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执笔。东晋书法家卫铄《笔阵图》说: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去笔头三寸一分。

宋代书法家苏轼《书论》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一个说学书先要学会执笔的方法,另一个又说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这不是很矛盾吗?有的人甚至把苏轼的“无定法”理解成了随意,怎么方便就怎么执笔。这就误解了“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本意了。

苏轼的话是两句。头一句点明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是因为字体、大小之别,不能用相同的执笔进行书写。后一句说明不论何种执笔法,重要的是虚而宽。

什么是虚而宽?执笔距笔尖二寸一分,执笔在这个位置,手腕便不会与桌面接触,手腕虚悬空中,起伏顿挫,使转灵便,牵掣自如。假使执笔过低,悬腕就要靠整个手臂上的力量量来提起手腕,会使手部肌肉造成疲劳,坚持不了多久手腕便不自觉的放在了桌面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枕腕。

执笔无定式(简论执笔无定法)(1)

枕腕在应付蝇头小楷时还显现不出运笔手与桌面发生的障碍问题。当写一寸以上的大字和行草书时,便显得促襟见肘了。有人便采用把左手掌垫在右手腕下,借此来抬高指笔的高度,延长运笔的距离。虽然如此,仍然得把毛笔偃倒或侧偏来运笔,才能把长的笔画写出来。但由于毛笔偃倒,写竖钩时便无法蹲笔。把本该一次写完的笔画分成两次来完成。在楷书中还能借此来掩盖执笔上的缺陷,若行草书,此法便不灵了。

所以说,执笔无定法,并不是想怎么执笔就怎么执笔。执笔是一开始养成的习惯。当把错误的方法变成了习惯,在遇到了正确的方法时,往往会觉得很别扭。但别扭是因为习惯了错误,才会因此而产生别扭。改变自己的习惯,所要付出的努力,是形成习惯的几倍。我们在学习书法开始之初,执笔高一寸和低一寸,对将来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就靠这一寸来决定。好的习惯,也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养成的。与其到了将来花数倍的功夫去纠错,何不在开始时就学习正确的方法呢?事实上,正确的方法并不难。排除现代博人眼球,断章取义的理论。相信传统不会错。

执笔无定式(简论执笔无定法)(2)

,