成形容词的时候,解释是:“依据实际情况,不带个人偏见的”。

在国内的时候,知道“中医之争”与“转基因之争”往往是朋友割袍断义的话题,到了美国发现,其实“红蓝之争”也是。无法求同存异的思想基础,是绝大部分的人认为自己是客观公正的,而对方是狭隘片面的。

评判“民主”,常常使用一个词,叫做“社会撕裂”,比如现在美国就“撕裂”得厉害啊,这次无论红蓝,都把这次的对决,看成美国历史的十字路口。其实如果我们身处美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也许也都能够看到“十字路口”这个词,美国永远在两种选择中前进,有选择错的时候,但是很快就有再次选择的机会。美国政体的精髓就是制衡。

一种声音,只能构成主观,而多种声音,才能构成相对的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同力量的对立观点是很重要的。它不会导致一面倒的舆论影响。

有人说撕逼太难看了,一面倒的舆论思想如果是正确的也很好啊,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人群与个人是一样的,一个声音的时候,它一定是反应某种“主观”,第二,如果这个社会能够接受一个声音,一种观点,那么掌握“话语权”,就变成能够掌控一切。于是这个时候,局面就变成了不是围绕观点本身的争论了,演化成为了对于“话语权”的争夺。

比如,标榜“公信力”,到底什么是“公信力”,是你说的对,别人都相信你?还是你说别人都会相信你,因为你是“公信力”呢?

有人觉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传播的能力,以及由此衍生的更多的新媒体能够使这个世界更加的透明化,更加让人能够看到真实、客观的世界。而我觉得,社会始终存在多元化的思想,相对制衡而对立的观点,才是能够产生独立思想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地表述主题,应该是:无数彼此制衡的“主观”,才能构成“客观”。因此你希望“说服”别人接受你的“主观”时,你也就自己打破了“客观”。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本人现在的思想。


欢迎搜索工纵号/小程序“无限空间”,更多精彩等您来体验!

《随口说美国》官网论坛“自由君随口说美国”(www.shuomeiguo.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